古诗词“对面悬想”艺术及教学初探

2021-02-21 08:18林治刚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教学策略

摘要:对面悬想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主客双方的角度转换空间,激发想象,通过情境描摹、对比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探析诗词的内涵,领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对面悬想;表现形式;表达效果;教学策略

对面悬想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抒发情感时,不直接来写,而是从对面落笔,借助空间的转换,通过悬想对方的情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用之笔看似与己无关,实则处处在写自己,细细读来,字字含情,句句含意,含蓄蕴藉,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一、对面悬想的运用举隅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孤身一人,想到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凄清孤寂中充满了思念。诗人前面写自己难以入眠,后面则笔锋一转,落笔远方的亲人,“故乡今夜思千里”,想象故乡的亲人此时也正在千里之外思念异乡的游子,这样,就创设了“我”与“故乡”两个空间,通过空间转换,把思念的久远、深切及痛苦之情表现得委婉含蓄。

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关征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转换空间,从妻子的角度落笔,遥想此时妻子也在远方思念自己,“无那金闺万里愁”,用“万里愁”极言闺中妻子的愁之浓,由此表现征人久戍不归思乡之愁的浓重,征人和思妇的感情紧密交融,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作客他乡者思乡怀亲的佳作,诗人独辟蹊径,悬想佳节之时,远在故乡的兄弟身上佩戴茱萸登高,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自己,兄弟们遗憾不能和自己团聚,共度佳节,诗人从远方的兄弟落笔,通过空间转换,悬想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表现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使诗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把丰富而深沉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十分鲜明。

二、对面悬想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

(一)对面悬想的表现形式

如果把诗人作为“主”方,对方作为“客”方,从主客双方视角距离的远近情况来看,对面悬想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身处两地,不能相见,只好悬空想象,主客双方相互映衬,情深意浓,这类诗词以写思乡怀人的内容居多,是对面悬想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久离家乡,不能与亲人相见,后两句从家人落笔,写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写在这个冬至时节,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至深夜,而此时此刻远方的家人也一定坐在灯前,诉说着远方的行人,这样,就创设了“我”与“家人”两个时空,把萦绕于诗人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十分浓烈。

二是身处两方,目之所见,触景生情,于是凝望悬想,这类诗词诗人常常通过对对面人或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写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离别家乡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充满深挚的感情,这时,诗人离开故土,远渡荆门,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引发了思乡之情,但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从江水的角度落笔,悬想自己乘船离开之时,故乡水一直恋恋不舍地一路相送,充满深情厚意,从水的难舍难分之情来写,使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浓重,起到意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对面悬想的表达效果

对面悬想想要表达“我思人”,但常常转换角度,写“人思我”,以自己设想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写自己,通过虚拟的幻觉来表达情感,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清·浦起龙),这种手法,开拓了诗词的意境空间,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蕴藉。

钱钟书在《管锥篇》里说:“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交互以为层累也。”对面悬想打破了时空界限,把不同时空的人或物尽现笔下,使“双镜层累”,远近交融,相互辉映,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策略

(一)激发想象,描摹情境

通过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从主客双方两个角度转换时空,描摹不同时空人或物的情境,感受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写女主人公采摘荷花要送给“心上人”,但“心上人”却远在天涯,难以送到,于是遥想此时的丈夫也正在远方,满怀忧愁,回望故乡。诗歌采用对面悬想的方式,创造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意境。如何领会诗歌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女主人公和丈夫的角度,转换时空,描摹不同时空中的人物情境:一边是痛苦的妻子,在田田荷叶间手拈芙蓉,遥望远方,显得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天空,闪现着丈夫返身回望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茫然相望,难以相见。这样,通过不同时空的情境描摹,学生就不难领会主人公内心浓重的思念伤感之情。

(二)时空对比,追问探究

通过对主客双方不同时空人或物情态的对比,体会悬想对方对深化诗词情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领会诗词内涵。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方妻子的,诗人与妻子分居两地,心中充满思念,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借答妻子所问,悬空想象,告诉妻子相聚的日子。如何领会诗歌的情感呢?根据诗歌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对比探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创设了怎样的时空?诗人没有从自己的角度,而是从妻子的角度来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具有怎样的作用?”这样,通过不同时空人物情态的对比学生就会明白,这里诗人悬想的与妻子相聚时的良宵美景图,不過是诗人对远方的向往而已,从妻子的角度来写,能够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

总之,对面悬想通过空间转换,创造了含蓄蕴藉、辽阔深远的艺术空间,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主客双方的角度转换空间,激发想象,通过情境描摹、对比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探析诗词的内涵,领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林治刚(1970— ),男,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专副教授,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