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诗情、诗韵入手 感悟古诗丰厚积淀

2021-02-21 08:30陈瑜萍
考试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吟诵古诗教学想象

摘 要: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引领、激发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抓手。要通过指导诵读优秀古诗,让学生进入诗境、感悟诗情、体会诗韵,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境;想象;吟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学最早成型的文学体裁。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中国古诗可谓字字珠玑。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抒情真挚、感人肺腑,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坛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也成为语文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诗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引领、激发学生民族语言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抓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借此结合近年来古诗教学实践,浅谈从诗境、诗情、诗韵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丰厚积淀的点滴体会。

一、 创设情境,进入诗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诗进入意境,才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古诗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一)运用语言,营造氛围

“诗言志”。古人写诗,有感而发,每一首古诗都寄寓着诗人的真情实感;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必然离不开当时社会变革、政治风波甚至个人际遇的直接影响。正确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的写作缘由或者生活场景,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如《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厚,那么,他们的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又为什么这么深厚呢?学生的初始感受定很肤浅。因此,教师可延伸介绍“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典故,引导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并自然地走进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诗歌意境里,对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倍加理解。

(二)借助媒体,如临其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文的突出特点,但诗歌凝练的书面语言,往往又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所以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情境,也能让学生在视听多维体验中获得更深切的美感。如教学《小池》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展现这样一幅美景: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辨。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就可以弥补生活经验之不足,把学生带入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而后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曲,让学生融情入境,吟诵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也定会体验到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亲密和谐,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 引导想象,感悟诗情

想象是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通过想象,让学生把诗文中描述的画面再现眼前,就能更好地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一)抓住意象,合理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根据诗中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或由物及人,或由人及物,寻找其内在联系,深入体会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意境。进而通过想象,将诗歌拓展成一篇能与现实生活或者个人经验相互映衬、相互辉映的“散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如教学《咏柳》,为了让感悟柳树的柔美,我们先让学生在课外观察柳树的整体形态和柳叶、柳枝的外部特征,观察春风、春日及山、水、花、木等春天自然界代表性景物的变化特点,找找描写春风、春日、春柳等优美词句。课堂中,紧扣诗中的“春柳”“春风”两个意象,以生活观察为基石,以图画(含文中插图、多媒体展示)讲解为辅助,充分感悟诗人笔下春柳的葱翠袅娜、勃勃生气和春风细如“剪刀”、别出心裁。教师也可以从教材所具“意象”出发,合理延伸拓展,比如,詩中将春柳喻为“碧玉”,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喻作“剪刀”,立意新奇,形象生动,而且饱含韵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把课外收集的描写春风、春柳的优美词句拿出共享,会发现在一些文章中,把柳树比作婀娜的少女、优美的舞者、绿色丝带,或者少女飘逸的长发。在此基础上,可依次出示一幅幅图画,并辅以句式提示,让学生口头习作:“你看,这棵柳树就像一位婀娜的少女(优美的舞者、绿色的丝带、少女飘逸的长发), 。”观察的意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到诗人贺知章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观察意象、延伸想象在写作中的妙处。

(二)抓住诗眼,合理想象

古代诗词往往都有诗眼,而诗眼往往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在阅读赏析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字斟句酌,展开合理想象,深刻品味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比如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紧扣标题中的“忆”、诗中的“思”两处诗眼展开,道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盯住诗眼,找到并认真斟酌前两句中“异”“独”的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充分领会、感悟诗人的孤独、寂寞、愁苦,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后两句中,引导理解在民俗中“登高”“遍插茱萸”的重阳节日,感受诗人过节时“倍”加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人们常说诗歌创作“功夫在诗外”,同样赏析一首好诗,也可以“功夫在诗外”。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倍)思(亲)”这个诗眼,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诗人平日生活的艰辛,可以出示文字提示:“诗人年方十七,在外求学,漂泊异乡,平日里常常 ,如今恰逢重阳佳节,他更是 。诗人居无定所,举目无亲,平日里常常 ,如今恰逢重阳佳节,他更是 。”让学生带着感情品读,通过想象感悟,便会进一步提升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 反复吟诵,体会诗韵

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就会活起来,就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意境体会诗词之美。

(一)授之以渔,触类旁通

古诗极富音乐之美,它合仄押韵,音节鲜明,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不断诵读,更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融入诗歌表达的意境。古诗创作有规律,因而古诗吟诵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基础上,共同探索古诗的韵律,运用朗诵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应的符号,停顿用“/”,重音用“·”,延长用“ ”,升调用“↑”,降调用“↓”表示。四言为“二二”节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又如,吟诵古诗,还要把握整体情感基调,比如思乡情感的古诗,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描绘祖国山河壮丽的古诗,就要用豪迈的语气,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体验,有感而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为每个人生活经验、阅读能力不同,朗读文本时也会在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感悟,引导学生有感而发,进行个性化朗读,把古诗演绎得丰富多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尝试存同求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并加点想象,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情感。有的学生会觉得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很美,所以他读诗时会强调“接天”;有的学生觉得莲叶清新开阔,一望无垠,因此他读诗时会强调“无穷”;有的学生则认为,莲叶色彩绚丽,充满生命的活力,由此他读诗时会强调“碧”。尽管重音不同,理解各异,但都是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都能曲折地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时的眷恋之情。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诗境、诗情、诗韵之美,不断探究创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让古詩词教学绽放出应有的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钟妮晓.身心入境 沉浸诗海[J].文理导航,2020.

[2]林恩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变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陈瑜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北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吟诵古诗教学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