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1-02-21 08:36伊永琴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初中数学

伊永琴

【摘要】新课改的逐渐深化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优化方向.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改要求和内容,精准定位自身角色,转变过去落后的教学观念,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本文将重点阐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结合现阶段的构建情况提出优化意见,以期为其他教师创新课堂模式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在新课标内容的指导下,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顺应时代变化,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仍有一些教师没能认清学生本位的具体含义,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和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发展情况,创建开放的沟通空间,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共赢精神影响的当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合作对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递合作的重要性可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时,可与其他同学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解决问题,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教师更为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的看法,并结合真实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精准教学.有些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仅依靠自己无法获得成功,这会降低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不利于成绩和能力的提高.而小组合作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共同完成某个探究活动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积极应对数学难题,从而建立符合自身数学水平的理论结构,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的基本情况

(一)意识水平方面

意识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没能准确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先进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致力于提升学生成绩,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要设置多个问题,提升习题训练的比例,忽视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结合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能力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将数学解题办法和技能以单向传递的方式渗透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无法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不利于学生正常发展.除了以上意识问题外,部分教师虽然已经充分明确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环节他们没能平衡好正常教学与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将交流合作作为课堂的主旋律,使得学生长时间处在自由状态,这很容易使他们散失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课堂氛围虽然活跃,但不具备实际意义.由此可见,要想形成科学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从意识观念的转变入手,并对接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小组结构方面

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看待具体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质化的教学方式必将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特异性.有些教师仅通过简单的划分就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这使得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能力水平较弱的小组,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得出准确且全面的答案十分困难,这会使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下降,不符合和谐氛围的构建要求,抑制了学生准确表达个人想法的信心,不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对于能力水平较强的小组,教师若以该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基准,则会忽视其他学困生,这对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水平是一种阻碍.

(三)内容设置方面

数学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内容设置方面,有些教师没能准确认识到这一基本属性,设置的探究问题缺乏實际意义,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设置问题应当满足学科特点和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状态,提出针对性的探究主题,这样才能够准确对接学生技能提升要求,达到相应的作用效果.除了能与实际生活接轨外,合作探究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结合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来看,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具备刺激学生发散思维产生的作用,这说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在后续的教学中要重点研究合作学习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意识水平

在新课改内容的指引下,教师要转变个人身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立足于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提升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地位,仅发挥指引者的作用,合理创设探究任务.教师要明确合作探究的重要作用,平衡此种教学形式的作用时间和比例,结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逐层拨开数学模型的面纱,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技能水平的目标.对于一些较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预设探究活动内容,充分考虑学生掌握和处理难题的能力,适当引入分层教学,逐渐启发学生深入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应当明确情感渗透的积极意义,关注学生情感状态,设置可提升学生兴趣的活动,完善问题情境,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合理且大胆地设置问题,吸引学生进入富有数学特征的情境中,自觉完成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发布预习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内容并回答问题.教师可根据视频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身边可应用的材料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几个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在坐标系中放置正方形而形成三角形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数学探究中.学生结合教师的展示内容,开展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研究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拼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三个正方形面积间存在何种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可直观感受到其所具备的数量关系,即S=S1+S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结合面积之间的关系,你们能得到关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边长的何种关系?”学生将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设为a,b,b,根据S=S1+S2,得出a2=b2+b2.为了将结论适用于所有的直角三角形,教师设置探究任务: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一个图形,使之前的结论同样成立.此探究项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既能够保证知识点内化的效果,又能刺激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

(二)优化小组成员结构

上文提到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随意分组,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平衡小组的整体能力水平,考量不同学生在几何和代数问题上的处理能力.教师应当结合数学知识内容,建立有机讨论群组,深挖每名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确定小组的领导者,其要具备管理小集体和带动其他成员积极性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有关“一次函数”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设定一个真实的场景.假定在三个地标性建筑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已知A、B和B、C两地分别相距30 km、48 km,小红骑车以12 km/h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由B地到达C地,设小红骑行的时间为x h,距离B地y km,求出对应的关系式.学生在充分读题和分析之后,列出关系式.但从整个过程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感觉此题十分有难度,此时教师可引入合作学习机制,启发学生通过画一画的形式解决此问题.在小组中,学生画出小红的骑行路线,分别讨论当其处在A、B和B、C两地之间的状态,并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当小红在A、B两地之间时,y=30-12x(0≤x≤2.5),同理可知,当小红处在B、C两地之间时,y=12x-30(2.5≤x≤6.5).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其感受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本题需要学生具备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设置小组结构时,要平衡组间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保证在技能培养方面可提升学生的感知程度,形成有机学习整体.

(三)科学设置探究内容

教师在设置探究内容过程中要结合任务类型,确定选用的问题形式,其主要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差别在于答案是否确定.封闭式任务具有唯一的答案,此种形式的问题一般能够体现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于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学生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解决问题.若将封闭式问题作为探究任务,学困生会出现依赖的情况,他们会等待能力强的学生直接给出答案,这不符合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发散思维价值的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小组合作形式可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起到提升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在此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大胆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要给予充分鼓励,引导其找寻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绝对化思维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可设置一题多解类的问题,消除因思维定式而制约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拓展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结合自身的设想自行制订探究活动,与其他同学共同努力,验证想法的正确性,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问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2,BC=4,∠B=60°,点P是平行四边形上的一点,当△PBC为直角三角形时,求BP的长度.由于此题中点P的位置不确定,为满足题中的限定条件,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此道问题,这符合小组探究模式应用的基本要求,可将其设置为讨论的主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使用电子白板画出可能的两种情况:(1)当点P处在AB上时,第一种情况是当∠PCB=90°时,BP=8>AB,不符合限定条件要求;第二种情况是当∠BPC=90°时,在Rt△BPC中∠B=60°,BC=4,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可得BP=2,PC=23,此时可以发现点P与点A重合;(2)当点P在AD上时,第一种情况是当∠BPC=90°时,与上一讨论情况相同,点P与点A重合,当两点不重合的情况下,可求得PC=2,BP=23;第二种情况是当∠BCP=90°时,CD=2,∠D=60°,PC=3,因此BP=19.满足题目条件的BP的长度为2或者23或者19.此题的处理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度干预学生的讨论活动,可在总结时將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呈现出来,达到总结归纳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每名学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其发展进程设定相应的探究活动,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具,将学生带入数学情境内.教师可选择具有发散思维价值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所长,深入研究某个知识点,保证理论深化的程度,提升学生能力.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教师要不断更新个人知识,了解教育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二).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2]仲燕.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3]张丽.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初中数学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构建探析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