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021-02-19 19:10马红梅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马红梅

摘   要:立足生本,巧改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发现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发現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数学学习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问题意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4-0027-03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内容,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执教本课时,笔者立足生本,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来巧改教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挖掘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历数学学习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本课内容,巧用PPT课件充实主题图的内涵,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情境更贴近生活,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教材相关情境图分析

教材情景取自小朋友放风筝,图中有4种风筝价钱,3个小朋友排队买风筝。第一个女同学正从售货员手里接过“猫头鹰风筝”,排在第三的男同学提问“买3个蝴蝶的风筝多少钱”。学习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4种风筝的价钱和3个小朋友排队买风筝,引导学生提出关于乘法的数学问题,引出小数乘整数课题。

(二)分析学习情景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就会发现情景图与提出的问题有逻辑上的矛盾。首先,在真实的生活中小朋友们去买风筝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买,三个同学在没有商量好的情况下买同一种风筝的可能性很小。其次,三个人排队买风筝,第一个女同学正在接过“猫头鹰风筝”,而第三个男同学就提出了“买三个蝴蝶风筝多少钱”。这个问题提出与原图内容相差很大,问题得出没有依据,很牵强。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找出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买三个一样的风筝的必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情景进行了如下修改:增添了放风筝比赛的情景,三个小朋友商量好要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多媒体展示情境图),他们来到一个广场的风筝售卖点。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从图中你们能发现哪些信息(4种风筝及价钱,3个小朋友)。既然3个小朋友要进行比赛,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就要买同一种风筝,结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关于乘法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问题,如“买3个老鹰风筝多少钱?”“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买3个绿色的三角风筝多少钱?”“买3个粉色的三角风筝多少钱?”并分别列式:6.4×3=, 3.5×3=, 6×3=, 2.8×3=, 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任选一题作为例题进行重点研究,其余3道题作为学完例题后的练习由学生自主解答。

这样改进,将情景图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了起来,做到了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数学问题,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得情景导入更加的真实自然。在真实情景的背景下,师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寻找学习的切入点。

二、 调整例题体验抽象,发现知识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抽象是数学活动最本质的思维方法。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抽象性,越撇开内容,就越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数学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不断的体会数学的抽象,抓住本质,提升能力。在这节课笔者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建平台让学生经历抽象过程,体验转化思想。

(一)分析教材例题编排意图

《小数乘整数》一课有两个例题,例1是依托具体的生活情景,3个小朋友买风筝的场景,利用“元、角、分”的单位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自主探讨,得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法可以转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例2则脱离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0.72×5转化成整数乘法72×5进行计算,求出积360后再移动积的小数点得出3.6。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分析例题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中例1和例2的编排之间过度僵硬,没有连接,学生学习的跨度太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例1具体量的学习中小数乘整数的作用(通过单位转换即具体量的计算将小数乘法转为整数乘法);其次,学生没有经历从具体量的学习(特殊背景学习)到纯数字计算学习(一般数字学习)的抽象过程。即没有经历数学由特殊学习到一般学习的抽象过度,错失了数学学科学习最重要的基本思想——抽象思想的学习体验机会。

(三)调整例题,经历抽象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笔者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例1和例2的教学功能都合并到例题1上,在组织学生学习完“元、角、分”的单位转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电子白板随时删减、添加功能,删除元、角、分的单位,引导学生经历“具体量运算——抽象到一般数学运算”的过程,直接由关于“钱”的具体量的运算,抽象成纯数字的一般运算来研究,两个例题的教学功能合并到一起。

具体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数学学科中多数是不带单位的数的运算,我们能不能把前面关于钱的具体运算转化成数的运算呢?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中的板擦功能把具体的单位“元、角”擦去)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5×3这个算式,你能不能运用“转化的思想”把算式中的小数3.5,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并说出理由吗?

如此设计将具体量运算(特殊运算)去掉单位,即去掉算式的物理属性以后,转化抽象成纯数字运算(一般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前后的变化,找出关联,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探究小数乘法的算理。这样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例1的具体量的教学,又在具体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纯数字的小数乘法一般计算,缩小了学生探究小数乘法计算算理的难度。

学生依据刚才的具体量的学习,通过对转化前后算式的观察、对比、分析、思考,发现“因数扩大10倍,积缩小它的十分之一”与旧知“积的变化规律”建立联系,达到迁移运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例1具体量计算的作用,缩小了学生探究小数乘整数一般算法的难度。

三、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宁中教授反复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己思考、自己做事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本课的学习,笔者有意识地留出充足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学生探究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笔者出示例2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自学例2,强化算理。多媒体出示:0.72×5=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等大多数做完后,指名学生板书(找学困生),教师引导积末尾的0的处理。

2.总结方法,归纳算理。师:我们通过努力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请同学说一说,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计算?(或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多媒体展示:

先把小数扩大,转化成整数。(化)

再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算)

最后把积缩小,点上小数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并板书:

1.化(小数化整數)

2.算(按整数方法计算)

3.点(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例2的学习是在巩固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算法,学生理解算理是学习的重点,总结是对算理理解的进一步升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总结、归纳、概括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课堂学习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既学知识又提升能力,在学知识提能力的过程中领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记以生为本,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要结合学习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精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思考探究验证的过程,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