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玫玫
摘 要:“大学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以研究写作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为任务。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强国和立德树人新思想,在此大背景下,写作课也应顺应新时代教育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与思政理论课程协同育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在“大学写作”课程目标设计中重视育人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方面融入思政手段,强化教师主体的思政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写作;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62-03
“大学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以研究写作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为任务,这也是学生日后从事社会岗位的重要工具。当前,大部分高校已把写作课程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对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强国和立德树人新思想的大背景下,高校应以思政理念为契机,探寻写作教学中的全面育人因素,进而培养出全面型人才,即拥有高超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精神,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相统一。
一、“大学写作”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就明确了在高校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实现一种全程及全方位育人的共同目标。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其中所涉及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思政元素,全面地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孤军奋战,与其他课程共同发挥思政作用。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写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传递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在当今高校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写作课程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期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和精神家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出努力[2]。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同其他思政类课程共同致力于思政育人的目标,实现同向同行。其次,可以明确“大学写作”课程本身的定位,促进教学改革。写作课“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应更加重视其人文性,既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3]。最后,增强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以往校园写作课的素材都是来源于间接的文学作品以及书本理论,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需要让学生走出书本,真正感受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其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同时增强创新力,提升社会岗位的竞争力,使之成为真正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大学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学写作”课程主要以研究写作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为任务,具有很强的应用实践性。高校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相对较为固化、老套,即强调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表现如下: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以往写作教学的目标极为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写作知识技巧,充分锻炼其写作能力,忽略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制订,在具体教学中更是极少体现。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内容分为写作理论类和写作文体类,在实际教学中写作理论与写作文体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习者始终停留在写作理论层面,缺乏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入。
再次,在教学手段方面,遵循传统,从抽象到形象,从理论到实践,教学方法多以讲授—评析—练习—讲解的方式进行,弊端就是枯燥烦琐,学生知识接收困难,自主能动性发挥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
最后,从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方面来说,其作为课堂的主导,由于思政意识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渗入过多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相结合方面还显得很不足。
三、“大学写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结合高校“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主体等几个方面入手,探寻“大学写作”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目标:重视育人目标
“大学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以往的教学目标极为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写作知识技巧,充分锻炼其写作能力,但未重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制订,更别说制订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努力促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育人目标”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思政内容,旗帜鲜明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中,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传道授业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锻炼,更要引领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首先要重视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先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的要求,这样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的确立才有明确的依据[4]。以宁夏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方向为例,他们今后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除了给学生传授写作学理论知识技能之外,更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格道德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将课程思政的原则细化分配到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去,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写,还要让他们知道写作的意义和写作的本质。而文秘方向学生在今后从事党政办公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将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教育两条线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增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规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大学写作”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各个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具体工作时的写作技能课,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从多角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在写作课的思政改革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拓展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思政内容元素。“大学写作”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文体”两个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教师应突破教材和课堂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将思政教育的元素渗入其中。
写作课程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写作理论篇”,而“理论篇”又包括“写作主客体”“写作载受体”以及“写作行为过程”三部分。这里以“写作主客体”为例,在讲授“写作主体素质”时,写作主体需要具备真诚的素质,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纳入其中,以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讲诚信的价值观。如在“写作文体论”中,教师在讲授“文学文体”时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从古至今的爱国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用文字表达当代年轻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讲授“实用文体”中的“公文写作”时,可以联系我国几千年来“文书御天下”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行政公文处理公务、治理国家的传统,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讲授实用文体中“事务文书——总结”文种时,可以引入毛泽东所强调的“人类前进的脚步总是在于不断总结”的论述,让学生认识到总结的重要性,感受伟人对经验教训的态度。在讲授“实用文体”中的“学术论文”写作时,通过案例呈现当今社会剽窃他人成果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做真人,说真话,讲诚信。
上述都是可融入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思政元素集中在材料的收集、主题的立意这两个方面,并明确分配到具体的课时安排中,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确保课程思政的施行。
(三)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
在以往传统的“大学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顺应课程教材内容安排,满堂灌“写作学理论”,要么为了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让学生频繁地练习。无论强调理论还是实践,单一的课堂形式都很难体现并实现写作课程思政目标。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抓住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热点”或敏感问题,通过阅读、鉴赏、课前3分钟演讲、小组分析研讨等课程环节,结合学生的自身思考等,在教学中渗透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思政教育的形式。如“课前3分钟演讲”可以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去寻找社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实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小组分析研讨”可以让学生在研讨中,观念发生激烈碰撞,逐渐意识到自己想法的不足。
其次,教学形式方面,可通过传统结合创新模式,在实施课堂讲授的同时,加入写作案例的分析研讨、主题辩论、实践写作等形式,辅以学校各组织部门所举办的相关性质的学科竞赛(如“征文寻声”“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等竞赛活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全面配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师主体:强化思政意识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可见教师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对学生影响之大[5]。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一方,他们的使命是为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要与所传授知识相结合。这就给教师的传道授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极大的挑战,教师不断完善自身,强化自身思政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长成才[6]。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写作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教师以自身广博的知识实现写作课程内容的有效拓展,在教学中兼顾该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人文性、思想性的角度解读文体,找到该门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无形中渗透思政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去真正领悟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通过自身言行来引导学生,践行工作理念。
四、结语
总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是课程思政始终围绕的中心点,最终要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中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大学写作”课程思政改革应结合自身特点展开实施路径,在课程目标设计中重视育人目标,在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主体方面尽可能融入思政内涵,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今后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始终要坚守的方向[7]。当前的高校教育工作要将专业课的综合素养的建立与思政理论课有机融为一体,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达到教育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百玲. 大学写作课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与措施[J]. 河西学院学报,2020(01):15-20.
[2] 兰洋洋. 《應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长江丛刊,2019(11):5-8.
[3] 文媛. 大思政格局下应用文写作课程育人的路径探析[J]. 高等教育,2020(14):24-27.
[4] 周建飞.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教育,2021(23):28-29.
[5] 党德强. 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02-107.
[6] 谭靖仪. 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探索[J]. 高职教育研究,2020(06):22-24.
[7] 袁静云,曾娟娟,江秋兰. 《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9):30-33.
(荐稿人:赵红玲,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