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2021-02-13 16:36杨惠欣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程协同

刘 伟, 杨惠欣, 张 晔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涵盖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要求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来协作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又包含若干子系统,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就是其中之一。同思政课一样,专业课程都具有德育的功能和使命,这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已成为共识,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上同普通高校有一定差别,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应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这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职业精神。因此,德技并修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更多地偏重于对应用型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人生价值方面的塑造和引领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对课程育人的认识逐步加深,并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实现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德育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必须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优化,从而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并寄予殷切期望,在一系列的重大部署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蓬勃开展。在高职院校,从思政教师队伍的优化、思政教学内容的整合、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维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和专业课程协同合作,使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和专业课程的教育作用结合起来,让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有相关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自然界是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3]如果各个小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形成合力,使各自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整体的功能,就会使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如果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协调与配合,就会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优化。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也是由诸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政课与专业课都是这诸多“力”当中的一部分,只有使它们协作联合,在共同的目标下,使个体力量转化为集体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政策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多次颁发了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强调了协同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5],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7]系列文件和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可借鉴经验

一些高校在探索和推进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迈出了改革步伐,为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在机制建设方面,上海师范大学修订了《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工作规范》《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一致性,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在提升育人能力方面,上海大学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颁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对教师进行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人文情感类培训,举办系列师德师风讲座,搭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率。在育人资源建设方面,上海大学推出了“大国方略”“创新中国”等在线开放课程,出版配套教材9部,2018年打造“特色亮点课堂”69个[8]。这些高校在机制建设、育人能力提升、育人资源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来协作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又包含若干子系统,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就是其中之一。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系统性、稳定性的机制。

首先,要建立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内部联动机制。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对接机制,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交流,定期开展集体教学研讨,让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帮助专业课教师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找准融入课堂的契合点;专业课教师要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也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鲜活教学案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完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的融合,协同探索创新课程育人的方法。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等,以科研促教学,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其次,建立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能有效促进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如对协同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组织协同育人先进经验报告会,让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学校应划拔专项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共同组织、管理协同育人工作,促进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最后,建立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将全面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要求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整体规划”,将“协同育人”列入教师考核评价范畴,在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及评优工作中,协同育人可以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制定协同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以育人的实效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教师听课、评课,教师互评、学生打分等形式,对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价,作为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开展的依据。

(二)提升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增强德育效果

首先,增强教师对德育工作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自觉性。通过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整体规划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帮助教师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发挥各自优势,打好“组合拳”,才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其次,要积极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培训,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思政课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要利用专业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集体教研、定期交流等形式,协助专业课程教师解决在课程育人当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通过交流,加强思政教师对专业课程的了解,搜集整理专业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加强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让思政课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专业课程教师通过教学教研交流学习平台,不断加深对课程育人的认识,增强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积极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三)协同思政课与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中强调:“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应向着同一个方向进行,在立场、观点上应保持一致,实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因此,在教育资源方面,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必须协同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首先,要协同完成思政元素的整理和挖掘工作。专业课程要实现德育功能,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引领、价值观塑造的关系问题,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育人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德育内容。因此,发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就成了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此项工作必须由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师协作完成。专业课教师的优势是具备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对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也有充分了解。而思政课教师在政治敏感度、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有优势,对思政元素使用也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要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协作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提炼出的思政元素才会更加准确、恰当,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其次,要协作完成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传授与道德引领、价值观塑造于一体的课程,它建立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库,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又能体现高职特色,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案例库必须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协作共同完成。教学案例提取由专业课程教师负责,这些案例取自专业教学、专业实践,既生动鲜活,又贴近高职学生实际,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案例思政内涵的提炼、整理、归类及使用由思政课教师完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拉近了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思政教学资源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总之,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必须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形成合力,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优化。必须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加强协同育人资源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专业课程协同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