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2021-02-13 05:45李传兴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锣鼓音乐课民族音乐

李传兴

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安徽合肥,230011

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凝聚着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也是艺术体验与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既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在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民族音乐课程往往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存在,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如何提升民族音乐的地位,发挥民族音乐教学的作用,成为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为中心展开,主要探讨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作用。

1 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实践

1.1 提高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每个时代都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对于某一朝代、某一段时间内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同小可的重要作用[1]。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发挥它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作用,需要切实提高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领域以及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在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中,民族音乐多为素质教育课程或拓展教育课程,为了凸显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调整课程性质,将其纳入公共必修课程体系。基于目前国内高校学生专业或者教育背景的差异,高校可以增加同类课程科目,如书法、国画、戏曲、舞蹈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平行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课程。

1.2 启发学生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

为了实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传统枯燥乏味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在鉴赏民族音乐作品时无法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时,可以积极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品味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对作品产生联想与感知,把握音乐形象,品味其中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小提琴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为了增进学生对这一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教师可以补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并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感知其中的离别之苦。有了背景信息的支持,学生可以深层次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与魅力,提高审美素养。

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域等原因在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性正是构成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启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时,也要凸显各民族、各地域的差异性的独特音乐魅力。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囊玛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乐种;汉族地区的音乐中南北方各有特点的乐种;各地的地方性较强的戏曲曲种等,虽有差异性但都极具魅力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创新[2]。在教学中,通过如线上课程分享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探索民族音乐独特多样的风貌与魅力。

1.3 引导学生探究民族音乐的内涵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时间洗礼而不褪色,也没有出现文化断层,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彰显着民族性格与气质,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带领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文化传承活动当中[3]。对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自主探究,活跃学生音乐思维,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锣鼓音乐时,可以以“西山锣鼓”为例,在学习锣鼓音乐本体时,要先解决好“西山”“西山文化”的区域划分,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方法,介绍“西山锣鼓”的地方性知识,再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西山锣鼓形成的历史及其原因。锣鼓是西山人们的重要文化生活,它和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结婚生子、祛病消灾、丰收祭祀等活动中都要演奏锣鼓,可谓追随人的一生,从另一层面解决了困扰人类学中“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课程中可以借此角度分析锣鼓音乐文化的历史原因。

(2)演奏形态中的锣鼓音乐分析。西山锣鼓主要分为“堂锣”和“行套锣”两种形式,“堂锣”即为坐乐,是指坐在堂屋中间演奏的各种曲牌;“行套锣”是指行走过程中演奏的曲牌,主要用于婚嫁、送葬之中。“堂锣”和“行套锣”的锣鼓种类是一致的,包含大堂锣、大钹、马锣以及堂鼓,一般演奏时可根据不同的曲牌自由发挥,也可以在不同曲牌中自由组合,为了避免演奏过程中出现“乱点”的情况,所以在演奏中不可以重复乐器或人数。“堂锣”和“行套锣”这两种音乐的要素、结构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作为该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现场敲打锣鼓,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仪式语境中的锣鼓文化。“道场”和“说天倌”是西山锣鼓重要的演奏场合。“道场”是道士作法事的场所,可以助逝者升天,也可为病人驱魔消灾;“说天倌”是西山人们在新年后“舞狮”和“打花鼓”中间的连接部分,主要是祈福祈财的仪式。这也是认识和了解“西山锣鼓”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场”和“说天倌”仪式来单纯阐述音乐发生的原因以及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人们用音乐语言或者说是音乐手段寄托哀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一般性音乐的功能价值。

(4)二维视域下的锣鼓分析。民族音乐学家提出要以双视角考察法来研究“研究对象”,以此引导同学们学会以“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立场对研究对象进行交互式考察分析,将锣鼓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去思考,理解西山人们对锣鼓的认知,结合科学知识经验的分析,对西山锣鼓进行双视角即二维视域分析,使学生从中感知西山锣鼓音乐产生的地方性知识,开拓了视野,从微观的生活中探讨民间民族音乐的丰富内容。

(5)西山锣鼓的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困扰众多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的老大难问题,而在当前“增强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大背景下,以及西山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和认识,如何传承和发展西山锣鼓成为西山人民和地方政府的历史使命,而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则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这为当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西山锣鼓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西山锣鼓”只是中国锣鼓音乐的一种,通过“西山锣鼓”与“舟山锣鼓”“寿州锣鼓”“绛州锣鼓”以及“花鼓灯锣鼓”等不同锣鼓音乐对比,探究其中的异同,让同学们感受中国锣鼓音乐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大学生深入民间,挖掘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2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2.1 建立课程过程+结果双向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对教师评教一般采取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期末为教师一次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则往往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课程进行如此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民族音乐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训实践性,依然采用此种简单的评价模式,评价结果与实际的教学状况会有所偏差,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民族音乐教育可以采用过程+结果双向评价机制,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保持双向评价和互动。

在对民族音乐课程评价时,学生对教师评教可以采取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分别占比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其实训实践的特征。过程评价,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章节或者按民族音乐不同音乐种类进行实时评价,这样授课教师便可以根据阶段性评价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民族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点评,并适当融入现代音乐教育的元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鉴赏“呼麦”这一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形式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呼麦”的发音原理与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鉴赏《成吉思汗颂》等作品中的“呼麦”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唱性呼麦”和“啸性呼麦”的细微差别,把握单人与群体呼麦的技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并着重评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以及理解能力,指出学生在鉴赏民族音乐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在以后的民族音乐学习指引正确方向。

民族音乐课教学采用过程+结果双向评价机制,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保持密切互动,及时发现自己和对方的不足,做出调整,这有助于提升民族音乐课教学的实效性。

2.2 提升民族音乐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民族音乐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及时改革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提升理论素养,才能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喜爱和重视,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和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发挥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理论素养方面,民族音乐课教师要加强民族音乐理论的讲授,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从一概而论“土”的风格,转变为理解中国“乡土文化”中,土地对于农耕民族的重要作用;从“听不懂”的感受,转变为理解“民俗文化”中,仪式对于“宗族”“家国”的深刻内涵;从“曲高和寡”的评论,转变为理解中国“士文化”中,文人对于民间艺术创作的重要贡献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提高民族音乐地位可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的方法上,民族音乐课教师可以创新应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听、模、唱、奏、论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教师可以邀请本地民族音乐领域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到音乐课堂组织讲学活动,为学生介绍典型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这样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性,以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的音乐进行表演,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与文化的认同感。

3 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的意义

教育部在2006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通过艺术课程教育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4]。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5]。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因此,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培养文化自信;有益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3.1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古至今延绵流传的民间音乐产生于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壤,是中国各民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沉淀下来的艺术成果,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更是能体现群众智慧的艺术形式。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更欣赏和追捧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兴趣不大,他们普遍认为民间音乐较为刻板,不符合当代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标准。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大学生受媒体广泛传播“流行音乐”的影响外,更多源于学生对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虽然流行音乐具有简单质朴、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等优点,但其多注重娱乐性与消遣性,缺乏理性思维的深度,肤浅直白的内容不利于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

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侯人兮猗”时已有的民歌到能以“山歌”“号子”“小调”分类的浩如烟海的民间歌曲,从重庆兴隆洞旧石器时代的“石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到如今百花齐放并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各类民间器乐等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学生才能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欣赏我国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培养文化自信

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培养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长河当中最为璀璨的绝世奇珍[2],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民族音乐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文化。例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这首秀美清新的民歌《茉莉花》大家都耳熟能详。《茉莉花》在《鲜花调》的基础上繁衍而来,它在中国的变体有四五十个版本。《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杰出代表,是教师在民族音乐课程中必须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除了教授江苏茉莉花之外,还要教授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的茉莉花。这些变体虽有不同却又一脉相传,这既能体现出我国民间音乐兼容并蓄的胸怀,又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1921年,《茉莉花》优美而流畅的旋律被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运用在《图兰朵》的创作之中,《茉莉花》的旋律每次都会伴着图兰朵公主的出现而出现,因此《茉莉花》在海外广泛流传开来,《图兰朵》为《茉莉花》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在看到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图兰朵》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如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误读;对故事发展的动力和情结文化误读;对图兰朵的人物性格与中国传统女子性格的误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进行他国、特别是西方世界对本国文化误读的反误读,以重塑文化母国的良好形象,不仅是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觉”。[6]因此,教师要通过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背后衍变流传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提高学生学习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培育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3.3 有益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关乎民族兴衰,民族音乐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文化是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音乐作为承载民族精神谱系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音乐文化尽可能全面展现我国民族精神谱系,这对于学生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当我国原始先民从渔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时,关于氏族部落中音乐传说的记载从侧面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 “地缘”“神缘”概念的探索。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载《八阙》《载民》篇歌颂承天载民的土地,《奋五谷》篇祈求五谷丰登,《依地德》篇歌颂大地的抚育,这些对于大自然的歌颂与崇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学习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文化,既能使大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敬天法祖”这一朴素世界观,还能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精神中“厚德载物”的内涵。

近代学堂乐歌盛极一时,其创作的主要手段为“选曲填词”,其中选取大量的民间歌曲作为曲调,加之“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容,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执笔的新文化作品,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新颖的风格,铸就了新的民族精神,这一时期,宣传新文化的音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得以普及,如《黄河》《祖国歌》等,对于新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志士投身于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这一时期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不同于直接“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而是汲取民间音乐中的元素,如聂耳创作的《码头工人》等劳动歌曲,音乐素材取自民间号子,歌曲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形象,歌曲中号子铿锵的节奏转化成了坚强刚毅的斗争精神。延安时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抗战文工团与中央剧团等,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如民族歌剧《白毛女》,剧中采用诸多民间音乐素材,抨击了旧社会,宣扬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近代“爱国主义”始终是人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加强具有向心力的爱国意识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近代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从古代的 “敬天法祖”“厚德载物”到近代的“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学生都可以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来培育、理解和传承这些民族精神。“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7]经过历史的沉淀,民族民间音乐已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与审美价值,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和发扬是推动我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与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4 结 语

“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姿多彩,这些地域的文化当然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更贴近传统本真的色彩,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少数的地域性文化整体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且越是地域性鲜明的文化越难让主流大众文化引发共鸣。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瑰宝,凝结了民族艺术文化的精华,同时还彰显了民族精神、追求以及意志”[8]。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要将民族音乐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就必须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突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设置民族音乐课程是其传承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要抓住音乐教学契机,把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为高校公共音乐课必修课程,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求知欲望,以润物无声方式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民族音乐课教师也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提高文化素养,为民族音乐的渗透和融合创造条件,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民族音乐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锣鼓音乐课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