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五个维度

2021-02-13 15:15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史思想道德爱国主义

田 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0013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今年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和辉煌成就,非常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全国高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四史”专题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全面认识和理解党的百年辉煌史、新中国的奋斗史、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历程,以及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建设与创新改革的有力抓手。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改版为“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政课必修课程之一,改版后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进一步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能够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定力”,进一步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引领的“定向”作用。为此,深入研究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既可以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精神实质的要求,也可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根本。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正是因为这种深入骨髓的精神特质,在百年来中国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舍身忘我、前赴后继;才能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苦岁月中,顽强奋斗、激情燃烧;才能够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大胆开拓、勇立潮头;也才能够在新时代建设中锐意进取,奔向复兴之路。理想信念教育,是“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1]。

首先,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四史”案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二者的关系,同时认识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四史”教育内容的渗透,进一步深刻展示理想信念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其次,从“四史”教育的角度讲授理想信念,面向历史事实,把握历史方向,增强历史意识。通过大量的“四史”教育案例,可以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必然发展,为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和一直坚守的政治灵魂,可以充分阐释“什么是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如何实现理想信念?”等问题。

此外,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轴线,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展示当中国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时,面对破败的山河、羸弱的国力,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守理想信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谱写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奇迹。如今,在全体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迈进,在更远的将来我们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接续奋斗。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2]。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就更有力量。“四史”教育内容中的典型事例、经典素材,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情感支撑,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他教育内容的基础,也是核心,如何让这种情怀更深更实地体现出来,需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深入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内涵”这一问题时,我们都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几千年凝结成的精神实质,包括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中国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及新时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等等。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讲授中,更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立体感和教学效果的亲切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次,更具有丰富的历史实践内涵。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表明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密码。

因此,“四史”中传承的精神血脉,可以深深涤荡学生的心灵,可以深刻阐释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从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从尊重传承历史和文化,到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将新时代的元素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在一体,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丰富。同时,“四史”中的真实人物和鲜活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素材。如百年党的历史征程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模和事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等等。这些鲜活的案例将爱国主义“激情”固化为更为深刻和稳定的“长情”。“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席话深情地表达出邓小平同志赤诚的爱国情感。通过“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建立在真挚的情感认同和坚实的认知理解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实践。“四史”教育的融入,还可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除了教师讲以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学生讲环节,如围绕“可爱的中国人”“数说中国”“中国梦征程”等,将“四史”内容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讲授和理解,用活红色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胸怀爱国之情、锤炼爱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主动肩负爱国使命、弘扬爱国精神。

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中,侧重用史实以理服人,以逻辑、思辨、理论的力量满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解读的期待,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把爱国主义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统一起来,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既有情感温度、也有理论深度、既培养有情有意的爱国者,也培养有理有力的报国者。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增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为“四史”教育的融入提供了空间。

“四史”教育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从整体来看,“四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具体现实出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凝结的共同价值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4]

为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承,同时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打动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自觉自愿的精神指引,还要深刻论述近代以来,我国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历史来源,增强其感召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作用。同时,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逻辑的讲解,能进一步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有效实现知识、理论“往心里走”。在教学中用好知识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积极拓宽核心价值观教学方式与途径。如在我校的思政课情景剧教学中,每年都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拍摄核心价值观系列短片,树立价值标杆,引领道德风尚,积极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主动探索、积极感悟、科学认知和理解,明辨是非,深刻体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价值观践行的具体要求,真正做到“爱国、立志、求真、力行”。通过“四史”内容的融入,能更好地探求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给大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更为清晰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挫折、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种种挫折。同时,正确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因此,“四史”教育加深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程度,通过与其它社会思潮的不断斗争,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让他们自主、深入探索,进而提高其问题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

四、“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道德观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与发展,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了中国革命道德,同时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实践,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底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道德观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来源和深刻本质的理解与自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人格,承担主流社会价值引导、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

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章节的道德观教育内容中,除了对传统的道德问题的基本理论、道德实践、道德品质进行论述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及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做了分析。这部分的讲授就需要大量的“四史”资料来讲解。仅就“中国革命道德”这一问题的论述中,涵盖了“四史”教育内容的全过程。正是这一革命精神力量,从形成时起,就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因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撑。中国革命道德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重要精神动力。

围绕“四史”教育开展道德观教育,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在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不同时期,“四史”中的道德实践,都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道德观教学提供了丰富历史论证和详实资源。从大历史观的视野,让大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真正地信服、认同和内化,积极培养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能力。

五、“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观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法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培育和养成,对法治国家建设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践行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观教育中,“四史”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同时清晰地勾画出我国法治建设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为深刻理解感受中国法治的进步历程,自觉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在“四史”教育内容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5000年中华文明制度的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提出建设法制政府到确立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过程。对法治国家建设进行谋划、推进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和脉络。这条道路的形成,来之不易,意义重大。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治国之道的历史经验,不断取得了法治建设一个个历史性成就和飞跃。如新中国宪法的诞生——“五四宪法”,赋予新中国的性质以崭新的属性与内容,这部新中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全新时代,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各种国家制度方案的历史性超越。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推进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如今,新时代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方向更明确,脚步更有力。用中国法治历史进程为例讲述法治道路建设的重大意义,更有说服力,更具现实感。

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围绕法治观的教学探索,“四史”教育内容的融入,可以厘清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了解我国法治道路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结 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7]。将“四史”教育内容积极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四史”育人的重要作用,以生动的红色故事打动人,以巨大的发展成就鼓舞人,引导大学生全面汲取“四史”中的丰富历史实史、历史经验、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不仅可以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历史厚重感,提高教学情感的温度,增加理论认知的深度和政治高度,拓宽教育范围的广度,加强教育说服力的力度,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有助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做到有史有料、有情有理、有根有魂,在学思践悟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四史思想道德爱国主义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队史连“四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