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

2021-02-13 11:00李金成
关键词:应用型能力教师

李金成,吕 冬,马 骥

(1.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邵阳学院 邵阳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为全面提高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所有本科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也对能够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能力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是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相对研究型本科高校而言的,发展定位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展有特色的课程、学科、专业作为主要任务。课程是治校之基,学科是强校之路,专业是立校之本。课程、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与平台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水平的实质体现就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水平。实现这一主要任务,提高办学水平,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课程、学科、专业上打造特色与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指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规模与质量规格水准两个方面的内涵要求与表现,体现在思政教育能力、学科支撑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教师育人能力、教学改革能力、质量提升能力和协同育人能力等方面[2];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建好课程、学科和专业,培养出“一流”应用型人才,关键要有一支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教师队伍,因为“教育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3]。

(一)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量的保障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量的维度。从量的维度来考量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除物的因素外,主要体现在在校学生规模大小、思政教育水平如何、课程供给多少、实践环节多少、校外基地和学科专业水平如何等方面,这些方面主要依靠教师。一是依靠一定数量的教师,因为单个教师的能力、知识水平、管理学生的效度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教师规模一般与学生规模是成正比的;二是依靠一定专业结构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育“德”,而且要育复合型的“才”,因而需要思政教师,也需要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方能培养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质的要求

从成果导向的角度,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即人才培养能力的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问题,实质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根本性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因为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做“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4]。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54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这一重要论述,从微观上指出了好老师关系到学生成长、学校荣誉,从宏观上指出了好老师关系到民族希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4]。

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就是高校对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影响”力。美国大学院校影响因素理论认为,大学整体环境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互动的影响关系,认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不仅受到学生背景、性格、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学校的定位、组织机构、教师和学生创造的学术、文化氛围等学校因素紧密相关,而在学校因素中,教师影响其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6]。

(三)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主体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理论型、学术型本科人才,主要是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管理,在相关领域的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工作,着重培养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所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现在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技能、团队协作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应对产业升级转型、新技术应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因素变化所带来的职业挑战[7]。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关键要靠教师。因为教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主体。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水平。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内涵来分析,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引领者、设计者、实践者、改革者。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最后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体现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体现在协同育人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增强学生的政治信仰、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是引领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清楚,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对讲课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的方向。”[8]“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讲课人员决定的。”[8]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

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如何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有计划地选择性地教什么、怎么教、投入多少精力、教学效果如何,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教师是设计者、执行者和创新者。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计划确定后,课程教学是关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实现完全依靠教师。因为知识是教师的根本,教师知识水平影响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决定能否达成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课程知识的传授方法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影响教学效果,决定能否达成应用型人才要掌握的知识,需要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服务地方性等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道德情怀和职业责任,不仅是教师“德高为范”的职业性质决定的,也是其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影响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拥有一支专业知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教学方法灵活、专业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与孵化平台的建设、创新创业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建立、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科学设计与积极参与。

协同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的协同育人,包括专业教师与思政课老师的协同育人、所有老师的协同育人,突出学校、全体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教师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二是校内外的协同育人,主要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搭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和研学平台,通过校内教师、校外指导老师的合作指导,促进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协同育人,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教师短板: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障碍

人才培养能力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虽然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总量不断增长、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业务水平总体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一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还无法满足需要,教师短板仍然是影响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障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缺口较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数与在校本科生学生人数实现双增长(如图1)。根据统计数据,2000—2020年,我国本科院校从599所增加到1270所,年均增长4.19%,增加了112.02%;本科在校生从455.19万人增加到1 825.75万人,年均增长7.49%,增加了301.10%;本科学校的专任教师人数从2000年的37.6万人增加到127.76万人,年均增长6.40%,增加了239.79%(1)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宏统计数据库。。可见,学生人数的增长大大超过教师人数的增长比,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许多学校由于高水平教师人才引进难与学校经费投入少,教师严重不足,师生比严重超过教育部的规定,使得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课程班级人数众多,教学互动与学习研讨难以实施,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也出现教师所带的学生多,教师单个亲自指导的频率与程度严重不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结构仍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很多高校是原来的地方专科学校合并升本的,由于以前是专科学校,再加上大多数学校不处于省域中心城市或发达地区,虽然升本以后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学校教师中高学历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虽然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水平,但高学历比例指标往往反映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体现应用型高校的整体实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许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毕业后立即从学生变成老师,既不熟悉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甚至对教学内容都不熟悉,也不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产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趋势,这种“教学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象导致理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课程供给缺乏特色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颁布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获得高度关注,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都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受研究型大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的特质不够和应用型特色学科的支撑力不强等方面的制约,在人才培养计划的供给中大多缺乏特色理论课程、缺乏特色理论教材;在实践课程体系和环节中,又往往存在两难尴尬局面,即在创新设计中参照研究型大学标准但不能达到相应水平、在技能应用实践中又不愿按照职业专科学院标准使得实习实训的效果不优。从而使得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影响学校的竞争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质量评价观念与培训体系有待改善

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是激励教师与支持教师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师质量评价和在职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师的质量评价方面,更多的是以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的档次与数量、教学课时数等指标为主,而对教师的应用型项目研究与成果转化、教学效果与学生满意度、实践课程设计与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应用型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考核等方面处于劣势,影响教师在专业技能提升、行业实践参与以及挂职锻炼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应用型教师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不符;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更多的是支持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升的脱产学习、学术交流,而缺乏支持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培训,缺乏支持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与工作的培训制度与相应的机会,导致应用型教师缺乏对生产企业技术发展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不利于应用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教师上课与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0]。

三、补短板: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支撑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加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特色学科建设,以服务好国家产业升级转型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统筹学校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结构和办学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抓住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要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关键在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评价观,补齐教师队伍短板,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是学校目标的实践者、执行者,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情怀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能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教师的政治信仰、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规范教师的行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学习,用正确的政治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定教师的拥党爱国信念,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教育法规学习,增强教师依法治教意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增强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发挥师德模范引领作用,传播正能量;开展警示教育,引导教师守底线、知敬畏,不越“红线”,树立教师自律意识;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和监督机制,惩处师德师风违规行为,激励教师向“四有”好老师标准迈进。

(二)创新师资建设理念,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需要理念创新。一是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目标理念,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师资队伍。二是强化学校“应用型”特性的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多渠道引进人才,既引进高学历人才,也引进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来校任教,同时聘请校外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校指导专业建设与应用特色学科建设。三是完善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制订并实施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计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计划和教师学历层次提升计划等行动计划,搭建应用型教师终身学习与提升的平台,支持教学型、实践型、科研型等各类教师成长,培养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应用型教师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和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需要,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非常期盼,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评价,也是引导好、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在评价主体上,要多元化,要有教师的主管业务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在评价手段上,要多样化,要有听课、上课文件资料查阅、教学档案资料检查等手段;在评价内容上,要丰富化,要评价教学、应用型项目研究与开发、实践技能与指导等内容;在评价效果上,要持续性,要评价在校学生学习效果和毕业学生职业发展、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建立内容广泛、方法科学、主体公正、标准客观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全面有效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教师发展,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