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 周 祎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赓续百年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武器,具有丰富内涵与深远价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支撑点与着力点,在新时代伟大斗争进程中依然发挥着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先驱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所秉持并形成的精神,不仅带有20世纪20年代的深刻时代烙印,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传承发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1. 理论渊源: 建党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英勇奋斗实践,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创立与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成长与进步的思想动力。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继承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先进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坚守共产主义革命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迈入历史舞台后,既没有统一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也没有团结的独立政党为领导。于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解决了建党的首要问题:无产阶级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立政党。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理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指导党的建立。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继承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起始于坚定的政治认同与统一的奋斗目标,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初心使命、奋斗旨归。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消除阶级差别,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除包括人对人、民族对民族等在内的一切剥削现象,彻底消灭造成不平等的根源即私有制,一切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无论创立与建设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目的和本质都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明确向着实现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斗争思想的继承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离不开无产阶级的接续斗争,共产党人的革命性正体现在斗争的彻底性上,这种彻底性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手段推翻现存的全部社会制度后才能达到。对共产主义者而言,“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5。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与发展绝非理论的、静止的、简单的、孤立的幻想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自创立起就始终秉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的斗争思想。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关于人民观思想的继承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一论述明确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其他革命、其他党派成员的根本区别——鲜明的阶级性基础上鲜明的人民性,这也是贯穿共产党的创立与发展、贯穿无产阶级夺取与执掌政权全过程中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永不改变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会导致意识形态上的分裂和组织上的覆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人民观思想的精髓,始终秉承和发扬人民立场的伟大建党精神。
2. 实践渊源: 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能动反映与高度概括,必须将其放置在产生它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具体的、历史的、科学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建党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迫切需要中华民族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创建一个强大坚定、具有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现实问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种阶级结构:最革命、最先进的工业无产阶级与最腐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少数,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等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基本的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3]604。然而,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皆宣告失败,因此中国革命迫切需要先进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3。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战斗力强,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社会背景下,在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也由此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实现了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第二,建党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迫切需要中华民族从软弱妥协变为敢于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对内求发展、对外反侵略的斗争变成现实。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传播的高潮,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正式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4]尝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出路。毛泽东指出,在世界解决社会问题的几种方法中,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5]2。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这一中国共产党的胚胎雏形在全国各地相继产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日渐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建党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扫资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此有了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的领路人。
第三,建党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迫切需要中华民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对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科学认识,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20年,列宁强调,“目前各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分散的共产主义力量,在每一个国家中成立统一的共产党(或加强和革新已有的党),以便百倍地加强工作,为无产阶级赢得国家政权,并且是赢得无产阶级专政这种形式的政权做好准备”[6]238-239。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并正式建党。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取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相关理论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初步形成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向自己命运主宰者的转变。
3. 文化渊源: 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建党精神植根于拥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社会变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产物。
第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又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理想主义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空想,而是建立在“天下为公”“大同”(《礼记·礼运》)、“天下之人皆相爱”(《墨子》)等基础上的一个和谐、统一、仁爱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社会描绘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友善、安稳、富裕、公天下的追求与向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根本站位。
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使命担当思想的传承发展。由于中国古代很长时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阶级为主要人口构成的社会,这样的政治、经济基础使得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勇敢担当职责义务,形成了务实不务虚的实干精神。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7]328-329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使命担当的客观必然性,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明实践特征。
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顽强斗争思想的传承发展。战国时期《易传·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本色,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发展全过程之中。马克思也指出斗争的普遍性:“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272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舍生取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式的不畏艰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式的永不屈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矛盾的斗争性、阶级的对抗性、革命的批判性的原则逻辑,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内在要求。
第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的传承发展。中国社会语境下的以民为本、人本精神与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下的“民主”存在差异,亦非与神本主义相对的起始于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本主义。《尚书》中记载了“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论断。即便在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人民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也得到统治阶级的一定认可和重视。对无产阶级而言,对党忠诚意味着站稳人民立场,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深刻认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思想,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方向原则。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世界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方法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原则;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作风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本质。
1.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
世界观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以“物质”“矛盾”“规律”为核心范畴与本质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般规律及其本质特征, 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由此也决定了理论先进、信念坚定是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思想优势。
坚持真理,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别于唯心主义用精神的、意识的活动解释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与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与变化具有规律性,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随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进步。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21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在烽火绵延中创立、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在强大奋进中腾飞,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核心思想力量。
坚守理想,即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一大就旗帜鲜明地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确定党的根本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一个世纪以来,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振作精神、不怕牺牲,排除艰险、力争上游。习近平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最迫切和渴望的理想目标。百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挑起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复兴的救国大梁,在革命、建设、改革之路中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2.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每一个阶级、每一个政党的价值观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活过程、历史传承发展等种种因素共同影响、塑造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1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始终以中国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价值观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还是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本质正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自从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与使命,使之在实践中更加明确、清楚、可执行。习近平讲到:“共产党人坚持的初心,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永远忠诚。”[10]从另一维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鸦片战争以来180余年的历史中,从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年的历程中,从改革开放43年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危亡到独立、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以稳扎稳打的实践和丰硕饱满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导向。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1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一脉相承,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价值观,始终成为党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3.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性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成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成长、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无不浸透奋斗的汗泪、遍洒牺牲的血雨,彰显了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斗争性。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性。恩格斯在高度概括马克思的一生时深刻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12]777。自创始人起,斗争性贯穿于共产党人实践的始终。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中指出党“不是争论俱乐部,而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组织”[13]459。毛泽东也强调“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14]316。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讲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与资产阶级思想有着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永恒运动的,对于既成形式也要从暂时性去认识和理解,证明其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忠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相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承认现存事物必然灭亡,与一切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批判和革命的理论及行为做出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要求勇于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1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遇到重重艰险、惊涛骇浪,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建党时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决不做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不同于革命年代或建设时期的党内党外斗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面对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秉承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斗争意识与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才能在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同时善于斗争,真正在风谲云诡的世界局势下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4.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党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工作态度与道德规范,更是党自成立以来持之以恒发扬的优良作风。
对党忠诚,就是始终坚定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什么样,中国共产党就是什么样,党员的忠诚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力量大小,关系到党的发展快慢,关系到党的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工作水平。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的庄重一诺,是首要政治品质,是党员的底线问题。对党忠诚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中。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发自内心从情感上拥护党、从思想上信仰党、从行动上紧随党,把有限的生命与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党的事业中去,涌现了一大批捐躯赴国难的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用忠心、忠诚、忠骨、忠魂铸就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并非天外来物,靠的是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历练,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不负人民,就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立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6]848邓小平在阐释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时,将其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7]257。江泽民把共产党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界定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8]193-194。胡锦涛突出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发展要以人为本。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继承与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纪律性。只有在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基础上,才能真正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动力,从而指引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
1. 把握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创新理论为新征程做好理论指引
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中,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不朽实践之中。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并探讨新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遇到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问题,从而实现以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做好理论引领新征程的目的。
第一,把握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9]46面对不断发展、持续变化的新时代、新实践和新境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开辟通往真理的更加宽阔的大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9]691。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至今的百年历史是积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焕发不竭生命力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重大成果,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远焕发生机活力。
第二,把握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理论上的创新最终是为了实践上的应用。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实际的特殊性,创新性地开辟了不同于苏联革命模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成果——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样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以邓小平理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新世纪,并以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系统、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思想。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要把握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好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新征程。
2. 把握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立场为新征程提供价值指引
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涵盖了党的指导思想、价值体系、前进方向等各个方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奋斗目标的人民性——发展为了人民;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发展依靠人民;体现在党的工作评判标准的人民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的人民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为新征程提供价值指引。
第一,把握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一方面,人民需要什么,党就发展什么。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实现增长目标,更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解决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和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人民反对什么,党就打击和防范什么。针对人民痛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中国共产党铁腕治党抓作风,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伟大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发展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二,把握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创造历史,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历史不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也不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伟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参与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治理实践之中,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国式的民主、公平和正义。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解决。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不断奋斗!
第三,把握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秉承唯物史观,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0]9这就要求,党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重视人民对共享发展成果、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与需求。这就要求,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发展短板,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把握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16我们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这是因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要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跨越民族文化的分歧,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反对封闭、对抗、零和博弈,一起推动历史洪流向着光明目标前进。
3. 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敢于斗争的精神为新征程提供前进指引
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来源于建党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艰苦创业,发扬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风雨中的奋发图强,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条件及特殊社会背景相结合产生的重要精神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源泉所在,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功能。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认识世界的同时更要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敢于斗争的精神为新征程提供前进指引。
第一,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改造精神世界。在新时代新征程,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格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作风过硬,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尤其要倾听人民呼声、在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在积贫积弱、烽火连天的革命时期,热火朝天、艰难探索的建设时期,积极探索、奋勇向前的改革时期所传承不息的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牢记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持之以恒地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第二,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坚持开拓创新。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对严峻复杂的国际格局与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的分析和把握,更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完善、成熟,并最终成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及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进入了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历史发展新进程。要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
4. 把握建党精神的纪律性特征,坚持求真务实、自我革命,以作风建设为新征程提供纪律指引
建党精神的纪律性特征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与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永葆先进性的重大政治优势,是全党以坚强党性、坚定信念和不朽忠诚来维护和实现共同信仰的重要保证。建党精神的纪律性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杜绝不良风气,坚持自我革命、有破有立,革故更要鼎新,以作风建设为新征程提供纪律指引。
第一,把握建党精神的纪律性特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实”指客观实际,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比较、处理当下的实际,把握实践的本质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我们的具体工作。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提出的政策方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与客观规律,才能以创造性的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求真务实仍然是强化党的建设的根本途径。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实践发展没有尽头。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纪律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在全党上下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第二,把握建党精神的纪律性特征,坚持自我革命、有破有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真理,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勇敢直面并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自我革命,基础在“破”、关键在“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破”是过程;“立”是结果,既要革故,更要鼎新。在新时代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要敢于“破”,不仅要勇于面对问题,更要大刀阔斧地刮骨疗毒,重拳反腐、铁腕治理,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立”,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党的建设主线,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要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健全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形成压倒性态势,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