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维审视

2021-02-13 06:40翟紫孟姜建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段主体思政

翟紫孟,姜建成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1]。毋庸置疑,在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进程中理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作为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理应搭乘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快车,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设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得到有序、有效、有力落实。

一、价值之维: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引领

现阶段,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断裂的潜在风险。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激发正能量,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

(一)助推“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度融合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侧重“如何做”,即“理性地考虑并权衡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4]115;价值理性则侧重于“做什么”,它“决定于对某种包含在特定行为方式中的无条件的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4]114。“任何实际行动总是既包含工具合理性的成分,又有价值合理性的因素。”[5]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谨防断裂风险。大数据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性、针对性、统筹性,彰显工具理性。在“小数据”时代,缺乏高效收集、存储、分析数据的工具,科学研究只能借助有限的随机采样形式,以最少的数据获取最多的信息。大数据时代,收集数据的工具与数据处理技术不断革新,一种“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6]37应运而生。各学段思政课的开设、衔接也因此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经验,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日常状态数据的科学设计与参数统计。同时,各学段思政课动态、灵活、高效衔接,有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彰显价值理性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度融合,将会大大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学化、高质量发展。

(二)坚守“立德树人”: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8]。其涵盖众多课程,涉及众多主体,覆盖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仅仅依靠传统统计手段已无法满足与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高质量建设,急需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突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瓶颈。

大数据具有“大规模(Volume)、多类型(Variety)、高速度(Velocity)、低价值密度(Value)、需要精确性(Veracity)”[9]的特征,大数据技术将过去不可计量、储存、分析、共享的信息数据化,有助于教育者深层次把握各学段受教育者外显性的生命体征存在与内隐性的情感体征存在,为深层分析学生学情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助力各学段教师科学制定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教学方案。同时,大数据可以观照师生主体,能确保每个学段教学内容融汇一体化课程目标体系——小学学段重在道德情感启蒙培养、初中学段重在思想基础牢固、高中学段重在政治素养提升、大学学段重在使命担当引领。

整体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重大举措,其终极价值追求是“育人”。坚持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谨防工具理性驱动下只重视技术运用的效率,忽视人的主体需要,而应凭借技术优势,以工具理性促进价值理性,提升思政课建设过程的整体性、科学性,以价值理性升华工具理性,一以贯之培养德才兼备、堪当大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筑牢“安全屏障”: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得益彰

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一,大数据多类型特质为动态考评、综合观察、全面分析不同学段多元主体思想状况、政治立场、成长全貌提供细微性、多样化的原始数据与信息源,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国家主导、主体自觉、各方协同参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格局。其二,高速度和及时性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特质,为及时把握主体思想波动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尤其是社会上一些突发性事件对学生群体造成的干扰与影响,更需要及时处理,避免错误信息误导学生主体思想,防止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思想混乱。其三,大数据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实现精准分析与测评,为从历时态维度观照一体化建设主体与共时性维度综合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学习主体思想与情感状态增设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在各学段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引导。比如,通过分析某学段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的浏览记录、发言记录、学习记录等,找寻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疑纾困。

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在教材、教学、管理等层面不断提级、提能、提质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屏障”,为增强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重,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破解人民心中疑惑,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培养立场坚定又兼具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目标之维: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应用图景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立了“‘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10]。这部纲领性文件为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化、形式化、碎片化的问题作了政策性的指引与规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瞄准以下目标开展相关工作。

(一)从分散到聚合:实现学段间资源流通的无缝化

在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学段网络思政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惠及众多师生,但仍存在资源分布零散,部分资源陈旧、资源库缺乏交流空间、各学段思政资源库相互脱节等问题,也尚未建成统一容纳大中小学整体学段的思政课建设资源库。例如,目前反响较大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主要服务于中小学师生,高校思政课资源平台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各学段思政资源库各自为政,在无形中影响了师生跨学段搜集思政教育资源的效率,挤压了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共享资源的渠道。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而高速的数据搜集、整理、聚合的优势。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广泛搜集、整合、更新各学段、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如名师示范课、国家精品课、时政文章、纪录片、相关主题教育讲座等,组建成纵跨大中小各学段的一站式思政资源库,各学段思政资源实现全天候、全方位、无缝化流通。借助平台资源,学生得以跨学段超前学习、回顾学习、重复学习、重点学习、拓展学习,教师得以跨学段对话,并结合前后学段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备课,提升授课内容的前后衔接度。

为了论证鲢鳙鱼在保护水质中的作用,1999年8月,千岛湖发展集团在暴发蓝藻的中心湖区和西北湖区开始了一场试验:设置高60m、长770m的拦网,围隔成总面积为144.66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并规定3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捕捞。

(二)从独立到融合:促进思政课同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融通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与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要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融会贯通。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不尽相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缺乏借鉴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意识。另外,部分教师由于受到经济、生理、心理、地域、能力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往往无法在短时间习得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迫切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赋能多学科交流阵地开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11],以充实不同学段教师备课需求,更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三)从阻隔到协同:推动各建设主体形成强大合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涵盖众多建设主体,“不仅包括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这个教学主导性主体,也包括大中小学生这个思政课学习自主性主体,更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性主体”[12]。如果没有新技术的支撑,就难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主体协同效应,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大数据技术一方面通过传感器、智能手机、各种社交网络等各类数据收集设备,实现对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不同时空场景的数据收集;另一方面,大数据以数据作为信息传输的中介,可以为家庭、学校、社会提供高度一致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教育合力的形成。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形成一套以党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为核心,以各学段学生为中心、以各学段教师为重心,家庭、社区、学校、政府有关部门等各主体同向发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三心群力同心圆”系统。

(四)从失衡到均衡:提升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整体水平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思政课建设水平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前,各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走在全国前列,已多次举办“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设经验,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停留在摸索阶段,需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大数据技术赋能一体化帮扶平台建设,理应依据国家方针政策,运用协调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汲取我国精准脱贫经验,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行全新尝试,以期依托数据搜集、储存技术,在平台上全面呈现各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展数据,公开建设经验,发布求助信息,及时消解一体化建设中的障碍;依托数据分析、比对技术,设计“一省帮一省”“一市帮一市”“一校帮一校”的“点对点、手拉手”帮扶方案,探索凸显地域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子,逐步打破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壁垒,提升地区间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整体水平。

三、问题之维: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

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新的现实挑战,需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一)思想波动:主体思想分化断层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把控难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身处海量数据空间,思想发展容易受到诸多信息的干扰,出现某一学段思想动摇、阻隔,主体思想分化、断层。一方面,由于“当前互联网13个主根服务器基本在美国,90%的网络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的技术先发优势和语言优势形成‘网络霸权’”[13]。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一刻也没有停止,网络空间抹黑中国、唱衰中国的行为时有出现,在对网络信息没有有效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一体化建设各主体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另一方面,从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尚未健全,自我意识和辨别力不强,在价值取向上以父母、师长的价值观为是,于社会生存发展之中尚且还以依赖式发展为主,缺乏对事物的独立理解与判断。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刚刚跨入青年期,独立的意向增强,但因其尚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观念还未成熟,意志性格尚不稳定。大学生群体,已然具备一定自我判断能力,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较为成熟,但社会经验还不丰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判断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尚有不足。因而,大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容易发生波动。

由此观之,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较好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对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往往无法全面掌控。针对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建设主体思想波动,值得思政课教学团队协同建设、共同攻关,探寻破解之道。

(二)隐私危机:主体隐私伦理问题

搜索和大数据技术相伴而生,数据信息在全网范围内传播,大数据技术大规模搜索和储存用户信息,隐私挖掘深度和传播广度大大提高,隐私数据极易受到侵犯,许多用户群体饱受困扰。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伴生的隐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隐私被再次利用。一些不法分子入侵大数据信息平台,窃取用户私人信息,图谋违法犯罪,给用户群体造成财产、名誉损失。二是主体信息“赤裸化”。“数据化意味着我们把一切都透明化”[6]20,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主体的信息面临被公开的风险。例如,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记录一旦被公开之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易受到伤害。这些难题的破解需要从技术与伦理等方面着手。在大数据技术领域,需要借助技术对抗技术,通过新的隐私保护技术对抗大数据的隐私破坏技术,比如隐私计算、差分隐私、沙盒机制、区块链技术等等。在伦理层面,目前有学者就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提出了针对多主体的伦理原则,对解决大数据伦理难题具有启发意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发者应遵循权力规约原则,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坚持尊重原则,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坚持理解原则,在数据利用过程中坚持边界原则。思政课教师应遵循人本原则、技术应用适度原则、隐私保密原则等实现“学生——教师——技术”平台的和谐互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理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形塑自我、完善自我。

(三)数字鸿沟:主体数据素养差异

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只是技术部门的单方行动,而是技术人员与思政课教师双向互动、协同开发、创新领航的过程,因而对一体化建设主体提出了共同的要求——提高数据素养。“教师数据素养由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三大部分组成。”[14]其中,数据能力包含数据定位与采集能力、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数据反思与决策能力。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师的数据素养状况参差不齐,各学段教师数据素养差异性较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急需弥合数字鸿沟,包括信息技术接入差异、有效访问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差异、有意义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差异和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的差异。在新时代,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应关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数据素养培育。具体而言,国家层面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教师素养培育推广计划、加强优质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学校要根据所在任教学段教师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在中小学学段,学校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开设技术培训讲座,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在大学学段,学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向数据与统计等专业的教师学习,开发数据素养开放共享课程、打造数据素养教学团队等。思政课教师自身应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数据培训,主动锻炼自身数据能力设计教学,以开放的心态与同事交流技术运用经验。

四、发展之维:大数据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未来路向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它正在打破以往的边界,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现实的数据空间正在呈现。大数据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技术团队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同心、同向、同行,在实践中提升运用数据的能力。

(一)基于深度获取数据的思政课一体化要素整合

大数据时代,万事万物都可转化为数据形式的存在。数据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数字或数量,从形式上说,数据包括各种数字、文字、影像视频形式的文本或信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纵横交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有效推进这一工程要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既看到数据的潜在价值,又充分掌握数据、高效运用数据,促进思政课一体化要素整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需要获取的数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映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动态发展的数据,主要包含既能够体现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公民参与状况的数据,又能够反映教师教学、科研、师德师风状况的数据,还能够展现相关部门管理者、服务者工作状况的数据。这类数据主要用于记录各学段师生成长发展轨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任务完成轨迹,动态分析、评估学生学习程度、教师教学进度、课程编制合理度、经费调配程度等。第二类是服务各学段学生思政课学习、各学段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数据,主要包括各学段思政课程资源、学术资源、课件资源以及蕴含思政元素的数据资源。这类数据主要用于满足各学段师生工作与学习需要。第三类是揭示思政课一体化工作进展的其他数据,如各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数据。当然,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目标,相关人员需要收集的数据不限于以上几种,相关工作者应当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实际变化,确定获取数据的种类与范围。为深入收集数据,有关部门应支持各地、各校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库,聘请大数据技术顾问,吸纳专业技术人才,负责收集日常数据。各学段学生、老师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主动承担起贡献、交流、共享数据的职责,积极配合技术部门工作。另外,由于以上种类数据多而杂,相关人员在数据收集与筛选过程中,也要注重鉴别与筛选,不断整合数据,提高数据“精度”,并通过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数据监管平台,维护数据真实可靠性,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水平。

概言之,广泛而精确的数据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技术工作者和一体化建设团队筑牢了日后研究的基本盘,必将大大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性与规范度。

(二)基于细致研判数据的思政课一体化过程衔接到位

“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和规律,以及通过数据得出的结论才是数据应用的关键。”[15]技术人员以及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获得大量数据后,一些错误数据可能混杂其中,造成错误的数据分析结果,所以要经历分析研判数据的过程。一方面,通过研判数据,对庞杂的数据剥茧抽丝,剔除虚假数据、重复数据、无用数据,提炼有效的精华数据,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真实的信息支撑,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技术人员通过对前期获取的有效数据编码、解释,深入分析数据,挖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共性规律以及各建设主体的个性特征,进而推进一体化建设。

依托大数据技术,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方式产生变革,有助于各学段思政课规范化、科学化衔接。过去,纸质形式的学生成长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信息的主要存储形式。但纸质档案存储信息有限,且不易保存传递,因此只能用作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大数据技术使得“数据存储具有更大的密度、更高的吞吐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16],存储的内容更全面,对既往数据获取更加便捷、处理效率更高,数据存储时间更长,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记录成为可能。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初步掌握学生兴趣点、疑惑点、关注点,对比同一学生不同学段思想状况、政治素养、行为习惯的异同,开展个性化、过程性评价,以调整思政课内容供给,进而促进各学段思政课供需平衡,衔接到位。

(三)基于创设感知数据的思政课一体化样态革新

随着思政课教育教学数据体量的增加,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改进,以及相关分析工具和算法的进步,一个新的人机交互、数据共享时代正在来临,多种全新的思政课样态正在或将要出现。教育机器人、混合人工智能系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数字用户界面和体验设计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工具正颠覆着我们对于传统思维方式包括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认知。大数据技术与VR技术、云计算等综合配置与集成应用,使得大规模的文字资源实现“可视化”“可嗅化”“可触化”,将彼岸的抽象理论变成日常社会生活的参照样本,思政课教学将更具形象性、多样性和直观性。

思政课技术团队以及一体化建设主体要增进交流,依照《方案》中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各年龄段学生心理、认知、学习、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共同探索契合各学段的感知与应用数据的教学模式,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科技优势贯通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打通人才培养层级渠道,为思政课一体化形塑新样态。

(四)基于思政“反哺”的“思政+技术”双向互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纵向上能够确保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在横向上能够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横纵共同发力进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奋斗方向、凝聚建设力量,从而培育出一代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同时,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忍的意志品质等非理性因素对于其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激励、驱动作用,能够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实现育人树人实践目标。

因此,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高度重视思政“反哺”作用,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让思想政治工作为大数据技术突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突破又可以提升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如此实现“思政+技术”的双向良性循环互动。

总而言之,大数据是新时代形成的信息化技术的宝贵财富,犹如一个被开采的巨大金矿,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当然,大数据技术并不是万能的钥匙,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技术,而应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看待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新的应用方式还有待于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学段主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