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的思想精髓与现实启示
——兼论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

2021-02-13 06:40关多义张民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两山论右玉银山

关多义,张民省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萌发的发展观念。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上,“两山论”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谈及“右玉精神”,希望山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再次对中共右玉县委一班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1)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委上报的《关于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来源于右玉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sxsznews.com/html/812/content-440724.html的实干精神予以高度肯定。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两山论”提供了雄辩的事实依据。有了这样的思想指引,各地将能更科学地面对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发展生产。

一、“对症下药”:右玉精神说明改善生态环境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生态环境很脆弱。历史上的右玉年均气温只有3.6摄氏度,降水量不到400毫米,无霜期不到100天,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右玉历任县委书记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百姓心为心,向漫漫风沙宣战,通过连续数十年的植树造林,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右玉的发展正是“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的光辉实践。

“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3]这是习近平同志于2011年3月首次发表对右玉精神的评价,从此右玉精神被全国党员干部所熟知。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右玉县委一班人,找准方向、一路坚持,牢记初心、真抓实干,围绕植树造林的一张蓝图绘到了今天。这是经过七十多年实践凝练而成的右玉精神最鲜明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到新时代的今天,他们每十年提炼一个口号:“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绿水青山秀塞外,金山银山富起来。”[4]这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七句话,充分反映出右玉人民植树造林的传奇经历和生态环境一步步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善过程。其中,串起这一系列改变的主人公,是当地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他们在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设备落后的条件下,靠着肩挑手抬、风餐露宿的苦干精神,凭着“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与冬秋”的劲头,通过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把一片山川贫瘠、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水青山”,从而为实现“金山银山”创造了条件。

70年砥砺奋进,历任县委书记硬是凭着持之以恒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毅力,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封住了风口、锁住了沙丘、防治水土流失,在晋西北高原创造了成功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铸就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的不朽政绩。不仅如此,右玉县历任县委领导干部的作风令世人敬佩!因为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忘初心使命,直面艰苦环境,硬是把一个贫瘠荒凉、草木稀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风沙窝”,变成被联合国认可的“最佳宜居生态县”,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其功艰辛备至,堪称可歌可泣!

右玉人民植树造林、封沙治山艰苦奋斗的过程告诉我们,怎样使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6]39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概括,是对领导干部必须珍惜自然环境、善待自然环境的谆谆告诫和殷切叮咛。今天,发扬“右玉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应像右玉的县委领导一样,要把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保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战略定力,不图一时功利,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所辖区域或地方的高质量发展。

二、“实事求是”:右玉精神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走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曾作过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中国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早已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上,依据实事求是的方法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三个论断。其中第一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基本要求,强调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应并重考虑;第二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基本原则,强调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则“舍鱼而取熊掌也”,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第三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奋斗目标,强调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利用好本土资源,发展适合区域特色、地方特点的生态产业,力争在不影响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处理好上述三者关系,既是高超领导艺术的表现,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人不负青山,则青山不负人。历史上的右玉因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千百年来干旱少雨、遍地荒芜、风沙为患、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委的历届领导班子,认识并做到了只有绿化荒山、改善环境,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存条件,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找到支撑点。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他就是右玉县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同志。他第一个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9]的号召,并且身体力行带领县委一班人投入这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植树造林斗争中。从此,植树造林成为右玉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1983年,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主持工作,他在前任基础上明确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十六字方针”,在全县推广退耕还草、林草间作、营造放牧林、围栏放牧等措施,打造集中连片的沙棘、柠条等灌木资源。至此,生态畜牧业上升为右玉的支柱经济产业,之后,又逐渐带动了农业、工业、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10]361这是右玉实践的理论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继打赢“风沙阻击战”后,积极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再次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天的右玉天已经蓝了、山已经绿了、人已经富了,到处有林荫遮道,更有松柏参天,一幅生态环境优美的画卷已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浓墨重彩地铺展。如今,在前辈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和改善环境的基础上,今天的右玉人重点发展药材产业、开发旅游项目,形成了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和旅游生态链,省级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也渐成体系,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通往城乡各处,白墙红瓦的民居院落渐成规模,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提升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回顾右玉70年植树造林的光辉历程,感受一批批右玉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与执着,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肯定的“右玉精神”与“两山论”息息相通。70多年的“绿色接力”“绿色长征”,说易行难。可以说,右玉人民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的“右玉精神”,不仅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正确性,印证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理性,而且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一个样板工程。右玉70年的伟大实践,诠释的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右玉精神”启发所有来到这里参观考察的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一定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真谛,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摈弃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思维,明白保护自然环境就是增殖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关系的思想蕴涵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强调无论何时都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指导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协调推进的新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一方面告诉我们财富不只是金钱的形式,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拥有的物产也是财富,而且更具基础性。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常青树,才有“摇钱树”。另一方面也在谆谆告诫我们“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11],而要善于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要努力做到使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蓄水养鱼”。可以说,“两山论”站在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标志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生态宜居”:右玉精神表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0]360右玉县历届领导干部数十年来真正把改善人民生活装在心里,融入长期的奋斗中。

历史上的右玉,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资源贫瘠,全县人民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的大多数群众仍然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之下,长期带着“贫困帽”,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生活。这种可悲的局面,曾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县委多任领导的“切肤之痛”,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改变环境,初衷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70年前的0.3%增加到今天的54%,从而为全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今天,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右玉人民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观,真可谓“苦尽甘来”。2018年8月,右玉终于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全部达标,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目前,右玉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起来的种植业、养殖业已经给右玉人民带来了巨大实惠。据报道,2019年右玉县全年接待游客388.3万人次,实现收入3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31.9%,连续三年实现旅游收入年均30%以上增长[12],生态兴县在右玉正逐步成为现实。活生生的事例证明,只有实实在在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清除阻挡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拦路虎”。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3]208。右玉的实践真正做到了“利在长远”。因为“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6]396。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观点旨在告诉我们,金山银山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基础,是金山银山所不能代替的。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说,我们认为“两山论”其实还蕴涵着人民群众的幸福观,即人民的福祉不只体现在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可以修身养性的生态环境上。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努力使人民群众一方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能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生活富裕”与“生态美好”的统一。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进程中必须积极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这其中绝对不能忘记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环境,即要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定要“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14]。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最高标准,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作为奋斗的最终目标。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必须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得不偿失的逻辑怪圈”[2]。

如何避免这种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逻辑怪圈”?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要努力将经济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换言之,在抓经济建设的时候,要谋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要优化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的关系,推进绿色化、集聚化和特色化发展,实现螺旋式的辩证上升型发展;在布局生产力发展结构、生产项目、生产要素、产业分布的规划上,要选择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方位和地点,要注意给生活、生态留出发展空间,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的包袱”,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15],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3]211。

右玉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现实注脚和光辉验证。“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的光辉指引,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猜你喜欢
两山论右玉银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遇见右玉蓝
右玉的故事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