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发展的四维审视

2021-02-13 06:40谢丹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所有制效能制度

谢丹丹,李 浩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这既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新概括,也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这一过程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充分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极大调动了人们恢复生产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充分发挥了调配资源和激发发展动能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的治理效能。2021年11月8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2]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认真思考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主体逻辑和创新逻辑,对于深刻理解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形成和完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更加丰富,制度体系逐渐成熟,制度优势也更加明晰。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才能生存发展。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自发地形成了生产、消费等各种经济关系,围绕着推动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不断作出调整,并将各种经济关系反映在经济制度上,而经济制度的核心就是所有制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一些问题:阶级分层、贫富两极、持续贫困、产业失衡等。这些弊端加之所有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利用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3]这就决定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揭示了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而所有制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核心的内容,决定了同生产过程相适应的特殊的分配形式,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分配关系;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又需要与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相适应。这就规定了我国所有制形式、分配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三者必须保持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定、发展和完善,都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国情。从最初“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上升到制度层面,逐渐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从根本上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本遵循,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之中。从改革开放起,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体现在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商品生产、社会矛盾、利益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善于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并把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通过研究分析可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新发展条件下守正创新。这些经济发展理念体现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我们党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创新的重要成果。

二、实践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淀和淬炼的结晶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的创新又能够用于指导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探索中积淀和淬炼而成的实践结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靠和制度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必须遵循其实践逻辑,不断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我国传统经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是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核心理念,其中所蕴含的“重视民意”“财产共有”“赈灾救灾”“宏观调控”等思想反映着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这是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维护政权稳定的手段。但在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则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是对古代以统治阶级利益为主体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超越。此外,古代“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中得到创新性运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放松对社会生产活动的干预和控制,将其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干预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古代一旦发生大的灾祸,朝廷一般都会拨款拨粮赈济灾民,这虽然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施政措施,却也蕴含着早期宏观调控的思想。历史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念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包括“古代民本思想”“古代市场经济思想”“古代宏观调控思想”“古代分配思想”等,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历史的养分;这些思想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存在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内在观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却得以传承、化用和超越。尤其是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使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始终围绕这两大目标,始终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

(二)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实践淬炼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言,在建国初期,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该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将科学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国际背景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把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开始了关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注重优化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建构,突出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还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党开始注重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在经济建设中的联系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厘清基本经济制度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深化,将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下来,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成熟,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升,这正是我们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实践淬炼。

三、主体维度: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是党领导下的科学构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无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生存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始终朝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检验中更加扎实、科学、系统,从而更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党的坚强领导确保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领导,而且包括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导,这种全面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根本保障,确保其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部分”发展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从分配、再分配到第三次分配层层加固,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坚强领导,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够顺利发展;一旦削弱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在党领导下的科学探索。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下,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使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确保其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效动能,推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如期实现。

(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完善的价值导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需要则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检验制度完善与否的标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带领人民积极探索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一系列过程,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生产建设、三大改造、边疆建设等社会生产活动,为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之后,在集体经济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今天,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主动创造更加丰富,引导中国经济改革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辉煌,同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也进一步检验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发展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问题。在未来仍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进一步彰显制度优势,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使人民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满足感。

四、创新维度:推动实现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效能的良性互动

制度优势的发挥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逐渐彰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十四五”时期,推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效能的“良性互动”,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这也是理解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完善的创新维度。

(一)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治理效能并受益于经济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支撑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新界定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使得基本经济制度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加适应匹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8]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在社会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才能体现优势,进而才能将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实现“两个跨越”的制度法宝。其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为我们在社会生产中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防范经济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制度支撑。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对“第三次分配”作出了规定,并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其作用的发挥。经过疫情中的实践检验,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三个层次”分配制度相互协作的强大优势。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调节是治理效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资源调配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和政府之间的配合,将疫情对我国经济等方面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同时以最优配比将人力、物力、财力投放至最适合的领域,为全面抗击疫情提供了基础保障。除此之外,我们国家也向全球输送着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不仅成就了中国奇迹,同时也为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基本经济制度在决定经济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受益于治理效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治理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体现人民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使治理效能又重新回归并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优势作用于治理效能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治理效能的提升反过来推动治理体系的完善,进而将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以高质量的经济成就和完备的治理体系表现出来。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体系的完善必须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开放包容、合理布局的环境体系中进行。只有优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充分彰显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夯实治理效能的基础,进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完善发展。

(二)基本经济制度内部各要素的完善有助于提升经济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9]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和规范安排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统筹生产与发展的坚实保障,是国家制度结构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动力之源。推动基本经济制度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检验标准。经过70多年的积累沉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经济迎来了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巨挑战。为了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制度的强大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发挥制度对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划引导作用。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绝不是简单的各个环节单独的转化,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转化,因此必须加强党对这一过程的领导。其次,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要从制度上巩固和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使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公平参与到社会治理格局塑造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固根基、管全面的制度建设目标。再次,完善分配结构,努力优化分配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从三次分配角度出发对完善分配结构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此,首先要明确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牢牢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这一基本思路,在调整社会利益结构的基础上保障公平、增进效益,使分配制度合理应用于国家治理环节,为经济治理效能有效发挥提供稳固保障。最后,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认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建立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所有制、分配方式在资源配置上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部各要素的完善创新并不是单独割裂的,这些不同方面要素的完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过程,并且是根据党的领导统筹逐步推进的。

五、结束语

立足当下,行稳致远。一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国家治理也进入了新时代,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必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困难和阻力;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疫情之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为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演进的“四重维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脉搏,以实际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所有制效能制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