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政治制度优势形成机理的论述

2021-02-13 06:40刘晓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主总书记特色

刘晓辉

(重庆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深刻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包括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重要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政治制度的考察。2014年,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从治理效能的角度深刻总结了我国政治制度“四个能够有效”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深入探究政治制度显著优势产生的内在机理,使政治制度优势有根可循、有据可依。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与西方政治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本质特征和动力机制。

一、独特的生成逻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显著优势从其生成的角度来看,是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优势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可见,任何现实活动都必须面对历史所塑造的现实基础及其内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显著优势的形成无法忽略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反映民族风俗、精神、面貌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总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形成的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2]。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历朝历代兴衰中不断发展,对政治制度显著优势的生成起到重要滋养作用。比如,大一统的传统对于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对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大的贡献;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来源。

(二)优势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个阶层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提出了不同的救亡图存方案,但最终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摸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了长期的历史进程。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等相关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随之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3]12在谈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4]53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而形成,因此具有明显的治理优势。

(三)优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指导思想是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5]33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团结、鼓舞广大党员和干部,形成巨大的理论优势。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直接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长期致力于探索无产阶级民主。对于人民是否有权建立新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指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6]政治制度为人民所创造,体现和保护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政治制度建设的人民性,赢得了全体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风险挑战而屹立不倒并取得辉煌成就,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345-346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最新理论依据。

二、独特的本质特征

2020年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交出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答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疫情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中西两种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征。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更好发挥制度优势的根源。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7]355这个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对彰显国家性质的重大意义。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8]这个论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律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区别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本质特征。对于政治制度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3]31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核心地位。人大、政协、政府、法院、军队和企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制度架构形象地比喻为“众星捧月”。换言之,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中的“帅”。

(二)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

现代政治制度体系都承载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决定性力量。因此,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必须坚守其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坚守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4]7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保证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途径和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得到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4]55关于协商民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4]73协商民主实现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持续参与的权利,真正把人民民主落实到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落实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政治制度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西方一些国家恶意攻击中国的主要靶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他们把不同于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打入另类,搞“颜色革命”。针对此类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一直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9]面对外在挑衅,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并不是尽善尽美,还存在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不完全适应的情况,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运行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有不足。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即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实践也已经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我们才能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

不管是面对外部的威胁,还是内部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更民主、更有效,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才能更有底气。

(四)现代化的鲜明指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及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制度体系的关键环节,必须以现代化为鲜明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3]6当前政治制度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在政治上达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但政治制度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告诉我们:“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3]8政治制度现代化绝不是照抄照搬西方多党制、两院制、三权分立,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追求与时代变迁相适应、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民主制度体系。

三、独特的动力机制

政治制度健康平稳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政治制度内部的具体构成要素即政治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对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动力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动力合成机制、动力激发机制和动力互促机制。这三种机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独特的动力机制。

(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动力合成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10]这一论断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深刻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企图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对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里的党是作为一个执政整体,指的是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以党自居,更不能自认为是党的领导人就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回应了社会关切,解开了思想谜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如何正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我国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我们党依法办事,这个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关系。”[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他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26这一方面表达了党的领导的价值诉求即人民当家作主,使党的领导呈现出更加全面、丰满和立体的思想意蕴;另一方面也为人民当家作主找到了依靠力量,使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坚强的力量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人民当家作主要真正落实,只有美好的愿望并不够,还需要制度、法律的保障。只有社会主义法治才能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从而才能真正落实法治为了人民、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

实际上,党的领导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人民当家作主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依法治国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现路径。正是这三方面的规定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两院制、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政治制度。同时,也正是这三方面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才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政治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从而形成强大的治理效能。

(二)民主集中制的动力激发机制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与集中是对立统一的。民主是相对于集中而言,集中也是相对于民主而言的,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不能用民主来否定集中,也不能用集中来否定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制度。”[12]

民主集中制优化了民主与效率的关系。理想的政治制度设计一直想要兼顾民主与效率,民主集中制做到了这一点。民主集中制实行的民主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兼顾各方面利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民主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避免各种掣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进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5]29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一权力结构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它是人民民主意志的权威表达和集中实现。实践已经证明,民主集中制能够有效整合各方面正确意见,激发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互补的动力互促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的选举民主和人民内部各阶层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虽然都是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但两者的根本出发点却不同。只有从两者的根本出发点考虑,才能更好地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在本质上都统一于人民主权,但在落实人民主权的具体形式上则有所不同。从表达方式上看,协商民主以话语为表达形式,选举民主以选票为表达形式;协商民主重视沟通交流与共识达成,而选举民主更重视竞争与多数票决定。从结果上看,如果缺少了协商民主,仅仅依靠选举民主,可能会形成选票依赖和加剧固有的分歧;如果缺少了选举民主,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协商民主难以作出最终决定的情况。从原则上看,选举民主在投票中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选举结果为根本目的;而协商民主秉承一种公共参与的民主观念,更加强调公民通过协商对话影响政治决策。可见,这两种民主形式的作用是互补的。对于这两种民主形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4]74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构成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其互补互促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也更能进一步提高政治制度的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民主总书记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