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021-02-12 09:05唐颖文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唐颖文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毛泽东指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勇敢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依据

自从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巴黎公社,特别是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难以逾越的认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走巴黎公社的道路,按十月革命的具体模式,即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了城市中心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呢?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在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该说全党对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武装斗争的基地,或者说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放在哪里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争论不休的问题。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乡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主张以城市为中心的,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不可能置他们于死地,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那样。恰恰相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以及资本主义因素弱、经济文化发展极端落后,使中国不可能形成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在中国,广大的乡村由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自然经济占着显著的优势,仍然可以相对独立于城市而顽强地存有鞭长莫及之烦恼,旧中国的城市不可能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那样控制乡村。而帝国主义的分裂政策造成的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系的割据状态,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分离。这种中心城市无法统治广大农村的状况,使广大农村成为反动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农村不仅可以为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共产党到农村去后,只要坚持开展土地革命,就可以得到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深厚的社会阶级基础。所以这些,规定了中国革命可以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级》的报告,详细分析了“敌据城市我据乡村,所以战争是长期的,但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主客观条件。毛泽东指出:第一是半殖民地条件。在半殖民地,城市虽带有领导的性质,但不能完全统制乡村,因为城市太小,乡村太大,广大的人力物力在乡村不在城市。第二是大国的条件。失去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第三是今日的条件。今天主要的是中国进步了,有了新的政党、军队与人民,这是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再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状态,给争取革命全部胜利的事业带来了长期性和艰苦性。由此也可以明白,在这种革命根据地上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主要内容

红色政权生存论。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得发生,尤其特有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第一,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第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造成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支持下的各派军阀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第三,国民革命的影响;第四,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第五,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红色政权建设论。在论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和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和根据地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同时,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色政权发展论。毛泽东指出,农村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必须走“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他指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上是否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农村包围城市是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没有任何别的路可走,一旦脱离了这条路道路,革命就会经受挫折和陷于失败。其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中得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突破前人,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其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同形形色色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其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对中国国情科学把握。毛泽东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现状也有深切的了解,他了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现状,清楚中国农民的要求、农民的价值和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其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树立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的榜样。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具有各自不同的国情,有着不同的具体革命实践。各国共产党要领导本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毛泽东思想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邓小平对此有过高度的评价。他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的一条新的革命道路。这一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以及武装斗争的基本思想;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