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2021-02-12 03:19王欢燕
医药前沿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内斜视三棱镜直肌

吕 碧,王欢燕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柳州市眼科医院>眼科 广西 柳州 545001)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mitant esotropia,AACE)是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均可发生的一种内斜视,病因不清,起病急,伴发双眼复视,无麻痹,有潜在正常双眼单视功能[1]。随着认识不断加深,AACE 能够被及时诊断,得到及时治疗。本文对2016 年5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AACE 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 年5 月—2020 年9 月在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柳州市眼科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AACE 患者,观察半年后接受手术且随访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连续性病例共13 例,其中女性3 例,男性10 例,发病年龄在4 ~26 岁,平均年龄(12.4±8.2)岁;病程8 个月~5 年,平均(18.6±10.4)个月。所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急性起病,内斜视伴双眼复视;②水平同侧复视像,各方位眼球运动不受限,无眼肌麻痹;③头颅MRI 及神经科、耳鼻喉科会诊无器质性病变。排除标准:①器质性眼病;②既往眼部手术病史者;③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疾病等。13 例AACE 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13 例AACE 基本情况

表1(续)

1.2 方法

每例患者均完善眼科常规检查、斜视专科检查,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三棱镜+遮盖法查看远近斜视度,屈光矫正下同视机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Titmus 图查近立体视。确定主导眼。观察眼底黄斑位置。斜视度+15棱镜度者,观察半年后采取手术,术式包括非主导眼或双眼的内直肌后徙术、非主导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术、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非主导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术。

1.3 观察指标

手术成功标准:术后1 d、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看远、看近无显斜,隐斜10 PD,无双眼复视。立体视≤60 为中心立体视,>800 为立体视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斜视度和眼位

13 例AACE 患者中有AACE-Ⅱ型8 例(61.5%),AACE-Ⅲ型5 例(38.5%)。术前斜视度:6 m:+25 ~+95 PD,平均+67.3 PD;33 cm:+25 ~+95 PD,平均+66.5 PD。13 例AACE 术后1 d 眼位均正位,无诉双眼复视,眼球运动不受限。术后1 d 斜视度:6 m:+3 ~+9 PD,平均+6.9 PD,33 cm:0 ~+8 PD,平均+5.3 PD。

2.2 术后视功能和随访

术后10 例有立体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所提高。术前立体视(250.99±102.47)弧秒与术后1 d、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立体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后根据三棱镜+遮盖法检查远近斜视度、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制定双眼视训练。其中1 例成年AACE-Ⅲ型患者,术后2 个月双眼复视、内斜复发,同视机检查有融合,远立体视800 弧秒,近立体视40 弧秒,戴镜看远斜视度+25 PD,看近+20 PD,观察半年后再次斜视手术,术后眼位正,无双眼复视,予双眼视训练,目前术后半年情况稳定。余病例随访稳定。

表2 13 例AACE 术后不同时间段立体视与术前比较(± s,弧秒)

表2 13 例AACE 术后不同时间段立体视与术前比较(± s,弧秒)

注:均与术前比较。

时间立体视tP术前250.99±102.47--术后1 d137.21±56.013.081<0.01术后1 周125.69±51.313.458<0.01术后1 个月61.21±24.985.690<0.01术后3 个月52.79±21.555.986<0.01术后6 个月35.63±14.556.580<0.01

3.讨论

AACE 是一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少见的特殊类型内斜视,主要发生在大龄儿童、成人、老年人,发病年龄群跨度大。有报道的斜视角度为+10 ~+40 PD,也有达到+70 PD,本文中,这13 例斜视度为+25 ~+95 PD,平均+66 PD 左右,斜视度范围大。突发的AACE 主观上多能耐受,鉴于其具有不同程度视功能,尤其看近时不表现斜视与双眼复视,往往就诊较晚。本研究中有2 例是在行近视术前检查时发现合并AACE,看近不表现复视,看远存在复视,症状持续2 年以上,一直未就诊。AACE分为3 种类型[2]:Ⅰ型(Swan 型)、Ⅱ型(Burian.Franceschetti 型)、Ⅲ型(Bielschowsky 型)。Ⅲ型多发生在近视度≤-5.00 D,未矫正近视诱发内斜视。有其他报道,ACE-Ⅲ型存在近视度>-5.00 D,我们的研究中也有1 例。国外学者认为小于5 岁的AACE,手术矫正不应超过发病后数月,避免抑制和弱视的发生[3-5]。对于大龄儿童和成人,他们的视觉发育比较成熟,手术可延迟更长时间。国内多数学者也认为AACE 患者应保守治疗半年以上再行手术,手术量应比常规要大[6-8]。黄晓刚等[8]报道全矫手术是治疗AACE 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建议成人AACE-Ⅲ型做到看远内隐斜,看近外隐斜为最佳。本研究我们按照全矫设计,13 例患者中,全麻7 例,局麻6 例,术后均无双眼复视,眼位正,视功能不同程度恢复。姚爱霞和王成虎[9]报道31 例AACE-Ⅲ型患者按照常规手术量行斜视矫正术后的斜视度、融合功能和看远、近的立体视得到有效改善。关于术后复发,有学者[10]报道与AACE 的发病机制有关,也有学者报道发现AACE 患者的眼外肌解剖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如发现AACE 患者内直肌止端位置比正常人群更靠前[11]。国内学者[8,12]认为AACE-Ⅲ型术后有复发趋势。Campos[13]认为AACE-Ⅲ型的复发可发生在术后几月或几年,可能与此型患者存在双眼持续集合倾向有关,而AACE-Ⅱ型采取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后通常不会复发。有学者[14]建议增加内直肌后徙量会对成年AACE 患者的术后正位视有帮助。也有学者[15]报道对于内斜+30 PD 以上的大角度的AACE 患者采取单眼的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能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另外,术后复发可能和手术量设计也相关。戴志岳等[16]研究发现术前远、近距离的Base-out 恢复点斜视度比常规三棱镜遮盖检查要大,按Base-out 恢复点斜视度设计手术,术后内斜视、复视矫正效果好。若采用常规斜视度数作为目标手术量,术后更易欠矫、复发。与Cai 等[11]研究报道不同。Zhang 等[17]比较了三棱镜适应实验和常规斜视度测量的AACE 患者手术效果,在术后12 个月随访时发现三棱镜适应组的复发率(1/26,3.85%)低于常规组(3/20,15%),且三棱镜适应组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得更好。有学者[18]研究报道27 例AACE患者,根据术前三棱镜适应量,术后复视消失、并得到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远期复诊有3 例患者复发。另有学者[19-21]研究报道24 例成年AACE 患者术后的运动、知觉方面的视功能恢复情况,发现手术方式对运动方面的视功能影响较大,而知觉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恢复双眼视。还有学者[20]认为手术失败、复发和立体视的丧失有关。在本研究中,术后复发的1 例成年AACE-Ⅲ型患者,长期戴足矫眼镜,术前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术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解剖异常,手术量通过常规三棱镜遮盖检查,术后早期正位、无双眼复视,术后2 个月后复发,观察半年后再次手术,其复发不排除目标手术量这一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术后复诊随访依从性相对好,而成年人相对较差。故对于斜视术后视功能未恢复正常的,建议术后制定双眼视训练、长期随访。对于AACE-Ⅲ型患者,日常近距离用眼多不可避免,且视功能已发育成熟的大龄儿童和成人,我们要注意是否长期处于未戴镜或欠矫配镜,准确的屈光矫正是重要的,同时建议斜视术后针对视功能进行双眼视训练,严格随访,观察远期有无复发[21]。

综上所述,AACE 是内斜视中少见类型,突发伴双眼复视、无眼外肌麻痹因素、有不同程度双眼视为其主要临床特点,达到手术量者,随访6 个月以上,进行手术后疗效满意,视功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本研究中AACE-Ⅱ型和AACE-Ⅲ型例数较少,其长期疗效、目标手术量、解剖因素、AC/A值都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例数太少,需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内斜视三棱镜直肌
漳河三棱镜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日本孩子斗鸡眼增加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研究进展
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奇妙的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