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2-11 10:19刘小山孙艳芹唐焕文
科教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卫生学考核思政

刘小山 孙艳芹 张 贺 唐焕文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在国家新医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提出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为内核的三创性医科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生自然与生活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而达到利用有利环境因素,趋避有害环境因素,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课程是一流专业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可信要素,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2019年教育部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广东医科大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作为广东省级一流专业,其一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重要一环。[3-4]

1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目标

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必须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环境因素在时空上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负荷,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环境卫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管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理论讲授,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会普遍感觉枯燥,且无法整合如此巨大而零散的多学科知识,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环境卫生学具有多数医学专业的特点,如前沿科研成果更新迅速,动手实验相对较多和多学科交叉,理论课本案例虽然经典但相对老旧等。近年来,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以适应环境卫生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环境卫生学人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目前有国内多个高校对环境卫生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5-6]同时,考虑到环境卫生学是一门融合医学与环境科学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按照记录,应该是4号科学,一些课程改革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7-8]然而,结合实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除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前期课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深化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和教学内容;同时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 思政课程建设

从专业角度讲,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预防医学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9-10]育人是思政的核心,好的育人效果是思政的目标和方向。“课程思政”与“学科思政”相辅相成,它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环境卫生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融入的思政元素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民意识;职业素养和科研素养。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当前环境卫生学研究与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并融入课程思政点。比如在介绍大气卫生、水体卫生、土壤卫生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中国癌症村地图、水体富营养化照片、观看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纪录片,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参与全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公民责任感,激发其作为环境卫生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通过“寂静的春天”这本著作的面世与作者本人的遭遇,通过讲述“水俣病”“痛痛病”等公害病病事件,启发学生,我们在工业革命道路上,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如果过度索取,会付出了什么样的惨痛代价?在讲授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健康危害的时候,通过突发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置事件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时刻警醒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坚守住自己的职业底线。在介绍卫生监督时候,引进典型案例正方方向输入正确的科学与价值观。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科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和行业责任感。

在思政育人过程中,除了强调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同时,我们意识到,提高教师思想意识非常重要,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学生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将思政元素渗透课堂,变相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老师既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也要不断增强自身思政水平,挖掘思政素材。基于此,我们积极鼓励、要求环境卫生学授课老师加强思政的学习与输出能力。

2.2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的措施有:(1)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与国际、国内优秀院校接轨,探索和试点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自学为主等教学方法。[11-12](2)充分利用在线资源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既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同时还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因此,在传统的MOOC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线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定制课程资源。SPOC教学模式在实现课程的个性化的同时,达到教师、授课对象及教学资源的多元交互,改变专业课程沉闷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3)加强授课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科学问题、分享科研成果及接触科研活动的方式强化理论知识教学;(4)通过参加科研工作及项目写作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2.3 教学资源建设

在理论教学上,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充分挖掘线上资源,利用超星线上平台,增加慕课、精课等在线资源利用率,加强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使用微信平台、腾讯会议室等随时进行在线答疑,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在2020年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线上资源有效利用率。包括在现有在线精课资源有限的调研基础上,加强短视频录制,培养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验教学上,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的能力。

2.4 实验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计划,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课时量;[13-14]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对室内空气污染调查与评价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实验小组根据自身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结合文献调研,制定实验方案。在开展现场调查之前,由指导老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辅助学生准备好调查所需仪器。学生自主学习仪器操作方法,指导老师考核学生仪器使用方法是否正确,考核成功后,进入现场调查,指导老师对现场检测过程进行考核,包括布点、仪器使用、质控、样品的运输保存、数据的读取、分析与评价等。最终指导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评分。同时,我们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注重对学生的科研思维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5 科学思维培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科技讲座、创新实验比赛或创新技能大赛能等科研平台提高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学生可加入老师课题组进行科研。在科研过程中通过文献法、研讨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我们除了案例分析引入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环境卫生学前沿研究文献、方法加强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6 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教、学双方都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15-16]客观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针对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不同于传统的“期末一考定论”的考试评价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课程形成性评价。建立过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分15%(主要以出勤、课堂互动如抢答、讨论、科研活动、文献汇报等表现)、虚拟仿真课堂测验分15%、实验成绩分20%和期末考试分50%。新的课程考核体系突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考虑了课程考核多元化思想,实现了课程考核全程化。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过程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3 改革成效

3.1 课程评价

在校学生评价:通过网上评教系统让学生针对该课程的授课整体水平、教学设计、教学运行、课程参与度、学习获得感、教学效果等进行匿名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评价: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及满意度评价: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自我满意度以及希望获得的支持类型等,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自我效能。

3.2 改革成效

教师影响力明显提升:近5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3项;主编毒理学教材3本,参编6本获得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25项;获国家级、省级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4 结语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特性,对公共卫生及医学人才培养和保障公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新医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提出了以培养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为内核的三创性医科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计划。为此,我们课程团队通过对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学生考研及课外科研等特殊需求的学情分析,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位一体、四个结合的教学理念。即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主动融入国际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将本课程打造成一流课程。

猜你喜欢
卫生学考核思政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Endogenous motion of liver correlates to the severity of portal hypertension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