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 葛磊
摘要:芦苇画作为淮阳地域民间工艺的重要代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制作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淮阳芦苇画手工艺传承者的推动之下,淮阳芦苇画艺术在对传统工艺特征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和西方文明因素,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文创产业及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文章主要从制作过程和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对文本课题进行分析,力求在追溯淮阳芦苇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寻工艺创新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淮阳芦苇画;制作过程;基本特征
芦苇画作为淮阳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蕴含着鲜明的淮阳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当代淮阳芦苇画艺术工作者在对传统制作工艺加以总结改进的基础上为其融入了诸多创新性因素。在现代制作工艺的加持之下,淮阳天然芦苇的色泽及材质得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在芦苇画作当中,各类花鸟虫鱼、人物风景都以生动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同时,除传统芦苇画基本特征以外,国画、油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征也被纳入其中,开拓了芦苇画作创作新的意境。从淮阳芦苇画创作画面风格来看,其将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将芦苇的自然色调与明快色彩进行调和,营造出神态逼真、返璞归真的观赏之感。淮阳芦苇画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制作工艺的提升和完善。
一、淮阳芦苇画制作过程
(一)芦苇画由来
芦苇,又可称作芦、苇、葭、兼等,属禾本科,多生长在水质良好的江河湖泊,以及池塘、沟渠沿岸等地带,其根茎挺拔、粗壮,繁殖力强 。我国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芦苇生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用,在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芦苇被广泛应用于编织器物及建筑房屋等活动当中,成为民间重要的劳动生活资源。一般来讲,芦苇画产生于唐宋时期的苇席编织,发展到明代时期被称为“苇编画”,彼时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主要利用芦苇的主径制作相应的场景。而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开始借助火烤等形式来改变芦苇的颜色和厚度,并将较为复杂的拼贴工艺融入芦苇画创作当中,使其进一步演变为“芦苇画”。当代淮阳芦苇画传承者,在对传统民间工艺继承的基础上为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推动了民间芦苇画工艺的发展。
(二)芦苇画制作工艺
1.原材料
受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芦苇的类别及形态多种多样,大部分均可用于制作芦苇画,其中最适宜制作芦苇画的原材料为蔫苇。这是由于蔫苇厚度较为轻薄,且有着较强的韧性,更便于进行工艺处理。通过对其进行剪裁、整理、造型可以制作出更生动形象、逼真的芦苇画作。除此之外,蔫苇的颜色偏白,纹理不似其他芦苇般崎岖不平,较为平整光滑,更加适于进行熨烫变色。蔫苇无论在形态还是颜色处理方面都更为便捷、容易。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外侧起包裹作用的芦叶进行去除,只留下表面较为光滑、形状较为挺立的苇秆,再借助剪刀等工具对苇秆进行分解,掐头去尾,去除硬结部分,留下中间部分。
2.制作过程
(1)裁剪熨烫
将已经经过剪裁处理的芦苇放置水中半小时左右。在此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搓揉苇秆,去除其表面污垢,让芦苇充分吸收水分,使苇秆变得较为柔软。将芦苇拿出水中之后进行沥干处理。利用剪刀等器具剖开苇秆,将里面的苇瓤去除。接着将其平铺展开,利用熨斗等相关器具进行熨烫处理,其中利用老式电熨斗进行高温熨烫的方法最宜。在反复熨烫的过程中,使得原本呈卷曲形状的苇秆可以变平展。
(2)绘制精剪
芦苇画创作需要结合其基本特征进行,在进行芦苇画创作之前,需要确定相关的底图,为芦苇画的创作提供模板。在传统工艺制作阶段,底图的制作方法主要由芦苇画艺术工作者手工绘制,会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芦苇画创作时间较长。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芦苇画底图制作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芦苇画手工艺者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媒体手段进行电子底图制作,从而简化了芦苇画制作程序,使得芦苇画制作工艺和效率提高。在将芦苇画第一步制作完成以后,需要对其基本构成要素进行部分分解,按照每部分的特征及绘画需求,选择合适的芦苇原材料进行粘贴覆盖[1]。
(3)烙绘拼贴
在芦苇画整体制作过程当中进行烙绘拼贴是较关键的一步。合理的烙绘拼贴不仅会使芦苇材料的颜色更加贴近绘画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形态,尤其是厚度来提高工艺水准。基于芦苇画画面制作工艺及基本需求,需要通过烙铁烫烙来对画面当中的晦明变化加以展现。在整个烙绘工艺当中主要包括勾、点、皴、染四种烙烫手法,以及碳、焦、深、褐、淡五个色调层次 。需要芦苇画手工艺者在对熨烫的时间及力度加以贴切把握的前提下,使得烙绘的线条与苇面自然纹理的方向统一协调。当然,为了完成一幅完整出色的芦苇画作,前期的制作过程至关重要,而后期的装裱工艺也会对其最后效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总之,在整个芦苇画制作过程当中,包括选料、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烙烫等多道工艺。选稿、定稿及绘制线稿应当为后期的熨烫、裁剪、组装工艺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也需要借助熨斗、剪刀、白乳胶及电烙铁等多样化的工具,有针对性地对原材料进行处理,保证芦苇可以满足画面制作的需求。
二、淮陽芦苇画基本特征
(一)生态环保
从芦苇画制作工艺及过程来看,其所选用的原材料多为天然芦苇,在整个画面当中,约80%色彩取自芦苇自然色,剩余20%需要进行熨烫碳化处理而成。在此过程当中,主要借助物理处理的方法,无须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因此,有着极强的生态环保性特征,基本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保色性强
相对于其他画作品种如国画,油画而言,芦苇画作的创作色彩来源主要取自芦苇自然色。同时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需要经过剪、烫、帖、润及装裱等多种工序。在此过程中,可以带来较强的压色效果。且芦苇原材料本身色泽偏白,质地较为坚韧,画面当中的色彩及明暗变化也主要借助熨烫等物理工序创造而成。因此,芦苇画作色彩保色时间较长,不易出现老化、褪色等情况[2]。
(三)适应性强
芦苇画作的原材料芦苇本身质地较为坚韧,不易变形。同时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无须经过干燥处理,对于各类储存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是一种适宜长期保存和收藏的手工艺品。
(四)装饰性强
芦苇画作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特征,其内容表现形式较为丰富:既可以制作成描摹花鸟虫鱼的仿真作品;也可以描绘出人物山水场景;甚至可以仿照名人名画营造出全然不同的意境……而在现代工艺文明影响之下,芦苇画手工艺者更是将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有机融合,为芦苇画艺术特征融入了现代化及传统化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淮阳芦苇画有着自身独特而完善的制作工艺,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制作工艺及过程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淮阳芦苇画基本特征,使得淮阳芦苇画不论在画面风格还是主题内容,都显现出深刻而多样的特征。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以淮阳芦苇画工艺传承者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更应当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淮阳芦苇画艺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丙军.杨丙军芦苇画艺术[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
〔2〕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