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雨 王书豪
摘要:亲属称谓语是语言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从他亲属称谓在南通方言中极其常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亲属称谓语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某个方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方言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对南通方言中的从他亲属称谓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结了其特点,并指出从他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南通方言;亲属称谓;语用功能
南通市,别称静海,江苏省地级市,具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南通市地处北纬31°41'06"~32°42'44"和东经120°1 1'47"~121°54'33",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现代化的港口城市。江苏省内分布江淮官话区、吴语区、中原官话区三大方言区。然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其人口的迁移扩张,山川河流的阻碍,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不平衡都是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在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中[1],对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省以及上海市方言的调查,将南通方言归入江淮官话的范畴。
一、关于“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存在某种密切关系的亲属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称呼。亲属称谓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宗法制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出家庭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2]。所谓“称谓”,就是称呼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3]。
一般而言,亲属称谓是由于男女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子女出生的血缘关系、法律的认定三种情况所致,其中以男女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子女出生的血缘关系这两种情况所形成的亲属关系较为普遍。因此,血亲和姻亲是亲属关系中最直接的体现。同时,我们从血亲里面又分出来了直系血亲(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和旁系血亲(如兄弟姐妹与自己同源父母、叔父与自己同源的祖父母),从姻亲中分出了直系姻亲(如:婆婆、儿媳、孙媳)和旁系姻亲(如嫂子、弟媳、大舅子)[4]。但是,长期以来,在以男性为主的宗法观念里面,我们可以把亲属分为宗亲(如伯伯、叔叔)外親(如舅舅、姨妈、姑父)和妻亲(如舅舅、姨妈)三大类。
在现代社会中,亲属称谓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亲属称谓反映出亲属之间的人际亲疏、长幼关系。同时,亲属称谓语在一种语言或者是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高,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可以通过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认识特定的社会文化。
二、南通方言中从他亲属称谓的具体表现
从他称谓是指在称谓亲属时,不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而依从他人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的现象[5]。在南通地区,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对认识的亲属进行称谓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笔者对南通地区方言中的从他亲属称谓语进行了表述。笔者在对南通地区从他亲属称谓语进行语言材料收集时发现,在称呼亲属时,其面称和背称的称呼也会有不同的表达。面称指的是亲属在交际的现场,对亲属进行面对面的称呼。背称指的是亲属不在交际的现场时候,对亲属的称呼。笔者是江苏省南通市人,依据自己的调查,针对从他亲属称谓语在南通方言中的具体体现做了如下的总结,如表1所示。
在南通方言中,一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若父亲的姐姐成了家,则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为他姑妈,而父亲的妹妹始终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为他姑姑。除了姑姑,还可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父亲的妹妹为他娘娘或他嬢嬢,这种用法在南通方言中更为常见。嬢,同娘,在上海、南京地区,“嬢”读阴平,是婶婶、姨妈、姑妈的意思。浙江部分地区称称呼父亲的妹妹为“大嬢”,称呼父亲的弟弟的妻子为“小嬢”“二嬢”,称呼妈妈的妹妹为“二嬢嬢”“三嬢嬢”“小嬢嬢”。而在苏中一带特指父亲的妹妹。
有时,当所要称呼的亲属比自己的年龄小时,不单单使用从他亲属称谓,还可以直接喊对方的名字。例如,当弟弟在没有结婚的时候,弟弟被自己的姐姐称呼的时候,此时是可以直呼弟弟的名字的。有时,哥哥在对弟媳进行称呼的时候,大多会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来称呼其弟媳妇。例如,他大婶,他二婶……,但对于弟弟的称呼,可以直接喊弟弟的名字。有时,当称呼长辈的时候,如果所称呼的长辈的子女不在交际现场中,那么可以不用从他亲属称谓,如果所要称呼的长辈的子女在交际现场中,则会使用从他亲属称谓进行称呼,例如他大爹,他舅奶等。
在调查中,那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对从他亲属称谓的使用频率较高,在语言的使用中,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去使用从他亲属称谓来进行称呼对方。在姻亲中,从他亲属称谓的称呼方式的使用比较多,然而,在血亲中,从他亲属称谓的称呼方式的使用较少。亲属称谓的存在,在人类社会行为中是不可或缺的,亲属称谓语体现了人际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反映出了人的社会属性。
总之,通过对南通方言中的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系统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在称呼同一个亲属对象时,选择不同形式的亲属称谓语,则会表达特定的语用含义。
三、南通方言中从他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
亲属称谓是基本词汇。从王绍新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祖、妣、父、母、公、叔、兄、弟、妇、妻”等这些亲属称谓,其实在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6]。亲属称谓的出现将发话者与称呼对象之间的亲属关系变得更加明确。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角度出发,人们一般会使用较为简明的称谓来称呼对方,同时双方存在亲属关系的,那么就会有相应的称谓语。有时候,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人们会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称谓形式来进行称呼。同时,我们在对亲属进行称谓的时候,称呼对象的不同,其表达出来的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也不相同。因此,选择不同形式的亲属称谓语,所表达的语用含义也并不相同。
(一)指示亲疏关系
在南通方言称谓语的使用中,存在一些从他亲属称谓,这样的称谓大部分情况表示说话人和称呼对象之间的亲属关系并不是那么的密切,说话者通过从他称谓的方式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意识地拉开。例如:在有些家庭中,女子将丈夫的母亲称之为“孩儿他奶奶”并不是直接跟着丈夫的称谓喊婆婆为“妈”,是说话者采用的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一方面突出了说话者与称呼对象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同时,也不会使称呼对象感到尴尬;另一方面表达了婆媳之间的亲属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亲属关系。在传统的文化里,“妈妈”是生母的称呼,而说话者不愿用称呼生母的方式来称呼配偶的母亲。同样,女婿称女方的父母为“岳父、岳母”。
(二)委婉含蓄表达
除了婆媳关系之间的称谓以外,在南通地区,媳妇与其丈夫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容易被调侃的。因此,人们会采用合理的称谓语,从而避免这种令人尴尬的调侃。一般情况下,多会采用从他称谓的方式来进行对对方的称呼。例如:在称呼自己丈夫的兄长时,媳妇一般多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为他大爷,同样的道理,在称呼自己弟弟的配偶时,哥哥也会采用从他亲属称谓的方式,称呼为他二娘。如果结婚之后,依然称丈夫的兄长为哥哥。但是,如果哥哥将弟弟的媳妇称呼为妹妹的话,那么,一定会被周围的人所调侃的。
(三)礼貌标记功能
在南通地区,同等辈分之间的称呼也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平辈之间,在没有结婚以前,可以将那些没有自己年龄大的亲属称之为弟弟、妹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叫对方的小名。但是,当有结婚且生育的平辈的时候,那么,就不能够直呼其小名了,而是需要采用从他亲属称谓来表示對小于自己年龄的同等辈分的尊敬。例如:称弟弟为他×爷、他×舅,称妹妹为他×姑、他×姨,这些的称谓语都体现了礼貌称呼的作用。
(四)地位维护功能
有时候,在晚辈的面前谈及长辈时,不应该直接称呼其长辈的名字,而是采用子/女从他亲属的称谓,例如:“你大爷,你二姑”这样的方式进行尊称。这样的称谓,不仅在晚辈的面前树立了其威望形象,并且也间接地告诉了自己的子女我们所谈的这些人都是你的长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对他们表示尊敬。同时,称呼者作为一名小辈也避开了对长者原本应该的称呼。亲属之间的称谓标识了亲属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还给整个家族带来了凝聚力。
四、结语
亲属称谓语是亲属关系及亲属观念的具体体现,它将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标识了出来。同时,亲属称谓语在一种语言或者是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可以通过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认识特定的社会文化。南通方言亲属称谓在日常运用当中看似很“土”,实则隐含着历史文化。南通过去作为流放之地,曾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及其方言,又由于南通地理位置的“难通”,在新时代仍保留着许多已经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淡化的亲属称谓。亲属称谓语这一庞杂的系统,不仅体现了以亲属称谓联系起来的家族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也给整个家族带来了凝聚力。因此,南通方言亲属称谓词的使用,不但直观地体现了当地人的一种家庭观念,而且也表达了丰富的语用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基金项目:2021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南通方言父系亲属称谓语研究”的项目成果(YCX21032)。
作者简介:宋小雨(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王书豪(1995—),男,汉族,河南沁阳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法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法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