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诗画这种表现形式创造意境。而电影作为一门新生的综合艺术,在传入我国之后,也被我国电影人积极地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学意境。《太阳照常升起》是我国第五代导演姜文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文章从画面、道具、色彩等方面对《太阳照常升起》中阴阳结合的美学意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境;隐喻;意象;姜文;影视美学
意境是一种于中国古典美学中不可剥夺的存在。明代的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中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情与景相结合、意与境相融彻、虚与实相辅相生,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完美体现。数代历朝的才子名仕往往览名山大川便可悟人生仕途之道,观一草一木皆含情感。意境始于中国传统诗画之中,却不囿于诗画二类形式。在电影这种新生的综合艺术诞生之后,我國的艺术家们也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压抑了数年之后的释放内心之作。姜文运用了多达两千余个的短镜头和数十个意义各不相同的意象将自己想说的话熔铸进去,藏于各个画面之中,让不会说话的物体替他说出来。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意象,台词,画面,道具,处处都展现着专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下面本文将以意象为主,尝试分析《太阳照常升起》的隐喻美学意境。
一、画面中的美学意境
荒诞电影通常以非常荒诞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进行创作。《太阳照常升起》作为一部典型的荒诞电影,姜文吸收了西方的电影语言,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影视美学。在中国古典的道家哲学中,“太极”这一概念在画面中以“阴阳鱼”的形式体现。一黑一白两条鱼围成一个正圆形,相传是由伏羲女娲交尾图演化而来。而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阴与阳的冲突和结合,也成为了画面意境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阴
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那一双漂亮女人的脚。女人的脚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需被裹足布厚厚裹住不可露出,往往只有丈夫可以看见。而开篇的镜头直接特写了在水盆中那双疯妈的脚,那双脚不断踏着木盆中的清水,金色的阳光直射水面使那双脚看起来仿佛在发光,接着这双白嫩而漂亮的脚从盆中拿出,被盆中水所反射的阳光照得剔透,还有几滴水从脚尖上滴落。
随后镜头长时间对这双脚进行拍摄,她赤脚下楼梯,走过木地板和红色的土壤,整个画面朦胧暧昧,若有若无,似真似幻。无论是阳光、土壤、硬木板,都与水和女人的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姜文在开头就直接向我们用画面展现出这是一个与阴阳、男女、情爱有关的故事,就像诗画中的一笔一画,无须多言,自然可见。
在第二个故事开头的部分是由梁老师弹唱的《美丽的梭罗河》引入的,歌声先行,与画面并不同步,给观众留下了视觉上的悬念。在观众以为场景切换至舞蹈室时,镜头却摇进了厨房里,画面中厨娘们排排站,跳舞一样的揉面团。镜头随着姑娘们大腿的上下摆动来回摇移,整个画面香艳而又暧昧。姑娘们脚上都穿着款式新潮的凉鞋,并不似20世纪的款式,反而放在现在更为合适。 这又通过画面留给观众新的问题:这是真是假?还是非真非假?虚虚实实不可判定。
随后出现的林大夫这个角色全身充满着荷尔蒙的气息,她的出场是由一个随着喘息不断翕动的口罩拉进的。姜文给了林大夫许多特写,她永远湿漉漉的头发丝,她给梁老师扎针时候过分炙热的眼神,唐老师帮她弄大的凉鞋等镜头都让人感受到了她在当时大环境下的压抑。她去探望梁老师时将雨衣脱下的缓慢动作如同脱下最后的遮体之物一样让人浮想联翩。不同于其他意象,林大夫整个人是作为一个代表压抑的符号标记。从某种程度上讲,林大夫这个角色更是尽情释放了姜文被压抑数年的内心。
(二)阳
唐老师是伴随着一把猎枪出现的,乡间小路上三轮车摇摇晃晃,唐老师带着媳妇抱着长杆枪坐在车上。在他出现之后,猎枪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身旁。他每天都持猎枪在林间打鸟,砰一声枪响,咔嗒一声枪栓归位,接下来就是叼着烟的唐老师阳刚的面庞。这就是影片中第二部分唐老师的日常。枪在文化之中往往指代着阳刚,这管猎枪也就成为了唐老师的化身。
唐老师与唐妻定终身的场景也是极具虚实相生的梦幻色彩,唐老师让唐妻去天的尽头等他。唐妻骑着骆驼经过雪山和沙漠,就像经过了四季。在天尽头的大手石雕旁边,唐老师叼着烟等着唐妻。唐妻扑上去,唐老师一手抱住唐妻,一手掏出猎枪向天开了一枪。这一枪代表着占有和征服。而最后独木桥对峙之后,唐老师也是对着李东方开了一枪,枪响代表着爱情的开始,也代表着生命的结束。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不仅“阴”表达着姜文内心的压抑,“阳”同样也是不得释放、困顿、被压抑的。姜文将古代阴阳哲学和自己情绪的表达相结合,情景交融,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电影美学意境。
二、道具中的美学意境
“鱼水之欢”一词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用来表示爱情。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诗画之中,鱼这种意象在很多环境上都被指代女性或者感情。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道具制作和布景,其中有像子宫一般的石头房子、冒出热水埋着石头的深坑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双精巧的鱼鞋,在此其余不多赘述,仅以鱼鞋为引。
影片开头处天将晓,疯妈在火车上生下了李东方。姜文在应该摆放婴儿的铁轨上,摆放了一双明艳的鱼鞋。关于这双鱼鞋,《太阳照常升起》的服装组负责人徐建树曾说:“服装组几乎动用了近一百个人工去制作这些鱼鞋,其中鞋底是请云南剑川的能工巧匠纳成的,鞋面则是用了贵州水族的马尾绣,鱼眼睛是云南大理的刺绣师绣上的,可谓巧夺天工,美轮美奂。”[1]而姜文就是用了一双这样美丽且夺目的鱼鞋,就暗喻了疯妈那段丢失的爱情。
在影片的第一部分,疯妈光着脚去买鱼鞋。鱼鞋一排排摆着,长的都一样,但是疯妈一下子就挑到了自己要的那双,抱着鱼鞋就跑了回去。后来鱼鞋丢了,李东方给她买了新的送回来,她把鞋扔出去,说“根本就不是这双鞋”。所有人都以为疯妈疯了,但只有疯妈自己知道丢的到底是什么。赤脚的疯妈代表了失去爱情的疯妈,而她买回的鱼鞋则代表着疯妈即将寻回自己的爱情。
若只用一个片段强行说鱼鞋暗喻了爱情或许太过牵强,而接下来的镜头向我们佐证了鱼鞋指代了疯妈的爱情。天上飞来了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它一口叼走了鱼鞋,疯妈追着鹦鹉爬到了树上,突然对着远方大喊。疯妈并没有追到鹦鹉和鱼鞋,所以这个时候疯妈幸福的笑脸与剧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可以发现,在追鱼鞋时候疯妈幸福的脸与片尾处、故事最开始时李东方出生时她幸福的脸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将剧情倒退回去便不难想象到疯妈当时自己眼前的画面:爬上树去的疯妈在脑海中自己又爬上了那节初升骄阳之下的火车车厢,抱着孩子对着朝阳呐喊[2]。
当李东方接走下放的唐老师后,镜头向疯妈的方向拉近,她满面透露着喜悦的神色,一直望着远方,她眼睛里放着光,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在《太阳照常升起》上映之后,关于“阿廖沙”到底是谁的争论不一,如果顺着鱼鞋这项隐喻向下推理的话,可推断出唐老师可能是“阿廖沙”。因为在唐老师下放回来的这一天,被鹦鹉叼走再无踪迹的鱼鞋突然被疯妈自己找了出来穿在脚上。这双穿在脚上的鱼鞋,似乎直接对观众说:她的爱情又回来了。
这种借意象暗喻情感的方式正是意境中的虚与实的结合。靠实物来表达,加以观众的想象和感悟,就像导演与观众对上了暗号一样,心照不宣[3]。
三、色彩上的美学意境
彩色电影是电影的发展到达了一定成熟度的时候才出现的。在当代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姜文在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对色彩的要求极为严苛。白色的鹅卵石、红色的土壤、轨道上五彩斑斓的花都是人工搬运的布景。如此布景除了让画面优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色彩蒙太奇。影片中,通过色彩蒙太奇的组接,也表达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意境。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条色彩瑰丽,开满鲜花的铁轨,和睡着的疯妈来回切换的画面。其以橙红色为主色调的明艳梦境中的铁轨和现实中黑色底色下疯妈花白的头发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仅靠色彩上的强烈冲击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疯妈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顺。而疯妈梦里的铁轨上放的那双鲜红色的鱼鞋,也作为整个影片的第一部分的线索,成功通过色彩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姜文在影片中的用色大胆,所有的色彩切换都和主人公的境遇和情绪有关,这种丰富多彩且极具冲击力的色彩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赋予灵魂如画般的意境。
情节的最后也是故事的开始,姜文为观众制造了一场盛大的狂欢。众人在维吾尔族歌曲中围着篝火跳舞,黑夜里金黄色的火苗冲天,似乎把天都要照亮了。白色的烟雾向上升腾,似乎要与云相接。所有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艳丽衣服,大爷大妈都可以肆意地亲吻,当时还尚年轻的唐老师和陌生的女孩子跳舞。这场明明是故事开始时的荒诞且无休无止的狂欢没有放在开头,而是放在了结尾,像在表达世界本该如此,故事后面发生的一切才是错误的[4-5]。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讲究由有限写无限,由有穷画无穷。最后的画面中火车从视线右端深蓝色的天空穿过日出前的金色的地平线停在左端,蒸汽渲染了大半个屏幕,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着无限的天地。
四、结语
姜文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翘楚,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一步之遥》,姜文一直都是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这位导演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画面、道具、色彩各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就像中国的传统艺术一样,运用镜头语言中的意象与观众进行对话。而电影表达的追求与传统艺术中对意境的追求似乎殊途同归——诗畫言有尽而意无穷,而电影则是用一块荧幕呈现一个世界的精彩。
作者简介:杨洛(1997—),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
参考文献:
〔1〕服装设计师许建树.[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d7e1010081yb.html.外滩传媒,2008-01-16
〔2〕邱懿君.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品相与接受心理[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9.
〔3〕董盼盼.《太阳照常升起》:中国知青电影的新走向[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6.
〔4〕马娇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荒诞叙事解读[J].艺术评鉴,2020(14):148-150.
〔5〕田川流.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