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慧 刘秀兰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
2021年8月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地区地市级媒体是我国四级媒体机构格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传播主体。因不同地区、不同媒体机构的群众群体的差异性及媒介使用习惯的不同,地市级媒体在面向当地群众新闻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更具贴近性、针对性与权威性。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2004)认为,主流媒体是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中城市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1]因此本文所提到的主流媒体主要为城市的党报党刊。媒体融合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地市级主流媒体主要通过“两微一端”的形式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这些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通常具有信息服务、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是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之一。鉴于微信群众群体的广泛性及其与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的黏性关系,为使研究更具代表性,考虑到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的地域构成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等因素,最终选择将呼伦贝尔新闻、赤峰日报、呼和浩特日报及鄂尔多斯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
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媒体对客观世界的选择与加工,即通过媒体构建的新闻框架来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新闻框架是应用于新闻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建构过程的框架,是连接媒体、事实和受众的“桥梁”,[2]可通过某一新闻事件的主题、标题和绪言等特殊形式得以体现。
在四家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民族”“铸牢”“统编教材”和“通用语言”四个词语发现,四家媒体从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共发布了888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推文。根据研究需要,选取这四家微信公众号中阅读量超1000人次、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29篇原创推文作为研究样本。原因如下:1.阅读量超1000人次的推文说明群众对其有一定的关注,作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选择原创推文有助于探寻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在对样本所涉及的主题及二级议题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后发现,四家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的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三个角度,具体内容参见表1。其中政治主题的新闻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内容为时政新闻,共有99篇推文,占样本总数的77%,具有较强的阅读优势和影响力,而涉及文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推文仅占总数的14%和8%。
表1 阅读量超1000人次的原创推文的主题及二级议题分布表
1.政治主题聚焦工作主线
党政部门的时政新闻是四家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政治主题框架下四家媒体主要在党政部门的会议、活动及市领导调研的报道中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民族团结”相关内容。这一主题的推文体裁主要为消息,篇幅较短,内容主要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构成,形式多为图文。从阅读量上看,四家媒体的群众都较为关注本地区的时政新闻,从中能认知到本地区的党政部门及领导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融入进各项工作中。如,呼和浩特日报在2021年1月28日发表的《王莉霞:人大代表首先要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表率》一文是四家媒体唯一一篇时政新闻阅读量过万次的文章,群众通过阅读这篇推文能对人大会议及人大代表应做的民族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赤峰日报2021年3月19日发表的推文《教育部部长为我市这些工作点赞!》阅读量达到8298人次,这篇文章为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讲话中提到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综上所言,政治主题框架的推文内容主要是向群众传递时政信息,引导群众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本地区民族工作的“纲领”。
2.文化主题凸显文化交融
四家媒体微信公众号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文主题还涉及文化层面的内容,包括民族风情、教育和文娱活动等,主要反映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及文化交融等信息内容,该主题过千次阅读量的推文仅有18篇。其中,呼伦贝尔新闻2021年4月19日发表的推文《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项目今年完工》阅读量达3497人次,文章讲述了呼伦贝尔博物馆建设的价值及概况,特别提到博物馆的建设将为加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民族融合做出贡献;鄂尔多斯日报2020年9月30日发表的推文《鄂尔多斯再添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阅读量达3284人次,文章以故事化的方式详尽介绍了桃力民抗日根据地及史实陈列馆的红色文化,高度评价了桃力民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推文阅读量反映了群众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关注,也表现出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3.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注重表达情感认同
该主题框架下四家媒体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上千的原创文章仅有10篇,其中呼伦贝尔新闻2篇、赤峰日报1篇、鄂尔多斯日报7篇。呼伦贝尔新闻的两篇文章为其2021年策划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如歌往事永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中的推文;赤峰日报2020年12月21日推出原创微视频《家和万事兴共筑中国梦》,歌曲内容为各族人民是一家,共筑中国梦;鄂尔多斯日报两篇阅读量较高的文章都与南京知青插队鄂尔多斯有关。四家媒体选择这一主题框架是为了传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促进各民族共筑集体记忆和实现情感认同,让本地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产生共同体的认同。
综上所述,四家媒体微信公众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文主题框架的选择上,以政治为主,主要为告知群众时政信息,表述党政部门各项工作的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推文数量及传播力来看,主题框架为文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方面的推文则非常少,且影响力不足。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在为各民族的交流交融交往提供舆论引导、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
詹姆斯·卡伦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文化建构,媒体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民族地区地市级主流媒体始终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民族工作中地市级媒体一直是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肩负着传递时政新闻、促进文化认同和共筑中华民族认同的使命。
时政新闻可以让各族人民了解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到本地区党政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到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情况,有助于深化各民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共同体、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四家媒体在对本地区政治新闻事件的选择与加工上都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抽取的129篇推文中,与此相关的时政新闻有99篇,占比达77%。由此体现出三个层面的政治认同,首先体现了党政部门及成员在具体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且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其次地市级媒体能积极选择、加工与此相关的新闻框架,反映出地市级主流媒体对政策的认同,对自身政治行为的规范;最后从阅读量和推文量看,这一新闻框架有效地将媒体、事实和群众连接了起来,能让群众在意识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归属感,促进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从而有助于各民族增强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主义建设认同。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来看,在政治层面其与意识形态属性有关,涉及身份认同;在文化层面则与中华文化认同有关,体现为情感认同。因此在传播内容、话语和叙事方式上,新闻媒体要从文化共建的角度凝聚各民族心理共同体的认同。以推文《原创专题:民族服饰绚丽多彩非遗传承生生不息》为例,赤峰日报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以文图视的话语形态向群众展示了蒙古族服饰的多姿多彩,让群众认识了一群对民族传统服饰有共同热爱和情感的普通人,在话语叙事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以隐性的形式从情感层面凝聚了赤峰市各族人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蕴含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化宝库。[4]鄂尔多斯日报2020年11月20日发布的推文《在因大雪延误的火车上,鄂尔多斯小伙子竟然这么做》以文字和视频的话语形式向群众呈现了“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乌兰牧骑精神。推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传播内容和话语叙事让群众不仅感受到了新时代草原轻骑兵的风采,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对中华文化价值的精神认同。
地市级媒体借助新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群众而言是一种心理过程,因此应立足本地区从情感共鸣、集体记忆的效度出发进行选题与叙事。通过分析所抽取的样本,发现四家媒体都能意识到要传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如,鄂尔多斯日报共发布过3篇有关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插队的“民族共同体故事”,分别为2020年9月25日的《我们是蒙汉情深的见证人》、2020年11月11日的《“那神奇的马背,就是我成长的摇篮!”》和2021年2月18日的《南京知青在鄂托克草原插队的深情追忆》,三篇文章累计阅读量为14495人次,很多中老年群众对这段民族团结故事有着深刻地情感记忆;根据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呼伦贝尔新闻策划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如歌往事在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共发布14篇文章,涉及10个人物,累计阅读量超1万人次,这一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共筑了当地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家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宣传以信息和认知功能为主,即通过时政新闻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四家媒体还利用重要时点、日常文化活动、典型人物与事件从情感角度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多媒融合的形式令群众将共同价值内化,从而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但从发布的推文数量及阅读量来看,内蒙古地市级媒体对文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新闻框架的选择与加工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和情感需求,还需不断挖掘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及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佳话,探索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将“五个认同”贯彻到新闻宣传策采编发的各环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根基,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但从现状来看,四家媒体当前的新闻宣传缺少针对性、典型性和贴近本地区的选题策划。这主要在于记者、编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政策、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媒体融合理念等理解得不够深入,对本地区民族工作的现状认识得不够充分。因此,作为党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地市级党媒的记者、编辑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政策解读力,才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也才能主动地去选择议程设置,构建内蒙古各民族团结共建的“拟态环境”,让人们真切地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各族人民命运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解决民族问题需要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5]。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构建者,地市级主流媒体应主动阐释、书写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有的文化样态,从情感和心理上引导群众塑造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红山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牧骑精神、包钢精神、蒙古马精神、库布齐精神是几代人共有的文化价值追求。地市级媒体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优秀中华文化,通过媒体的“议程设置”选择文化符号,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现中华文化,倡导各民族筑牢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以形成情感归属和共有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对“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民族团结故事不甚了解。如,呼伦贝尔新闻转发的系列报道“民族团结与青年担当”是非常好的“议程设置”主题,选取了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青年人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服务人民、共建家乡的感人故事。但阅读量却很低,没能形成大范围的集体记忆。究其原因还是讲故事的方式不够有温度和接地气,没用多媒体化的手段和感性的话语鲜活的讲述真实故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记者要践行“走转改”,既要用新形式讲好历史佳话,同时还要不断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我们时代”的民族团结故事,为当代人提供集体记忆与想象。
媒体融合背景下,地市级媒体要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民族地区地市级媒体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主线,从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角度确立好其新媒体平台的定位。通过深入调研自治区民族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真实了解自治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中面对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找到地市级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时宜点与发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议程设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在本地区凝聚公信力和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