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02-10 02:33季双双赵荣磊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4期
关键词:瘤体头颈部体表

季双双,赵荣磊(通讯作者)

(1聊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2聊城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在婴幼儿中体表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极为常见,在体表任何部位可发生,头颈部为常发部位,之后为四肢和躯干。1岁之内婴幼儿为常发人群,与男婴相比,女婴更易患病。一旦发生必须对该病进行及时治疗,否则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比如肢体功能障碍、容貌破坏、畸形、出血、感染等,对患儿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1]。该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其诊断方式主要为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等。影像学技术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利用高频超声可对病灶侵犯范围和深度进行确定,同时可对治疗和病情发展进行监测和判断。本研究对高频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体表血管瘤婴幼儿50例,其中18例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为1~18个月,平均年龄为(7.20±5.50)个月;所有病灶均为单发,血管瘤50个,其中25例血管瘤处于头颈部,19例患儿血管瘤处于躯干部位,6例患儿血管瘤处于四肢部位。患儿在治疗之前未实施任何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将保栓注射到瘤体中,外用噻吗洛尔凝胶治疗,患儿随访记录完整,进行1~6个月的持续治疗。

1.2 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型号:Affiniti 30,产品注册号:国械注进20153231350),线阵探头选择LA523、11L-D,频率为8 MHz~12 MHz,在对患儿实施检查过程中,要将受检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必须保证患儿充分配合,一旦配合度不高,家长要利用喂奶或哄逗形式提升检查配合度,必要时予以镇静处理,制动之后,利用高频探头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二维灰阶检查,病灶皮肤和高频探头要垂直,在皮肤表面(病灶区)轻轻放置,对病灶进行多角度、多切面观察,观察内容为病灶内部血流供应、内部回声、境界、范围、部位等,在治疗前后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查,保存好完整数据信息和超声图像,对病灶大小进行记录,如果患儿血管瘤为混合性,记录浅层低回声区厚度(皮肤层侵犯区)及最大静脉流速、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以4级标准为依据,以瘤体质地、血流、体积改变判定为标准,瘤体缩小25%以下,即Ⅰ级,判定为差;皮损和瘤体颜色26%消退,为Ⅱ级,判定为中;皮损颜色和瘤体消退51%以上,Ⅲ级,判定为好;与正常肤色相近或恢复损伤皮肤和瘤体消失,皮损75%以上消退,Ⅳ级,判定为优。无效为Ⅰ级,有效为>Ⅱ级。以治疗结果实施分组,其中38例治疗有效,纳入有效组,12例治疗无效,纳入无效组,其中有效组,10例1个月治疗有效,12例3个月治疗有效,16例6个月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患儿超声影像学表现

有效组38例患儿中,34例未发生回声改变,深在性血管瘤1例,从高回声区向低回声区转变,浅表性血管瘤1例,从低回声区向高回声区转变,混合性血管瘤2例,从混合回声转变为高回声区、低回声区,血流减少者24例,见表1。

表1 治疗前患儿超声影像表现 单位: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有效组中皮肤表面为血管瘤发病主要部位,颜色呈暗红色,治疗有明显效果的患儿斑块呈淡红色或花斑样色素减退,质地软,张力下降,利用高频超声对瘤体进行观察,发现瘤体厚度明显缩小,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下降者35例,阻力指数提升者34例,静脉流速下降者33例;瘤体横径和长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后,瘤体厚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有效组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s)

表2 有效组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s)

时间 Vv/(cm·s-1) RI PSV/(cm·s-1) 横径/cm 厚径/cm 长径/cm治疗前 12.47±8.06 0.56±0.10 33.90±17.45 19.75±8.05 9.25±3.41 24.15±9.05治疗后 7.15±3.85 0.63±0.05 19.10±9.61 16.30±7.35 6.46±2.95 22.15±8.95 t 3.6715 3.8595 4.5797 1.9510 3.8144 0.968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无效组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s)

表3 无效组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s)

时间 Vv/(cm·s-1) RI PSV/(cm·s-1) 横径/cm 厚径/cm 长径/cm治疗前 10.01±3.75 0.62±0.06 39.01±14.65 22.21±7.25 7.46±2.45 24.15±9.38治疗后 12.01±8.17 0.59±0.08 23.34±6.95 23.30±6.97 7.85±2.40 25.50±9.05 t 0.7707 1.0392 3.3477 0.3754 0.3939 0.358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体表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主要致病原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发病率为4%~5%,该发病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不良态势,对婴幼儿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血管瘤包括单发和多发,在身体任何部位可发生,多见于头颈部,本研究所选患儿也以头颈部为主。因为血管瘤自然病程较为特殊,有的血管瘤无需干预也可在1岁之后慢慢消退,然而一旦血管瘤发生部位为四肢或颜面部,部位容易暴露在外,会对患儿身心健康和容貌造成严重影响。如果瘤体大,会导致感染、溃疡和出血发生,如果瘤体在特殊部位生长,则会对组织器官造成破坏和压迫,对器官结构和形态造成影响,进而对功能造成影响,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该病必须及时治疗。相关研究表明[2],以非线性生长为依据,证实血管瘤发生第4周为最佳治疗时机。在临床上血管瘤以对皮下组织和皮肤层的侵犯深度和部位分为混合性、深在性、浅表性[3]。利用肉眼观察,对血管瘤在皮肤表面膨出部分颜色和大小变化进行观察,然而无法明确皮下范围和深度[4]。利用高频超声可明确显示病灶(皮肤层),可对皮下和皮肤层中病灶范围和深度进行准确测量,可清楚显示瘤体内部结构、边界、形态,同时可观察病灶和附近组织中的关系[5]。另外,超声对血流信号敏感,对血流速度进行测量,高重复性,不存在放射线损伤,应用于体表血管瘤婴幼儿治疗中价值较高[6]。相关研究表明[7],普萘洛尔对血管瘤进行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瘤体RI提升显著,进而RI可作为一种指标,可对血管活性进行判断。相关研究表明[8],血管瘤成长与微动脉瘘相关,通过治疗可促进血管收缩,可对微动脉瘤进行栓塞,阻断或减少血流异常通道,血流快速消除,抑制血管瘤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治疗后,有效组患儿RI提升,PSV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瘤体厚度发生改变,差异显著,可见在疗效判定中可测量血管瘤厚度实施判断。本研究发现治疗时间越长,患儿治疗效果越明显。本研究也有不足,试验未设定对照组,无法明确证实药物对治疗有效患儿的影响,有的患儿可能会自行消退。为规避治疗有效和自然消退发生重叠,要严格限定患儿年龄,选择年龄小于1周岁的血管瘤增生期患儿,可对疗效进行客观判断[9]。另外,随选患儿治疗方式有所差异,治疗方法未细化,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患者随访时间不长,需要进一步加长随访时间,高频超声可对停药时间、治疗时间进行监测,此问题可成为研究方向[10]。

综上所述,在婴幼儿体表血管瘤临床治疗中应用高频超声价值较高,瘤体厚度可作为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瘤体头颈部体表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瘤状灰岩的分类及成因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纳米银敷料在体表慢性难愈合伤口中的应用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