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崔琳娜 马麟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立足于学院的专业特点,在学生工作中深入探索艺术服务社会的“双实践模式”,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响应时代号召,积极投身新时代文化创作的历史大潮中去。梳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生工作中各类“艺术服务社会”的案例,总结具体的工作思路、方法与成效,以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 双实践模式;艺术服务社会;学生工作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及美育创新艺术服务社会党建项目”(DJKT2019YB-003)
[作者简介] 李 琳(1978—),女,江苏常州人,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崔琳娜(1987—),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 麟(1981—),男,山东青岛人,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7-1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全局新变化,对文艺事业和文艺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央美术学院高洪书记和范迪安院长也在各种场合倡导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以大美之艺讴歌时代、服务人民。同时提出,锤炼大美之艺就要深思时代,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要深入生活,真切体察现实,提高精神含量;要深研传统,提高综合素养,探索传统的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要深求学术,勇于开宗立派,自成一家之言。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大艺术高校服务社会、艺术介入生活的力度和广度,以丰富精彩的高雅文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双实践模式”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重点培育学生扎根中国广袤沃土、扎根人民开展艺术创作的意识,强调树立学生的服务与奉献精神;[2]同时,建筑类专业的实操性和技能性较强,学生较易发挥所学专长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双实践模式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成服务社会的积极力量提供了途径,也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供了训练场。另外,双实践模式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红色教育、志愿服务、调研考察等活动,在实践中长才干,在劳动中受教育,在贡献中树信念。
三、建筑学院学生工作中艺术服务社会的“双实践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本科设有建筑学及风景园林两个专业,包含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四个方向,研究生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设计学等多个专业;现有建筑学和工学的学士学位点,及工学和设计学的硕士学位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教学组织以建筑学专业为基础,各专业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和支持,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学科结构。
学生工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高校的学生工作肩负着培养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崇德尚艺的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2014年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在“艺术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和德艺双馨品质的新时代艺术青年为目标,立足于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在校生的艺术特长和专业能力,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探索和践行艺术服务社会的工作方法,引导学生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以艺术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双实践模式”。该模式实行多年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双实践模式”的工作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建筑学院的学生工作在不断地摸索中,将“双实践模式”的工作思路贯穿教学、学生支部建设、学生社团建设及新生教育、就业创业工作全过程。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形成符合建筑学院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五、“双实践模式”的工作方法
(一)重視思想动员,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品行的根源。建筑学院充分利用新生见面会、班会、支部组织生活、建筑学院分党校、社团组织活动等契机进行思想动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设计的理想,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建筑学院视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为一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每年的见面会上,建筑学院领导以建筑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向新生描绘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和性质。同时,见面会上还会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领导、优秀建筑师以及建筑学院的优秀校友出席,向学生传授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及对建筑师和建筑行业的理解,分享在职业工作中为社会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成就与快乐,并对新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提出殷切的期望。
建筑学院也积极利用一切能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开展思想动员工作。如每年学生下乡写生,建筑学院的党政班子亲自带队,不仅在专业上给予指导,更是与学生一起组织支教活动,参与地方的扶贫工作。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内容,一方面帮助地方实现艺术振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建筑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二级分党校的学习,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做好团委的组织工作,带动年轻人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力量,树立坚定的学术理想。通过不同形式的参观学习活动和党课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用自身所学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加强课程引领,坚定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样重要,建筑类专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因而在专业课堂上讲述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也是建筑学院帮助学生坚定服务社会理念的重要举措。
以下乡课程为例,建筑学院会组织一到三年级学生分别前往传统村落开展测绘或调研活动,包括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宁德市寿宁县的下党村、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古镇等。通过描绘和记录中国传统民居的点滴细节,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期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实践中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同时,通过艰苦环境下的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近年来,在日常专业教学中,教师在选题上也积极加入城市更新、老旧社区改造、工业遗产保护等社会热点议题,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社会调研。比如在四年级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课题组深入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进行设计研究,设计成果被纳入实施框架,现已实施完成的劲松二区成为北京老旧社区改造的样板。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建筑设计及施工全过程的知识,建筑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优秀建筑作品或施工现场,并邀请项目负责人为学生讲解与答疑,启发学生为国家形象和人民美好生活而设计的愿望。
(三)开拓社会协同,建立服务社会的宏观视角
建筑学院已连续多年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一对一”拜师活动,为本科三年级以上有意拜师的学生配备一位主任建筑师作为师父,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建立服务社会的宏观视角,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而且,在充满职业理想的建筑师的感染下,学生能够更坚定“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
建筑学院每年邀请建筑行业专家就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实时、多元的建筑实践资讯和知识,既扩展了教学覆盖面,也实现了在专业领域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高度、拓宽学生实践途径的目的。
自2017年起,建筑学院每年组织“校友论坛”,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生座谈,分享他们的职业发展之路和个人成长经验,帮学生将校园内的学术环境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激勵在校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带来帮助和启发。
(四)鼓励支部先行,树立服务社会的模范榜样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加强推进各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实践,开展乡村支教、社会服务、扶贫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树立艺术服务社会的模范榜样。
建筑学院本科生支部自2014年开始在每年的“红色1+1”活动中,联合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朝阳区花家地小学等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金叵罗村,师生通过实地考察对农村建设从专业角度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并组织学生为当地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设计;同时,根据当地作物种植的特点,在公路边的白墙上绘制112米墙绘,展现小米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在花家地小学开展的“童话的梦想”活动中,发动一、二年级小学生与丹麦大使一起描绘心中美好的世界,获得社会好评。
2017年7月,本科生支部利用暑期深入祖国西北,前往甘肃省石节子村在当地的新联小学和百姓幼儿园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带去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为当地撒下了美育的种子。此次活动荣获全国大学生支教活动“金奖”和特别创意奖。
研究生各支部也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了丰富的双实践活动。第一党支部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神驹村党支部开展“共创美丽公共空间,共享美好公共生活”共建活动,动员党员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投身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实践,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以“城市微更新,生活美学进入百姓生活”为主题,与东四街道、天坛街道和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展共建活动,通过论坛、工作坊、展览的方式关注市民生活,运用参与式设计的方式,实施“艺术进社区——北京老城区胡同微花园景观微更新设计”项目,对胡同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为百姓做实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与北京花木公司深入合作,完成北辰西路和四元桥两侧花坛的设计与建设,美化了城市空间,为国庆献礼。
(五)号召社团参与,加强服务社会的自主意识
建筑学院号召社团积极投身到“艺术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自主意识。
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建筑学院杂志社,在2017年完成持续两年的“花家地研究”,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对老旧社区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内容编辑成册,同时在学校举办“花家地研究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的实践中来。
此外,学院团委组织为北京市大兴区爱心希望学校进行墙绘,为打工子弟学校带去温馨欢快的艺术课堂,带给他们美的体验,受到教师和学生深深的喜爱。
多名学生骨干在福建嵩口镇考察期间,了解到当地村民制作手工筷子的精湛工艺,自发成立创业团队,通过自己的专业设计能力,创立“筷KUAI_ZI”品牌,将福建嵩口镇的手工筷子制品推向更高的平台。
(六)丰富创作实践,积累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
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到国家、地区的重大项目及乡村建设中,直接接触实际工程,体验服务社会的全过程,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建筑学院教师广泛活跃在建筑设计、城市更新建设、乡村振兴、环境景观设计、旧建筑改造等领域,参与了一批北京市重点项目和各地的特色项目。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黔西南雨补鲁村和板万村,由吕品晶教授带领的师生团队对这两个村寨的建筑、礼俗、文化及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掘与保护。通过深入每一户村民家中,实现建筑师从“外来者”向“熟人”的转化,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做出示范。在北京香山,李琳教授指导多名研究生参与完成香山地区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工程,短短一年间就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整体面貌。在香山买卖街与村民一户一议方案的过程中,几名研究生扎根现场,与百姓直接沟通,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体会到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紧迫感。在服务雄安新区及冬奥会的建设项目中,研究生团队也积极参与到城市家具深化设计和美丽大街的设计专题中,保障了设计任务的圆满完成。
六、建筑学院艺术服务社会的工作成效
近些年,以上述六大内容为主线,建筑学院开拓创新了一系列艺术服务社会的“双实践”活动形式,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模式,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建筑学院多次在北京市的红色“1+1”示范活动评选中获奖,比如本科生支部在2015年和2017年分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在2018年和2019年分獲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二等奖。
除了所获奖项和成绩以外,该工作的成效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了具有爱国情怀的艺术青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活动中,建筑学院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最终40余名学生经历辛苦的筹备阶段参加国庆广场联欢,用行动向祖国深情告白。每年还有多名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公益支教活动,广受好评。
第二,孕育了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设计师。许多毕业生选择坚持在城市公共建筑以及城市更新领域深耕,立足于建筑的社会责任,追求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还有一些毕业生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投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第三,锤炼了具有美育理想的践行者。经过多年持续开展儿童美术教育实践工作,培养了一批充满美育理想、具有美育经验的毕业生,倾情投入美育教育事业,为新时代美育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结语
“双实践模式”是艺术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更是提升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必要途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充分认识到专业学科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讨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在学生工作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艺术服务社会的“双实践模式”,打造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双实践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王磊.以双实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1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