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文章结合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互助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互助教学;运用研究
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当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学习计算机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可用性,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鉴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难度大,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策略,克服教学难点,同时兼顾多种灵活的教学类型,如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计算机的可用性[1]。
1 互助教学模式含义
互助教学是一种互助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以达到互助、交流经验的目的。他们还可以互相帮助,分享有关互联网或其他科技手段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愉快的民主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助的形式下,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充当助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他们信任你的方式间接地启发学生的思想。这些互助教学可以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互助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2.1 互動性
互助的特点之一是师生必须加强学习的默契,在此基础上加强沟通,加强学习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打破师生沟通的障碍,这是实施互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2.2 多样化评价
互助教学法采用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有效评价不同的学习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各种角色,他们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教学的评价者或参与者。他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3 互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现状
3.1 互动形式化
一些高职教师在开展互助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导致教学形式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无关。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引导,违背了将互助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而且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还要监督学生的实际交流,以保证互助教育的有效性[3]。
3.2 互动方式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助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有些教师在分组时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学生通常以前后桌或随机组合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学生分组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意味着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应在教学的框架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取多种分组方式,既要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以互助的形式提高教学质量[4]。
4 计算机教学应用互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4.1 互助教学模式可创新计算机教学技巧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相对容易,即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当教师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这对学生的长期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引入互助教学后,教学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助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技能[2]。
4.2 教学模式能加强课堂主体之间的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如果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顺畅,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不到发展,就会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首先,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即使学生对学习有疑问,但是学生不敢向老师请教。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互助,将很容易改变教学困境,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进行无缝的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 互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5.1 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知识。在教学情境下,教师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从班主任到班长和带头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课程的内容,达到互助教学的教育目的[5]。
5.2 差异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就像学生们一样。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好利用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
6 计算机互助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
6.1 加强认知,确立互助式教学应用机制
高校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摇篮,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教师应该把学生主体性原则定义为相互中学习的课堂,这个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迄今为止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被迫学习得越多,他们的学习精神就越差,他们的学习效率越低,甚至阻力越大,学习就越困难。另外,要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研究问题。
6.2 完善互助教学流程
備课首先要做好备课准备,其次要做好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教学问题。做好课堂控制,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就要掌握好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生学习中一些令人困惑的教学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消除小学生的学习障碍,加强教学指导。教师要做好课后的课堂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理解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性。
6.3 积极做好互助小组分组工作
在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始终坚持组外同质原则,在组内分配学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好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6.4 采用多样化的互助形式
教师在运用互助教学时,不应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拓宽自己的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助教学。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使用小组学习法实施互助,还要通过QQ、微信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施互助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一个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7 结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中学教师需要时间做实际工作,各高职院校应认清自身的不足,改进互助教育,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它不仅要采用一种学习模式,还要探索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虽然互助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教师也应注重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所收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畅.“互助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32-133.
[2]王睿颖.互助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2015(6):378.
[3]梁建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模式运用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4-45.
[4]张明东,戴丹丹.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170-171.
[5]吴明慧.互助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129-130.
(编辑 王雪芬)
Application of mutual aid teaching mode in computer teaching
Zhao Tao
(Educ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of Ningxia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Yinchuan 7500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mand for computer talents in our country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ety’s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mputer technology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alent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mutual assis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alent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mutual aid teaching; applicat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