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

2021-02-07 04:31李朋飞许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1年6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瞿秋白

李朋飞 许晴

[摘 要]瞿秋白学识渊博、融通古今、学贯中西,是我们党早期领导人中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他一生痴迷学习,至死不渝,在学习中准确设定学习目标,着力拓宽学习内容,积极探索学习方法,始终端正学习态度,建构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习观。瞿秋白学习观是在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氛围、家庭环境和个人品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它是时代的产物,亦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瞿秋白;学习观;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6-0064-07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曾为我们党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对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独特贡献,源于渊博的知识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这又得益于其幼年时期便开始构建形成的学习观。独具特色的学习观促成了瞿秋白在政治理论、文学艺术、著作翻译、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丰硕著述,也因其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而让大批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受益。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系统总结瞿秋白学习观的丰富内涵,全面透析其生成逻辑,准确把握其价值意蕴,对于帮助当代青年通过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瞿秋白学习观的基本内涵

瞿秋白学习观是一种实践学习观,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任务的转变。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有关学习的基本问题,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一)救民兴国的学习目的。瞿秋白生长在仕宦家族,虽然难以决然摆脱“过去的留恋”,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远大的社会变革抱负,促使他勇于接受新思想,积极融入新型现代知识分子行列,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为创造新社会、实现新理想而斗争一生。青少年时期的瞿秋白就已意识到,读书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并逐渐形成了“文化救国”的理念。1918年,受十月革命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瞿秋白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学习观念发生变化,在静心研读《共产党宣言》《妇女与社会主义》等著作后,走上光明的新路。随后,他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不管学习内容如何转变,瞿秋白追求的都是变革社会、改造社会,“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探索的觅渡精神……他有一身的才华却宁愿牺牲这些,直至生命”,为的就是找到中国新生的道路。1920年秋,瞿秋白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迫切希望赴苏俄实地考察,毅然应聘《北京》晨报和上海《時事新报》驻俄记者,以获得第一手材料,研究社会主义革命,“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他认定“思想之无私有”,不惧“饿乡”的饥寒困苦,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奋勇向前,“假使他的生命融化在大众的里面”。经过学习和考察,瞿秋白在马列著作中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信仰,确立了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志向。1933年3月,他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无产阶级的理论,是唯一适合于各国国情的学理,中国革命也只有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够取得胜利。”尽管“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学问’有其不系统不完备处,但必须肯定其‘真实’性和于救国有重要意义的一面”,“由于‘改造世界观’的结果,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小我’的细腻感受之上”,为“辟一条光明的路”而努力学习。

(二)从博到专的学习内容。瞿秋白认为,“知识不妨广泛”,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小学期间,他对学校开设的国文、算术、博物、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都很感兴趣,学习成绩门门皆优。他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否则怎能算是一个中国人呢?”他不仅研读儒家经典,还认为“老庄是哲学,佛经里也有哲学,应该研究”,对当时宣传新知、开启民智而被视为“闲书”或被列为“禁书”的《饮冰室合集》《仁学》等,他也拿来阅读。瞿秋白对俄罗斯等欧美国家的文化艺术也怀有浓厚兴趣。1921年,抵达莫斯科的瞿秋白兴奋地写道:“进赤俄的东方稚儿预备着领受新旧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甘露了。理智的研究侧重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性灵的营养,敢说陶融于神秘的‘俄罗斯’。”在俄期间,他热衷于到各地考察学习,用心留意种种文化成果。工作之余常去艺术场馆、文化胜地观看演出,接触诗人和作家。这样的学习加深了他对俄国传统文化和当时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的认识,增加了对苏维埃政府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的理解。

作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十月革命后,瞿秋白便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视研究共产主义理论为己任。“他是继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之后,第一个把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了中国,并且他更倾向从理论思辨的角度论证必须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在更深程度上推动其传播的中国化。”党的四大以后,瞿秋白进入中央局,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坚持学习,一如既往地做基础理论工作,研究阐释马列主义理论。他“非常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瞿秋白撰写《一九二三年之“二七”与一九二五年之“二七”》,阐明工人运动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完成《列宁主义概说——改译施达林著之〈列宁与列宁主义〉里的一部》,弥补党内理论的薄弱环节;写作《列宁主义与杜洛茨基主义》,阐述中共中央的政治立场;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驳斥反共言论,力争革命领导权。1926年,他接连发表《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现代民族问题讲案》《国民会议运动与联合战线》《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等文章,初步阐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1927年,《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 第三国际还是第零国际?——中国革命中之孟雪维克主义》发表,有力批判了党内的右倾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瞿秋白成为党内数一数二的理论家,马林就曾称赞道,“瞿秋白同志曾在俄国学习过两年,他是这里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共“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唯一能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际情况的同志”。由此,他获得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武器和本领。1927年8月9日,瞿秋白在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成为“没有总书记名义的总书记”。李维汉对此回忆,为什么大家要推选瞿秋白同志负责?因为他理论水平比较高,无论是反对戴季陶主义,反对党内右倾错误,旗帜都比较鲜明。

(三)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瞿秋白在学习中坚持独立思考,对学到的新知识总要深入探析,悟出用于实践的道理,努力做到有目的、有思索、有作为。读小学时,他就用学到的生理解剖知识质疑古人对“心的位置”的判断,还曾对同学说:“老师教的,我们也要问个为什么。”在革命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瞿秋白从不盲从,“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去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考察革命后的俄罗斯。他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学习与信仰,与偶像崇拜和教条迷信不同。他总是周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他反对坐而论道,认为“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出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从事革命活动的早期,他自愿追随陈独秀,因为“只有陈独秀同志在革命的实践方面,密切的与群众的社会运动相联结……力求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所谓国情”。但他不依赖于理论权威,始终保持独立深究的态度,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就曾对布哈林关于“第三时期理论”的阐述提出不同意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可,并为布哈林在《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中所吸收。他是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中,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武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的一系列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制定、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学生如此,做老师更是如此。瞿秋白总是鼓励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和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帮助杨之华读书学习时,总是要她“先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帮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有时还会提供一些参考用书,并指导她“看书时,作些笔记,自己解答问题”。1923年7月,瞿秋白在上海大学建校和教学方案中主张,学习应有“每星期一次的自由讨论研究”,而“不是搬着死教科书背”。在社会学系任教期间,他动手编写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特色鲜明的讲义,课堂讲授中密切结合现实斗争,深受学生欢迎。著名作家施蛰存在《上海大学的精神》中写道:“上海大学中的社会教学教授……将自己编的讲义授给学生,这比较那些用外国人教英文本的社会学,毕竟谁切实些啊?”在瞿秋白“注重结合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上海大学成为国共合作创办的新型学校,培养出许多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学生。

(四)勤奋谦虚的学习态度。瞿秋白从小就养成了勤学苦读的好习惯。在俄文专修馆求学期间,他不仅认真完成规定的课业任务,还为自己设定了自修表,为了完成表上所列功课,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第一次旅俄期间,忘我的学习和工作使得瞿秋白肺病加重,不得不入院疗养。但他顾不上身体,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更加勤奋的读书工作,并表示“我一天不读,一天不‘想’,就心上不舒泰”。在持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他还“肯用脑子想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之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500多万字的著述和译作,不断为中国革命输送理论营养。1926年,瞿秋白因吐血而被迫住院治疗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趁此“安静的环境”编写俄国革命运动史。住院休养没几天,就开出书单让杨之华去买,第二天全部看完,再开出新的书单。后来,杨之华几乎隔天就得去买新书。住院治疗的第三周,病房的地上、桌上、床边到处是书,而他则完全沉浸在《俄国革命运动史》的编写当中。1930年,夫妻二人都被撤销了职务,身处人生低潮,但瞿秋白并没有消沉,“在艰险的漫长的岁月里,他总是那样专心致志地、安详地、乐观地工作着和学习着,他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从来没有烦躁、忧郁、无聊的表现”。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党在上海的活动变得异常艰难,瞿秋白也随之不断地转移,居无定所。即便如此,每次紧急搬家时,他总是不忘带上几本书,随时阅读和写作。这期间,他设法阅读和翻译了大量的马恩原著,并撰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部分观点填补了当时中国学界的研究空白。即便有如此成就,他也认为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智识。1927年初,在《瞿秋白论文集》序言中,他自称“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在《多余的话》中,他仍对自己“偷到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虚名”感到不安。

二、瞿秋白学习观的形成因素

学习观的生成和发展既有赖于个人的主观建构,也与学习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息息相关,科学分析其生成原因和构建逻辑,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瞿秋白学习观的实质内涵。

(一)社会主义者的家国情怀。瞿秋白的个人兴趣是研习文学艺术。他曾多次表达出这一想法,在最后的“谈话”中更是坦露心迹:“读读自己所爱读的书,文艺、小说、诗词、歌曲之类,这不是很逍遥的吗?”他原本的人生目标是考进北大,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甚至“愿意到随便一个小镇上去当一个教员”。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列强入侵、国破民困的残酷现实,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瞿秋白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参加五四运动前后,他便开始从由信奉老庄等中国传统哲学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他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对各种资产阶级思潮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他在争相激荡的各种思潮中选择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者。他不再将读书学习的目标设定为求取一人一家的兴荣喜乐,而是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说:“我们固然很愿意從事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巨著,但是在现时革命潮流汹涌的时机,既不应幻想明窗净几闭户著书的余暇”,鼓励学生和他一起“自动的以其现在所知科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摒弃“书房里的少爷生活”,“过社会里的公民生活”。纵览瞿秋白之所以呼吁在学习中要坚持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则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使然。

(二)经世致用的常州学风。常州,历史文化悠长而厚重,学风昌盛,陆游谓之“儒风蔚然,为东有冠”,及至明清则“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重文轻武”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家族普遍要求自己的子弟成为饱读诗书的‘儒生’……崇文尚学之风使瞿秋白所处身的官宦士大夫之家的书香世代相传,也将瞿秋白熏染成了‘爱文艺、爱书本子’的‘读书种子’。”乾嘉以降,庄存与、刘逢禄开创今文经学派即常州学派,呼吁士人批评时政、关注国计民生,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经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发扬光大后,成为揭露时弊、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实现民主政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瞿秋白在中学时代就特别爱看《饮冰室合集》,“今文经学‘因时制宜’的‘变’的哲学无疑催生了瞿秋白‘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适应自己心灵的要求,破弃一切去着手进行’的变革社会的政治思想”,这也间接促使他将学习内容转向马克思主义,将学习目标设定为经世济民。常州府中学堂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心时事,瞿秋白就曾在寒暑假由学校组织前往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赴上海参观江苏省预备出品展览会,学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继而形成了博采兼济、经世致用的学习理念。

(三)开明进步的新式教育。20世纪初,常州有识之士感于国事衰颓,而民智不开,致力于创办新式教育。瞿秋白就读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在创立之初,就曾派人赴日本考察借鉴先进经验,聘请留日师范生和“洋教习”,“学科既全,管理合法,为常郡各小学之冠”;而后就读的常州府中学堂设施齐全,学科完备,物理、化学和外国历史、地理等科目还使用英文教科书。学校课余文化活动丰富,有专业老师指导,瞿秋白曾在此先后系统学习过昆曲、纂刻。“从小学到中学,瞿秋白与同时代许多学子一样,所受的教育带有新旧两重色彩,既打下了比较深广的国学基础,也吸取了英文、数学、艺术等外来新知识和新观念”,促使他积极涉猎各种人类文明成果,形成海纳百川的学习观念。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冠英小学创始人庄苕甫在其所作《校歌》中号召“学生要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为振兴中国贡献力量”。常州府中学堂校长童斐也制定校歌,“勉兹学子,毋贻祖国羞”。学校负责人多为进步人士,首任校长屠宽经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讲述邹容、秋瑾等人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学生爱国忧民之情;而辛亥革命及此期间学校发生的事情,更是影响了瞿秋白对时局的看法和救国救民道路的思考。“常州中学许多科目和注重开拓智力的课外活动,以及参加辛亥革命的校长的反抗封建专制、鼓吹民主共和的思想意识,都对他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更加合理明确。

(四)崇文重教的家族传统。瞿秋白生长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官宦家庭,不仅代代研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而且家族中的许多人都深谙琴棋书画。瞿父自幼饱读诗书,研习经史子集之余,在绘画、剑术、医道方面也颇有造诣,对儿子的教育亦十分用心,瞿秋白入私塾时已经能够认得许多字。瞿母出身名门,被父亲视作掌上明珠,自幼延师教读,吟诗填词、写信作文,落笔成章,“平日里常教子女易诵易记的短诗、小令……瞿秋白幼时对文学的热爱,大半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为他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创造了条件,即便是后来家道中落,“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1920年,在为瞿秋白赴俄践行时,父亲虽有不舍,还是鼓励他说:“现在世界交通便利,几万里远路,也不算什么生离死别……只要你自己不要忘记自身的职务。”瞿秋白曾经寄居的亲戚家,如江阴贤庄金宅、无锡秦家、黄陂周家,都有丰富的藏书,他得以在那里静心学习;兄弟姐妹也多勤奋好学、通晓时事,对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益处;叔祖父瞿廷韶思想开明,曾辅佐张之洞推行新政、参与洋务,叔伯中还曾有人留学日本,这样的家学渊源对他开放进步的学习观念的形成大有裨益。

(五)痛苦愁惨的成长经历。瞿秋白生性儒雅,言语不多,很少与人争执,安静沉稳的性格适合读书。他自幼成绩优异,并因此获得诸多夸赞和激励,使得他对读书学习愈发感兴趣,学习也成了最大的喜好。1903年,叔祖父病逝后,家里失去经济支柱,瞿秋白的生活从此陷入“痛,苦,愁,惨”的旋涡之中,他更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以求改变现状,而多次辍学的经历使得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异常勤奋刻苦。家庭的变故和物质生活的困顿,使他“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老百姓的空气”,对底层生活感受很深,十分同情劳苦大众。辛亥革命后,虽然只能以早上剩下的白粥充当午饭,他还是为“乡下人还不知道多少人连粥都吃不上”而担忧,愤而为着“天地间没有这种强盗”而发奋读书,主动投身于革命道路的探寻和学习。相似的处境和相同的志向,使得瞿秋白与出身更为贫困的张太雷等成为好友,而更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张太雷对瞿秋白的思想变化影响很大。他们的同学李子宽回忆说:“秋白思想之转变得力于此一阶段,太雷之掖进应不在少。”走上革命道路后,瞿秋白也曾遭遇挫折和失败,每当这些“痛苦愁惨”猛烈袭来时,不论是分析革命形势的需要,还是排遣心中的苦闷,读书学习还是他最爱的选择,也就因此“多读了一些书”。

三、瞿秋白学习观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瞿秋白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那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并因此成长为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学习观无疑对今天广大青年“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树立担当大任的崇高追求。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艰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先知先行者。终其一生,他都在践行“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的铮铮誓言,并为此上下求索、发奋读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他学习的目的所在,他将此视作终生的职责和使命;勤勉刻苦,无怨无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他学习观的鲜明特征,也是留给青年学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立足于“两个大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命题,为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指明了方向。不远的将来,广大青年都要走上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岗位,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主动学习、努力学习,自觉将学习视为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同时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努力使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二)保持古今中外的广博视野。瞿秋白“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学修养,在政治理论、文学艺术、著作翻译、文字改革等领域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尽管生命极其短暂,但他在上述任何领域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这与其开放包容的学习品质密切相关。他在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外,还学习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所有先进成果,“中国的旧书,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笔记、丛书、诗词曲等……抓到就看,忽然想起来就看”。学不博则不能守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因此,我们的学习也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抓住重点,也要不断拓展领域。青年人的学习精力充裕,更应该注重丰富学习内容、完善知识结构,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把准方向;经济、管理、科技、心理等知识,要结合专业和工作去学习,坚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争做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新时代青年。

(三)增强创新实干的实践意识。毛泽东曾说过:“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瞿秋白很早就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坚持,起到了播火者和开拓者的作用。他不僅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还身体力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近代历史、社会和阶级状况, 观察时局变动, 提出关于中国革命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正确主张。瞿秋白十分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他反对本本主义,拒绝教条式的学习,注重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技能的学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和实践都在不断提出新问题,也在不断提供新理论,广大青年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既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向国外学习有益经验;避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运用真理,锤炼过硬本领。

(四)坚守矢志不渝的勤勉态度。瞿秋白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习,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活动。不论是担任党的核心领导,忙于繁重的领导工作,还是遭遇错误批判、处于人生的低谷,甚至于身陷囹圄、面临死亡威胁,他都没有放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他寄语广大青年,要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并多次倡导“终身学习”。对青年学生而言,终身学习就是要修炼扎实本领,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责任勇担在肩;就是要认清物质丰盈时代的个人追求,将能动的学习贯彻到青春成长各个环节;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每次挫折中克服困难险阻,完成每项任务。同时,还要牢记教诲,培养好学兴趣、树立苦学心态、秉承勤学精神,追求乐学境界,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第五研究部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瞿秋白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