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康复训练对产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1-02-06 01:59金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盆底尿道康复训练

金静

压力性尿失禁是患者由打喷嚏、大笑、举起重物等活动时由于腹部压力突然升高导致尿从尿道不自主流出的一种疾病。分娩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产后尿失禁是指产后引起的尿失禁,临床上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更为常见。患者一般无尿失禁,但患者腹压突然升高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尿道,逼尿肌处于非收缩状态并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1]。目前压力性尿失禁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物理行为疗法属于康复训练。轻度盆底放松可通过盆底康复增强盆底功能,增强阴道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近年生物反馈训练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国际尿失禁协会将尿失禁定义为,一种非自愿尿流出并构成健康的问题。压力性尿失禁是由孕期和分娩期的损伤引起的妇产科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并导致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行为康复训练通过提高肛提肌收缩能力来改善尿道闭合,增强盆腔脏器的支持来减少尿失禁。近年行为康复训练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该疗法能随着患者的活动,进一步刺激和促进阴道壁,以及提高患者尿道的收缩,增强患者控尿能力,其疗效已被临床所认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产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6.0±4.7)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11例;经产妇20例,初产妇20例。试验组患者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5.0±4.8)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15例;经产妇18例,初产妇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有明确的分娩史,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无阴道炎或盆腔炎;无精神系统疾病且沟通正常;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为阴道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符合2009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治疗指南;患者配合本研究,坚持盆底肌锻炼。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盆底肌及完全失神经尿失禁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给患者提供盆底肌训练手册按手册要求进行功能锻炼,然后收缩肛门和阴道让患者感觉盆底肌肉抬起的感觉。在按顺序进行收缩运动时通知患者放松大腿和腹部肌肉,放松一次性收缩的过程≥4 s,连续进行10~40 min,4次/d。进行常规的提肛肌收缩运动:全身放松平坐或端坐姿势,双脚微微弯曲并调整呼吸,缓慢吸气的同时收起肛门,如排便状态,屏气至极限时张口呼气,放松提上睑肌,一次呼吸一次收缩松弛,分别于睡前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运动4个月。在此基础上结合阴道哑铃训练:根据阴道口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哑铃重量,建议初始重量为32 g;将哑铃套上避孕套后放入阴道内距阴道口2 cm处,引导患者提起尿道和肛门,收紧哑铃,并在室内进行适当的活动,持续15~30 min,训练时间根据症状的改善而增加。出院后的患者应定期打电话回家练习,并记录10周。

1.3.2试验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行为康复训练。对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训练。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康复训练,向患者讲述产后尿失禁的一些医学知识和注意事项,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行为康复训练,和盆底肌肉训练的步骤和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要过于紧张,引导患者焦虑易怒并确保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卧位和坐位进行锻炼。运动时间为30 min/次,每次收缩≥5 s后放松,避免腿臀部肌肉的参与。患者每天来医院,接受一次盆底运动康复训练至完全掌握。同时每次排尿时,在失禁前作出弯曲、咳嗽等动作诱发盆底肌肉收缩,抑制膀胱不稳定收缩的同时培训模式坚持个性化原则。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评分,此量表共包括3个领域(限制性行为、影响社会心理、形成社会尴尬),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消失,不使用尿垫,几乎不存在遗尿现象;有效:患者遗尿减少,使用尿垫减少>50%;无效:患者尿失禁症状未明显缓解,每天尿垫的使用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限制性行为评分(77.71±3.47)分,影响社会心理评分(78.27±3.44)分以及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8.01±4.67) 分高于对照组的(67.56±3.73)、(64.19±3.39)、(69.97±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产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盆底韧带牵拉过度,或是孕妇分娩期神经血管受损,导致肛提肌松弛萎缩的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3]。随着妇产科的发展,产后尿失禁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为康复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的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今后应将行为康复训练干预措施系统化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情况的干预指南,如对干预方法的具体操作规范尿失禁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提高产后妇女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孕妇在孕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在胎儿生长发育,和内分泌激素影响下的泌尿生殖系统,和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大多在产后9~10周恢复到孕前状态[4]。产后不能及时修复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妊娠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制为女性盆底组织松弛,孕期松弛引起正常解剖位移,导致膀胱颈和尿道下移,孕期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第二产程延长导致盆底组织进一步松弛,以及部分破裂,阴道分娩时会阴神经损伤,采用了一些助产技术会损伤盆底组织。孕期和分娩期机械牵拉等因素可导致盆底肌肉间接损伤,导致盆底肌肉收缩功能变化,无法维持盆腔器官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行为康复训练是治疗产后失禁方法。通过增强肛提肌的收缩功能改善尿道括约肌的功能,促进尿道闭合,提高腹压增高患者的排尿控制能力。此外患者容易掌握肛提肌收缩运动,可在家中进行,应用范围广。而单纯的提肛肌收缩运动对部分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行为康复训练辅以盆底肌康复训练,能有效刺激患者阴道壁,有利于增强盆底肌收缩能力,从而能积极预防尿失禁。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规提肛收缩运动结合行为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基础上治疗,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收集初产时尿失禁的Ⅰ~Ⅱ级患者,采用产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观察反馈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的干预效果[5]。本研究采用行为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群及尿道括约肌的力量。定期的行为康复训练治疗,能使患者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形成条件反射,学会自主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

综上所述,对产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行为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学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盆底尿道康复训练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陌生的尿道肉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