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2021-02-06 01:59曲丽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肢体神经功能

曲丽娜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比较多发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以脑部供血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为主要发病原因。脑部供血中断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以及异物堵塞血管等[1]。由此造成的脑部血管狭窄,是脑组织供血不足后坏死的重要原因。且疾病发作时,患者脑部供氧障碍,虽经过积极的救治,但仍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是其中一项后遗症之一。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肢体不受大脑神经支配,对其正常生活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临床研究显示,发生肢体障碍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患者的肢体障碍情况将有明显的改善。康复护理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达到提升患者机体功能康复效果的目的[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以信封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比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6.88±8.63)岁。研究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7.02±8.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比组 予以基础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关注,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叮嘱患者用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2.2研究组 在对比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患者入院之初,即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采取由简至难的循序渐进康复干预[3]。①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并且贯穿于康复训练的始终。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长期身体不适,加上突然发病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使其产生悲观、失望等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恢复效果,还会影响其康复依从性。为此,针对其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措施,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提高康复训练的坚持效果。②康复训练护理:a.卧床期训练:定期为患者翻身、并对其肢体进行按摩。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同时刺激肌肉活动。指导患者摆放肢体功能位,并将软垫垫于关节处,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滑动。并利用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进行牵拉运动。并通过穿衣、刷牙、梳头等运动,提升上肢功能。b.站立及行走训练:首先训练患者坐位平衡,每天保持半卧位到坐位的训练。坐位平衡后,可指导患者进行扶床站立训练。观察患者可以下床后,可指导其通过床旁站立进行肢体锻炼。并通过训练患者站立平衡,使其逐渐脱离辅助,自行锻炼站立能力。之后在护理人员搀扶下,进行原地踏步或者迈步行走。逐渐利用辅助器等进行行走训练。c.手部功能训练:手是执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肢体障碍患者,可采用在病房内悬挂各种悬浮物的方式,引导患者抓握。并将核桃等带有按摩作用的物体,放在患者手心中,通过抓握来刺激手部功能恢复。也可利用专门训练手部捏、插、拔、拧等能力的工具进行训练。对于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可采用穿针、绣花等进行训练。不要盲目求结果,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锻炼30 min/d左右,分3~4次执行。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神经功能采用ESS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进行评估。分数与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3.2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 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评估的项目包括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分数与肢体功能情况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E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ESS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及下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均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比组护理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比组护理后比较,aP<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bP<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遗留各种神经功能障碍[4]。其中,肢体功能障碍可引发患者生理自理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是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内,采取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可极大的提升患者神经功能,缓解肢体功能障碍[5]。

基础护理,针对的是患者疾病及病情的监护,缺乏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对其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的改善没有明显的作用。康复护理则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恢复的一种干预措施。

本研究中,针对心理因素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的影响,对其实施了心理护理。针对其不同心理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疏导,提升了治疗依从性,保证患者长期坚持锻炼[6]。进行饮食指导,可提升身体机能,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有辅助作用。最主要的步骤,是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指导。对于卧床期患者,可采取定期翻身、按摩、以及指导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指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等训练方式,改善肌肉痉挛及关节功能受限情况。对患者进行坐位训练,逐渐使其保持坐位平衡,并过度到下床活动[7]。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可开始自行站立以及辅助器下行走等训练。循序渐进的保持站立平衡,并逐渐过渡到迈步行走。对于上肢功能障碍,可通过悬浮物以及锻炼手部捏、插、拔、拧等能力的工具进行手部功能训练。并利用穿针、绣花等训练,锻炼患者手部精细动作,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及针灸、热水泡脚护理,可刺激神经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辅助肢体功能的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ESS评分(85.63±12.75)分、BI指数评分(55.68±6.52)分均高于对比组的(75.77±11.02)、(40.01±6.25)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24.15±7.14)分及下肢功能评分(25.47±4.16)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均高于对比组的(15.68±6.48)、(16.66±3.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进而提升了其生活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肢体神经功能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