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均 李相银
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且病情危重,一旦病情发作,患者可出现呕吐、血压下降、头痛等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1]。近些年,由于我国生活水平开始发展,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且因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2]。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但由于该手术属于有创手术,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预后差,会严重降低手术治疗效果[3]。本研究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者,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心理障碍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6.87±11.09) 岁;出血量35~59 ml,平均出血量(42.08±6.18)ml;基底节15例,脑叶16例,幕下14例。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6.75±11.23)岁;出血量35~59 ml,平均出血量(43.08±6.10)ml;基底节16例,脑叶15例,幕下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如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支持及补充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颅清除术,实施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脑出血部位做一个马蹄形的切口,于相应的皮层非功能区行手术入路,予以开颅手术,开颅后于脑沟位置分开脑回直至出血部位,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研究组使用微创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根据CT显影以矢状方向穿刺至额部与枕部交界,避开主要血管,于额部定位点穿刺至硬膜下2 cm,血肿部位通过穿刺针进入,针芯拔出并将引流管连接固定,液态水肿用5 ml的注射器进行抽吸,若血肿量>1/3则每隔6 h将生理盐水与尿激酶注射于血肿腔内,而术后需引流5 d。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有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血清铁蛋白和血清P物质水平。对比两组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4,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和血清P物质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铁蛋白、血清P物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铁蛋白(310.35±25.33)ng/ml低于对照组的(387.23±28.37)ng/ml、血清P物质(28.45±4.78)pg/ml高于对照组的(20.46±3.8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10.68±1.84)分低于对照组的(13.32±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血清铁蛋白和血清P物质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血清铁蛋白和血清P物质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临床上脑出血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具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多发于老年人。该疾病多以血压下降、呕吐、头疼等为临床症状,且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病情较重等特点,病情一旦发作,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危害其生命安全[6,7]。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其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明显改变,同时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导致脑出血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8]。为探讨微创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血清P物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勤等[9]研究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00%显著优于对照组84.0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符。表明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清铁蛋白及血清P物质指标,有效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以往,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多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该术式可将颅内血肿彻底清除,改善患者症状,有着一定治疗效果。但由于该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差[10]。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脑出血治疗中[11]。本次研究中,临床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联合置管吸引手术,该术式是在CT定位下抽吸颅内血肿,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能明显减轻周围神经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另外,微创手术治疗以十字形的切口置入引流管,给予持续性引流,在保证减少手术创伤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引流颅内血肿,有利于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手术,能及时处理患者出血隐匿部位,如额叶或颞叶等,可减少手术所造成的损伤,减少刺激或干扰血肿的周围组织,从而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两组术后并发症有待临床研究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微创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清铁蛋白及血清P物质水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提升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