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探讨

2021-02-05 08:15范彬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耳部鼓室中耳炎

范彬彬

慢性中耳炎作为外科疾病的常见类型,因病菌的入侵,患者常会发生流脓、听力下降、耳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鼓室成形术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方式,常在显微镜下操作;同时,因鼓室成形术的疗效显著,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有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内镜下进行鼓室成形术较于传统显微镜而言病灶观察视野更为清晰,疾病治愈率更高[3]。为此,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2 月时间段内收治的56 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慢性中耳炎患者56 例为研究样本。其中,56 例患者中共有68 只患耳,男35 例(40 只患耳),女21 例(28 只患耳);患者年龄最大65 岁,最小15 岁,平均年龄(36.72±9.43)岁;病程最长15 年,最短2 个月,平均病程(9.21±2.41)年;患耳类型:26 只患耳为单纯化脓型中耳炎、36 只患耳为胆脂瘤型中耳炎、6 只患耳为骨疡型中耳炎。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符合慢性中耳炎诊断标准;本文研究在开展之前均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并在其自愿的情况下进行。

1.2.2排除标准 排除神经系统存在严重障碍、肾功能不全、肝脏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和感染等患者;排除基础资料有所缺失和治疗依从性较低的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在手术开展前,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耳部朝上。随后,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在显微镜的帮助下观察患者的病灶情况,采用WORF25°及70°2.7 mm 的硬质耳内镜对患者的病灶组织进行清除。接着,继续使用内镜观察患者的耳部情况,可逐渐延伸至乳突、鼓室侧、咽管鼓口、中鼓室和后鼓室、鼓窦入口等。在观察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室成形手术。对于单纯化脓型中耳炎患者而言,可对患者的鼓室进行详细检查,并在内镜的视野下,移植耳道皮瓣筋膜,随后进行鼓膜修补。针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在内镜下对患者进行耳道皮瓣移植,将滞留于患者耳部内的胆脂瘤实施清除,随后重建骨链。对骨疡型中耳炎患者须行切口,并在内镜下将患者耳部内的肉芽进行去除,接着重建听骨链[4]。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随访7 个月,观察68 只患耳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骨导听阈值。对患者进行听力测试,对500、1000、2000、4000 Hz 四个不同频率阶段进行听力测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 随访7 个月,68 只患耳中共有61 只为干耳,干耳率为89.71%;共有63 只患耳的症状完全消失,外耳道的形态恢复正常,且鼓膜修补状态恢复良好,疾病痊愈,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治愈率为92.65%;仅有1 只患耳发生疾病复发,复发率为1.47%。

2.2手术前后的骨导听阈值比较 术后,68 只患耳四个不同频率阶段的骨导听阈值均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8 只患耳手术前后的骨导听阈值比较(,dB)

表1 68 只患耳手术前后的骨导听阈值比较(,dB)

注:与术前比较,aP<0.05

3 讨论

中耳炎是一种鼓室黏膜炎症,因病菌的侵入鼓室会出现严重炎症,导致患者发生耳部疼痛、发热和听力衰退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7]。同时,中耳炎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在经历急性期后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而作为中耳腔的慢性炎症,慢性中耳炎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流脓和鼓膜穿孔等疾病临床表现。在我国的传统分型上,慢性中耳炎主要分为单纯型化脓、肉芽骨疡型和胆脂瘤型,而国外学者常将慢性中耳炎分为发作期、静止期和静止期伴有反复发作期。无论是何种分型,慢性中耳炎的根治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8-10]。

目前,治疗慢性中耳炎的常用方式为手术治疗,传统显微镜手术和最新的以耳内镜技术为代表的中耳炎微创手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手术方式[11]。就传统显微镜中耳炎手术而言,因其技术成熟,已在众多医院进行使用和开展,治疗成功率高达90%。但是,由于传统显微镜手术易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创口伤害,且在伤口护理和频繁换药过程中也容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耳内镜技术为代表的鼓室成形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12]。而且,有研究显示,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有效弥补了传统显微镜手术的缺陷。一方面,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操作简单便捷,以微创的方式对患者实施疾病治疗,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较于显微镜而言,内镜可有效显示患者的耳部情况,包括上鼓室、下鼓室、鼓窦等,清楚显示患者的病灶组织并将之切除,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3]。在本文研究结果中,随访7 个月,68 只患耳中,共有61 只为干耳,干耳率为89.71%;共有63 只患耳的症状完全消失,外耳道的形态恢复正常,且鼓膜修补状态恢复良好,疾病痊愈,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治愈率为92.65%;仅有1 只患耳发生疾病复发,复发率为1.47%。术后,68只患耳四个不同频率阶段的骨导听阈值均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对不同分型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推广的可行性较高。

猜你喜欢
耳部鼓室中耳炎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选择性上鼓室低通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儿童患感冒,小心中耳炎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一种阳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