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春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个字。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能结合注释和插图,说出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感受词人“身心分离”的痛苦,体会词人身处羁旅荒凉之地时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进入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背景资料) 音乐
一、以猜入课,重温词之特点
1.引入:同学们,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是一家”。看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这是李白想家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词——《长相思》,这是清代纳兰性德想家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词。
2.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诗画同源,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猜入课,一则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二则水到渠成引入思乡主题,三则是落实教参建议,顺势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词与诗的不同。
二、多重诵读,读出词之韵味
1.一读,读正字音
①请大家打开书本93页,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②汇报交流。
2.二读,读出停顿
①现在仔细听老师朗读,注意听我在词句内部哪儿停顿了,拿起铅笔用斜线标出。
②看看大屏幕跟老师标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地方改一下。
③按照这样的停顿,练读这首词。注意,朗读时上下阙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④指名读。一生读上片,一声读下片。
3.三读,读出韵味
①一般来说,一二声的字应拉长音,三四声的字则要读短促。师范读,生齐读。
②参照屏幕上的长短提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练一练,读一读。
③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处理好句中停顿,把握好读的节奏速度,这能为进一步理解词的内蕴打下基础。为此在读上分三步走,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直至读出韵味。具体说来,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第三层,依据平长仄短,读出味道。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词意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正是披文入情的契机。
三、理解词意,体悟词人之愁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
2.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交流。
3.汇报交流,引导预设:
①身在征途
②心系故园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词的大概意思,以默读学习为主,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检查对词大概意思的理解环节,“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问题提出,这是对词意理解的一种打探,这种打探是从整体入手,不字字句句落实,不把整首词打碎,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分有冗长的分析。
四、移情想象,走进词之意境
1.音乐《怆》中,来到塞外
师:同学们,读诗读词最美莫过于读出词中的画。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到清朝,加入这一支东巡的队伍,跟着纳兰的眼睛去看看这一路有着怎么样的画面。
师:好,请睁开眼睛,告诉我,在刚才的行走里,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小结:你们看到了一幅长长的关外画卷,这画卷里有高山,有峻岭,有大河有小川,有灿若繁星的千帐灯,你们看到了一幅从高空俯瞰大地的动态行军图。如此壮阔,如此清寒。
2、音乐《琵琶语》中,回到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在纳兰性德的心中故园没有风雪交加之声,那他的故园又是什么样的画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那可能是一个暖暖的午后,他的家人……那还可能是………你们看到了一幅美好祥和的京师画卷,如此温暖,如此安详。(PPT滚动故园画面)
3、对比诵读,读出意境
师: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梦镜却都破碎了。
在这里,没有春暖花开,杨柳依依,这里只有—— 你读上片
在这里,没有家人陪伴,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男生读下片
在这里,没有好友畅谈,吟诗作画,这里只有——全班读
设计意图:宋代著名文学家张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画统一,长相思就是兩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音乐中,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还原词中意境,带着画面多种形式诵读词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五、推荐阅读,拓宽词之时空
1、课下观看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
2、推荐阅读《纳兰词》。
设计意图:诗如其人,一首诗一阙词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情怀,读一首词,结识一个人,在将近40分钟的反复诵读中,想必学生已是深深陷入词中境,纳兰性德的名字也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了解他的欲望会被激发,推荐观看与阅读,则给学生一个方向与平台,学习的时空被打开,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