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研究

2021-02-04 07:36李飞燕盖东民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李飞燕 盖东民

[摘要]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应用型高校长远发展、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分析了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BIM+产教融合背景,提出了构建行业需求的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BIM课程教学资源、组建BIM“双师型”教师队伍、“课、证、赛”相融合和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等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专业新型技术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BIM;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飞燕(1981- ),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硕士;盖东民(1987- ),男,河北邯郸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硕士。(福建  漳州  363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平台支撑的高校BIM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BJG20180107,项目主持人:李飞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1-0107-05

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新型技术,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BIM技术的发展。住建部颁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勘察设计类企业、施工类企业要加快BIM、GIS、3S等技術在建筑业的普及应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顺应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明确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化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产教融合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高校产教融合度不够,导致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培养的学生“适岗能力”矛盾突出。因此,如何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让人才培养定位主动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相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

1.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朝着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的创新型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势在必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摆脱传统的技术应用与模拟,深入更高端的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探索实践,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形成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教育特色,积极培养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新专业、新技术人才,从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高校长远发展。应用型高校中大部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学校科研实力、办学经费以及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打造学校品牌就必须找准办学定位,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地方发展“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同时让企业从高校中获取人才红利,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3.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既看重综合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更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各项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双赢局面。

二、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和培养问题分析

1.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分析。我国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三类,即BIM标准人才、BIM工具人才和BIM应用人才,应用型高校BIM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BIM专业应用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工程能力和BIM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涵盖了原有工程能力的培养,如结构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因此高校BIM人才培养应重点放在BIM能力的培养,尤其是BIM软件操作能力、BIM建模能力、BIM模型综合应用能力等。

2.BIM时代土建人才培养问题。各地方高校BIM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土建类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培养形式单一。BIM时代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往往存在重传统、轻发展的问题,即一些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重视传统专业知识,忽略知识更新,尤其是行业新技术的引入,导致高校新技术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需求。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是开设1~2门BIM相关课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以BIM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培养形式单一,只有BIM的基础教学,缺乏跨专业跨阶段的BIM综合应用,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有效结合,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第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数量不足。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一大部分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较低,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尤其在行业新技术方面,很多教师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未曾学习过BIM相关课程。部分教师通过后期自学只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综合能力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此外,有些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但是这些企业技术人员一般缺乏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BIM时代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除了具备原有土建专业知识和BIM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受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教学,与BIM相关的实训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几乎没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连接,且实践学分和实践学时不足。另外,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如缺乏实践需要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也制约着BIM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四,缺乏和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以往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一般仅停留在与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就业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载体。面对BIM新技术的应用带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有些高校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封闭的校内教学体系的建设,忽视“走出去”与企业融合共建的作用,因此无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思路

1.产教融合模式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中介式”模式和英国的“薄三明治”模式等都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功模式。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产教融合的四种类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其中,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新技术研发,以提高双方创新能力为宗旨,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形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体合作平台,如实验室、研究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牵引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同申报和参与各级各类纵向、横向项目。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指高校和企业相互融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包括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人力资源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和各教学环节的深入融合等。这四个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之间并不孤立。

2.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思路。应用型高校应贯彻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尤其新技术发展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综合以上关于产教融合模式的分析以及整体人才培养规格提出BIM时代下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即人才培养目标应反映土建行业前沿发展趋势,跨院系、跨专业协同合作,积极寻求和业界优秀企业展开全面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有生命力的合作项目推进以BIM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土建人才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和建立“科研—教学—学科竞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

四、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举措

1.构建行业需求的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随着行业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扩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另一方面要突破原有课程的学科化和体系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需强化原有课程体系中工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增加BIM能力的培养。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由于BIM技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且具有多专业协同的特点,因此原有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土建专业知识的整合和扩展,同时增设BIM相关课程。在BIM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企业调研,明确BIM技术应用层次分为基本概念及软件操作、专业应用和综合应用。基本概念和软件操作、专业应用两大模块归属课内教学,课内教学部分一类是将BIM作为辅助性质的教学手段植入相关核心专业课程,如将BIM技术与“专业概论”“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等核心专业课程相融合;另一类是增设BIM相关软件课程。综合应用模块则借助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实现。

2.打造多元化的BIM课程教学资源,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营造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BIM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如文字、音像、网络多媒体、虚拟实训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体系,为课程提供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可以将某个完整的实际工程BIM案例拆分成各模块,然后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各课程之间良好的配合与衔接。对于增设的BIM相关软件课程,则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具体分工上,企业人员提供所需的案例资料,将前沿领域的新技术以及对就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带入。高校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如编写传统的纸质教材、设计各类课程学习包,将个别教学内容制作成手机课等。整个过程中,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应及时相互交流,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此外,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BIM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积极尝试微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组建BIM“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针对目前高校BIM师资人数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首先应扩展人才引进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掌握新型技术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往往较为缺乏,因此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对学历和职称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优先考虑有企业BIM工作经历的教师,保证新进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次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搭建教师培训基地。如BIM相关企业每年为专职教师提供一定的岗位,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或挂职,与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完成BIM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再次,大力引進行业企业的BIM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担任BIM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工作。最后,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由于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和科研方向,面对行业新技术需要较为漫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如通过工作量的部分减免或是将企业的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等。总之,应积极搭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平台,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较强的行业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课、证、赛”相融合,借助双创项目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对于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应加强“课、证、赛”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针对BIM技术在建筑全过程的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的赛事,如低年级可以参与BIIM基础建模比赛,高年级可以参与基于BIM的结构设计比赛、BIM应用技能大赛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项目化训练为途径,构建学科竞赛“四化”建设,即竞赛活动平台化、指导教师专业化、竞赛获奖学分化和竞赛管理体系化。其次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BIM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课程项目学习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进行结合,以证代考。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积极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如用企业冠名打造学科竞赛,扩大企业知名度;由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赛事指导教师团队;企业出资对优秀参赛学生进行赞助,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等。最后,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双创项目,以此学习BIM新理论和新技术,如可以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企业成熟的BIM项目、关键技术、先进模式等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学生双创项目等。也可以组建BIM工作室,即以育人为目标,以兴趣为基础,以项目为牵动,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5.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合力。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主动联合土建行业的优秀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当地政府、校友等各方的优势资源,立足市场,与BIM相关企业共同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可以和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BIM应用技能,让企业变成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加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准确判别连接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校内各教学环节。其次还可以融合学校多专业科研力量,建设产学研合一的项目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带动教学、科研和产业化,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开展需求为导向的BIM新技术应用研究、BIM技术咨询等。借助平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使平台成为人才孵化基地,集合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合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新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转折时期,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建筑等正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天地。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和挑战,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贯彻于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建筑业新常态,积极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转型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其次应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最后应积极搭建各级各类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扩展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该做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于其他行业、专业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52-54.

[2]冯建业,闫喜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5):47-49.

[3]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4]袁君煊.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7(5):15-17.

[5]郝丽.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4):108-111.

[6]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48-51.

[7]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8]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57-60.

[9]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110.

[10]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11]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