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丽 李晓红 邱爽
摘要:本文从绿色食品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出发,分析了绿色食品专业群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
关键词:绿色食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形成了一些常见的培养模式,如见习-实习式、产学合作式、合作教育式等,这对于我们的改革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绿色食品专业群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岗位需求,突出技能培养,以培养技能过硬、职业素质良好的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适当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国际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培养模式,美国的“学交替式”培養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加拿大的“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模式总结起来其共性是:学制比较灵活,学校与企业之间做到了零距离;企业主动参与性高,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通过研究,国内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订单培养、校企共训、校中厂、工学交替,选择哪种人才模式可以视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实践才能和业务素养的培养。
绿色食品专业群是由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两个专业组成,专业群中各专业实施的是“5+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只有最后一学期才能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工作项目,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及时胜任工作岗位。针对这一情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形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条主线”,校企深度融合构建适合绿色食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绿色食品专业群内的两个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依托专业群内各专业进行独立实施,并且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隔离,没有共同点,无法达到“双高”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和目的。因此,本文将围绕食品生产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综合考虑食品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国家检验标准等,结合米旗、红星等紧密合作企业的典型产品、关键技术和职业资格任职要求,突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3.1 构建专业群“411”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411”就是高职3年分为三个阶段,“4”即1-4学期是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模块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学习;“1”即第5学期在企业跟岗、轮岗实习,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并评定成绩;“1”即第6学期在第5学期的基础上完成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成绩评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 重构专业群“基础共享、核心分设、拓展互选”的课程体系
绿色食品专业群整体课程结构共设置三类课程:基础平台(包括核心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核心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平台(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共享;根据各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体现各专业的差别性,突出各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开设若干拓展平台课程,群内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办重点课题“创新高职绿色食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GZB1320245)。
作者简介:
陈秀丽(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及食品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