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的第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其中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下面笔者从读“孔隙”、品“孔隙”、仿“孔隙”三个方面,阐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一、读“孔隙”,交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文本语言,确定教学中须着力从“孔隙”一词入手。
【教学片段一】
师:“孔”是指什么?
生:很小的洞。
师:是的,小洞、窟窿,那“隙”呢?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師:很小很窄的什么?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裂缝。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把它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儿,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字词,“据词定义”,初步了解孔隙的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匙,为下文的语用教学做好铺垫。
二、品“孔隙”,突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文本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技巧来展开教学。可聚焦“孔隙”,层层深入。
【教学片段二简述】
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的。学生用心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学生反馈:稍微、一点儿、准会。教师课件出示句群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窄小。课件出示句群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窄小的特点。课件出示句群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紧接着渲染气氛,情境引读,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写法: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很小的小船和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教学中落实训练要求,深入“孔隙”,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时的感觉,来衬托孔隙的窄小,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并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置情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三、仿“孔隙”,夯实一处迁移的运用
在习得段落写法之后,教师课件出示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点,引导学生仿照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教学片段三】
师:看,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景点——一线天,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窄小。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的语句,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生: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生: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
师:他们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的积累,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点在“行”,综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从理解孔隙的意思到感受孔隙的特点,最后内化语言,迁移运用,仿写“一线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