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为了消除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尴尬,统编语文教材除了在常规单元中利用语文要素将单元的阅读与习作构成有机的整体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资源为习作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层面,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2.表达层面,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一脉相承,由读到写的实践转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单元一体化原则。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教学资源解构
(一)学情视角下的语文要素解读
六年级学生“围绕中心”这一能力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认知雏形:三年级上册的“紧扣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的“了解课文是怎样将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语文要素,已经让学生在语段理解、写作构思上进行了不同维度的训练,储备了相对丰富的原始经验。
联系六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基础学情,这个习作单元的编排有三个特点。首先,文本范围的扩大。从原本的语段到现在的篇章,契合了第三学段语文学习对“选材”“组材”的能力要求。其次,对表达细节的关注。之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中心选择材料,这个单元“怎样围绕中心来写”,不仅须要精心选择材料,还须要对材料“点”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以更直观、鲜明地印证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对暴露问题的关注。学生平时写作暴露出不会紧扣中心选材的问题,要么面对中心不会选择,觉得无内容可写;要么无视中心,内容臃肿而缺乏表达的张力。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可谓一场“及时雨”,针对学生习作的共性问题,极具针对性。
(二)语文要素下的单元内容分析
为了凸显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教材分别编选了两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和两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以及“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等常规栏目。
《夏天里的成长》围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展开翔实而富有层次的描写。作为习作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课文非常鲜明地印证了语文要素:作者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依照认知规律,作者率先描写了“生物”,整个第二自然段选物典型,语言生动,著墨最多;其次,由常规的植物转向生活中的“事物”,将意想不到的“铁轨”“柏油路”也纳入其中,契合表达中心中的“万物”,展现了作者选择范围之广;最后,创造性地写到“人物”,更集中展现了选择视角之“新”。
《盼》一文贴合学生成长的经历和体验,全文是以“心中盼着穿上新雨衣”为中心,通过盼下雨、盼买酱油、盼雨留到第二天再下,构建了一条以“盼”为主线的表达框架,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等细节的描写,对应语文要素中“怎样围绕中心来写”这一关键点。
两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则是精读课文的极好补充:《爸爸的计划》是借助详写一个事例和略写数个事例,凸显爸爸“凡事都爱规划”的特点,而《小站》是通过对小站布局、环境等有条理的描写,将其“小而有序、小而质朴、小而温馨”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二、基于编排用意的教学价值定位
(一)精读课文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围绕中心意思来表达”,并相机激活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对“围绕中心”这一维度的认知。从课后设置的两道习题来看:第一题,要求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洞察作者围绕中心选择素材的全面性和典型性;第二题要求学生提炼作者为了展现植物的生长分别写到了哪些事物,说说作者是怎样体现中心意思的,将学生的思维从第一题的整体性、轮廓性思维,逐步向文本表达的细节深入。这里可以与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借助已有经验,形成对比: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紧扣语段“关键句”,以选择罗列典型事物为主,而这个单元不仅罗列了事物,更有对这些事物的细致描写。
《盼》有着与《夏天里的成长》相同的构思,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相同的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一题巩固“围绕中心表达”的训练要素,与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形成教学合力,同时凸显这篇课文的自身价值;借助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事例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感受细化描写的表达效果。
(二)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自然不必多说,是进行实践创作最接地气、最贴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示范资源。但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将示范价值呈现出来,并真正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服务呢?教师要以单元整体性视角,解读这两篇习作的特点和范例价值。通过对比研读不难发现,《小站》指向对场景的分层分类描写,《爸爸的计划》运用几件典型的事例展现中心,这两篇习作例文分别与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形成对应、相承之势,是以学生的表达视角对语文要素进行的“童化运用”,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语文要素转化成为学生能够理解、易于掌握的鲜活范例。
(三)转化平台
习作单元的转化平台包括“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平台”分析两篇课文的方法,将理性解读和梳理范畴延展到两篇习作例文中,让语文要素之根在学生的意识中扎得更深。“初试身手”中的两个训练板块罗列了六个可供学生选择的表达主题,顺应了课文呈现出来的种类,比如“好斗的公鸡”“都是淘气惹的祸”“闲不住的奶奶”指向叙事类,而“忙碌的早晨”“欢声笑语满校园”“那些温暖的时光”都属于场景类,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文本、获得表达方法之后,进行创造性的尝试。
三、基于资源特质的教学内容重组
基于上述认知,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尝试对单元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
(一)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重组
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资源的同质性,教师可以尝试将属于同一类型的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与习作例文《小站》进行统整重组,将同属于叙事性文本的精读课文《盼》与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进行统整重组,借助这种统整重组下的内容结构,形成“一精带一例”的单元教学模式,将这一类型文本体现语文要素的方法深入学生的意识之中。
(二)阅读吸收和写作倾吐重组
传统教学理念中,常常是单元课文教完,再进行习作板块的教学。诚然,这种先读后写的推进模式并没有错,但纵观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一贯的整体编排,整个单元其实完全指向核心目标:写好一篇习作,就这个单元而言,就是写好一篇能够从几个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习作。这就要求习作单元的教学处处有写的影子,处处为最后的写服务。因此,我们就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教学中将习作教学置于单元教学最后的习惯,采用“逆向思维”展开习作单元的教学:先从写入手,让学生在构思、写作中知困;然后借助单元课文和例文,学习方法,习得能力;再在“初试身手”栏目中初步尝试,再次暴露问题后及时调整;最后做到了然于胸,完成习作。
这种读写重组,专项习作教学环节没有了,但习作教学处处都在,从而尊重了编者的编写意图,举整个单元教学之力扎扎实实推动学生写好一篇作文。
四、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板块划分
(一)核心目标和主线
目标是写好一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的习作;主线是习作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所须要经历的审题、知困、学文、习法、实践、纠偏、创作的过程。
(二)课时简述
单元板块一:逆向思维,习作先行(1课时)
1.链接原始学情,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
2.出示习作板块罗列的字: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让,引导组词扩散,丰富每个字可能出现的主题意蕴,为选择、确定主题奠基。
3.基于单元整体预习,组织学生回忆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提炼出一个字的主题:《夏天里的成长》——长,《盼》——盼,《爸爸的计划》——计,《小站》——小。
4.链接生活,确定描写的主题:说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生活中的哪些发现、哪些事情,让你最终选择了这个主题。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尝试将主题分成两类,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零基础”的状态下选择素材,“裸”列提纲。
预设可能存在的问题:(1)完全列不出提纲来——在后续整个单元中学习;(2)列出的提纲不能凸显主题——在单元学习中明确方法;(3)能列出提纲但不够典型——借助课文学习反思自己的素材,并利用整个单元学习相机修缮、调整。
单元板块二:分类而教,场景类范本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夏天里的成长》
内容一:理解大意,明确表达中心,感知文本结构,梳理三个方面与表达中心之间的联系,厘清生物、事物、人物递进的关系,展现出从常规到特殊的精妙构思。
内容二:細化语言,体悟作者细致描述的匠心。主要借助两个对比:1.将本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对比,感受作者在罗列“点”之后的细致、生动描写;2.用课文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四自然段对比(详略的变化、立意的提升),帮助学生构成有机整体。
内容三:提升立意,从物到人的质变。
第二课时:教学《小站》“交流平台”
内容一:自读《小站》,明确中心,快速绘制思维导图,明确结构和素材内容的联系。
内容二:利用学习《夏天里的成长》的方法,小组合作分析《小站》“围绕中心表达”的写作构思。
内容三:教学“交流平台”,对两篇文本进行共性分析,巩固、强化学生习得的方法。
内容四:习作动态管理,结合所学内容和收获反思,素材是否凸显中心,是否典型,是否有层级上的变化,是否有境界上的提升,尝试调整修改,形成“二次底稿”。
单元板块三:分类而教,叙事类范本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盼》
内容一:理解大意,明确表达中心,感知文本结构,梳理三个方面与表达中心之间的联系,感知三个事情自身的逻辑。
内容二:事件中如何展现“盼”,细化语言,从心理到语言,再到对话,感受作者围绕三个事件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爸爸的计划》“初试身手”
内容一:回顾课文,围绕要素,梳理总结方法。
内容二:利用学习《盼》的方法,小组合作分析,解构、分析例文《爸爸的计划》。
内容三:教学“交流平台”,形成两篇文本的共性分析。
内容四:习作动态管理,完成“初试身手”,并相机反思第一课时所列的提纲(你的素材是否一脉相承,是否有逻辑关联),辨析平行素材和连贯素材的优劣,自主调整修改。
单元板块四:从初试身手到完成习作(1课时)
内容一:分享提纲和素材构思,相机评价打星。
内容二:动态管理,明确内容,片段练笔,重点关注学生对素材与结构的设置,并着力写好一个片段。
内容三:交流评析,指出问题,完善修改。
内容四:动态管理,完成一篇习作。
单元板块五:习作讲评反馈(1课时)
紧扣语文要素落实这一评价维度,讲评习作,并利用周记进行二度创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