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足三里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氧自由基的影响△

2021-02-03 07:53陆化梅于国军郭永娟耿智隆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失血性电针休克

陆化梅 于国军 郭永娟 耿智隆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麻醉科 洛阳 471000;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麻醉科(原兰州军区总医院) 兰州 730000)

肝脏是人体的“生化工厂”,失血性休克及再灌注后肝脏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肝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SIRS、MODS的病理生理基础[1]。穴位电针对机体的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为切入点,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肝脏氧自由基变化,探讨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80g~320g,购于兰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前适应性饲养5d,环境温度控制在22℃~26℃,湿度控制在40%~70%,自由进食饮水,每12h昼夜交替一次。

1.2 实验方法

1.2.1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

实验前12h禁食,自由饮水,温度控制在22℃~26℃,腹腔给予3%戊巴比妥钠(50mg/kg)麻醉,右股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放血,右股静脉插管用于输液。采用改良wigger's法[2]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30min内使MAP降低至35mmHg,通过放血或自体血回输维持MAP(35±5)mmHg水平60min。实验全程动物保持自主呼吸,肛温控制在(37±0.5)℃。

1.2.2穴位电针处理

穴位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3],采用0.3mm×25mm针灸针,刺入双侧足三里穴,进针深度5mm,接电针仪,疏密波2/15Hz,强度0.1mA,30min。非穴位电针组以相同参数刺激双侧足三里穴旁开0.5cm非经非穴处。

1.2.3实验方案及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对照组动物只麻醉,不放血;休克组分为2个亚组:单纯休克组(S组)和休克复合穴位电针组(SEN组),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1h时间点处死大鼠;乳酸林格液复苏组分为3个亚组:乳酸林格液复苏组(LR组)、乳酸林格液复合穴位电针1组(LREN1组)和乳酸林格液复合穴位电针2组(LREN2组)。LREN1组,液体复苏同时电刺激30min;LREN2组,放血同时电针刺激30min;各复苏组,在休克1h后给予三倍失血量LR液复苏,30min内恒速输注,输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6ml/kg·h维持输注4h。

1.2.4指标检测

(1)动态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MAP变化、记录失血量。

(2)肝组织MDA、SOD、NF-κB、ET-1及iNOS测定:休克组在休克1h即刻,其余各组在复苏后4h时间点,采用穿刺心脏法处死大鼠,取部分肝组织测定ET-1、NF-κB、iNOS、SOD活性以及MDA蛋白含量。

1.2.5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取部分肝组织,经甲醛固定、脱水、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出血量、MAP基础值比较

与C组比较,各组休克1h时间点MAP降低,液体复苏0.5h时间点,各复苏组MAP上升,复苏后2h时间点 MAP降低,各复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肝组织中MDA、SOD、NF-κB、ET-1及iNOS的变化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MDA、NF-κB、ET-1及iNOS升高,SOD降低(P<0.05);与休克各组比较,各复苏组以上指标升高,SOD降低(P<0.05);与LR组比较,LREN1组及LREN2组以上指标降低,SOD升高(P<0.05),LREN2组降低更明显,SOD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肝组织SOD、MDA、NF-κB、ET-1及iNOS变化

2.3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光镜下观察(图1)可见:C组,窦内皮细胞正常;S组,汇管区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多;SEN组,肝细胞轻度肿胀,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LR组,肝组织结构紊乱,中央静脉和血窦淤血,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肝细胞可见大量空泡状变性及点状坏死;LREN1组,肝血窦淤血、肝细胞少量空泡变性及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LREN2组,肝细胞轻度肿胀,少量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

C组

2.4 各组大鼠电镜下肝组织变化

电镜下(图2)可见:C组,肝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线粒体及嵴完整,粗面内质网结构完整,排列整齐;S组,细胞膜和核膜变形,线粒体透亮化,嵴疏松,毛细胆管胆汁淤积;SEN组,肝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毛细胆管正常;LR组,局灶性肝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染色质边集,核膜溶解,嵴消失,大量空泡形成; LREN1组,细胞核轻度变异,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LRNEN2组,肝血窦腔轻度增大,枯否细胞线粒体损伤较轻。

C组

3 讨论

NO与ET-1在缺血再灌注中扮演双重角色[4]。而休克后NO的过量生成,主要由于iNOS的表达和活性增高导致。过量的NO与超氧阴离子(·O2-)生成过氧亚硝酸阴离子,进而生成过量氧自由基促进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血管低反应的发生,加重器官损伤。ET是调节血管基础紧张性的中心递质,以ET-1的作用最强[5]。在休克早期,组织缺血缺氧促进ET-1的合成和释放,ET-1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血管参与血压的维持,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而在再灌注期,ET-1的升高导致组织灌注不良以及促进大量的NO生成造成组织损伤。因此,ET-1与NO升高程度及失衡,是微循环灌注难以改善、器官进一步损伤进而促进休克向不可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后,肝脏中ET-1与iNOS均升高,休克期ET-1的升高显著(P<0.05),而液体再灌注后iNOS升高显著(P<0.05)。与LREN1组比较,LREN2组ET-1及iNOS均降低(P<0.05),肝功能及肝损伤减轻。

MDA是氧自由基代谢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产物,氧自由基产生的可能机制包括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补体活化、NF-κB激活及儿茶酚胺的自动氧化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及液体复苏后,NF-κB活化,ET-1及iNOS的生成增多,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肝功能及肝组织损伤明显,但休克期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能抑制液体复苏后ET-1及iNOS的合成,减少NF-κB活化及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肝脏再灌注损伤。

猜你喜欢
失血性电针休克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