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双减”政策落地,教育出版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须深入探索发展转型之路。课后服务既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社在课后服务中的发展机遇、研发课后服务课程面临的问题以及研发课后服务课程的举措与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教育出版社应服务于教育改革大局,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需求的研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丰富产品形态,致力成为塑造高品质内容和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助力和引领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课后服务课程;教育出版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222-0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育人活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1]。
一、教育出版社在课后服务中的发展机遇
课后服务最早是为解决“三点半”难题而提出的,“双减”之下的课后服务有了更为深层的使命,即不僅要解决家长接学生的难题,还要尽可能吸引学生参加;不仅要提供看管服务,还要开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助力校内减负,还要成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课后服务形势下,教育出版社应观势蓄力,积极寻找新赛道,探索和挖掘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教育出版社可基于校内课后服务领域做增量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五育”并举的演练场,是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舞台。教育出版社具备对教育的理解、研究、探索以及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服务的能力,若能联合教育部门或学校在优质资源的共享、培育、配置上有所作为,或将在未来迎来广大发展空间。一是教育出版社具备内容优势,在教材出版和课程研发方面有一定经验,可为校内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二是教育出版社大都具备教育培训资质,经营规范、服务质量有保障,可作为优质社会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
(二)推进自身从内容提供商向教育内容服务商的转变
对于开展课后服务,学校面临硬件设施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在线教学平台及内容急缺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挑战,教育出版社如何补位须深入思考。一是学校急需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学足学好,这使学校对优质课程的需求直线上升。并且,随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学校对素养导向的优质课程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二是课后服务的开展将带动一定的图书资源、材料设备、培训辅导等综合性服务需求增长,教育出版社可借机探索纸质图书与线上线下培训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产品,推进自身实现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到教育内容服务商的转变[2]。
(三)利用自身优势助力解决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校内课后服务普遍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形式大于内容,过程大于成效。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课程开发规划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顶层设计和精心规划,甚至有的课程与学生发展实际相脱离,不能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需求。二是学校引入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和理念多种多样,无法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三是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无疑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课后服务课程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教师作为施教主力,急需通过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并且教师们也极度渴望优质的课程资源。事实上,将课程资源及时推送给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市场。
基于上述分析,教育出版社作为课后服务的供给侧,有以下应对方式:一是以校园为基地,积极研发素质教育类课程,并与校本课程和校内社团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校内课后服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基于教育培训资质和优质多样的课程,承接区域或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或通过大力推动教师深入参与课程研发与培训,实现课后服务体系的健康良性发展。三是开发与拓展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线上资源,争取成为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采购项目。
二、研发课后服务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教育出版社更多关注的是教材教辅的出版,对课程开发和课程服务关注较少。未来的教育出版社不应仅仅是一家教育产品出版机构,而更应是一家具有课程研发实力和教研服务能力的综合性机构。不可否认,教育出版社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难题。
(一)由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精准对接需求难
教育出版社的主营业务是教材教辅及相关产品,教材教辅的编写与经营大多依托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属于政策导向产品。学生在校时间是一个常量,而其个性化需求则是一个变量,课后服务课程研发的困难之处且最关键之处是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状态和需求,它们形式上属于市场导向产品。因此,教育出版社在研发课后服务课程时,需要对一线课后服务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系统地调研和分析,形成“以需求为核心,以课程为供给”的设计模型,如此才能做好综合服务。同时,课后服务课程的市场导向性必定会迎来教培机构或同行的竞争,加强创新资源研发和供给是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资源的整合、延伸和转化,课程体系建设难
教育出版社的产品大多按学科分类,学科的资源建设与管理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而课后服务课程的研发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需要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和链接,最终才能形成具有顶层设计和规模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将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并用、拓展延伸、创新升级等是教育出版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课程质量无参照,评价体系建立难
课后服务是多方参与的教育过程,主体庞杂、内容多样,其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体制做保障。一是课后服务课程对于教育出版社而言,是创新拓展类业务,目前缺乏健全的体制对课程的设计和交付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在课后服务全面铺开的过程中,由于地区、学校发展情况不同,会涌现出课程无法一一适应的现象,需要结合课后服务实践,不断发现和研究问题,推动体制的健全。三是课后服务课程从项目设置、费用收取、课程开展到效果呈现等,都需要有专门的团队监督和反馈实施效果。因此,督导团队如何组织和培训,如何确保督导团队及时做出合理的测评,同样需要繁复的体制设计。
(四)编辑能力提升与转型,角色转变难
课后服务课程的研发需要编辑的深度参与。而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一般按照学科划分部门定岗,虽然会承担学科资源开发的工作,但主要以研发教材教辅配套资源为主,对课程资源开发涉及不多。而课程研发与学科资源建设截然不同,课后服务课程的分类较多,囊括的学科丰富,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与学科编辑所擅长领域匹配度不高的情况,编辑需要加强学习,做好从学科编辑向课程研发者的转型。教育出版社需要通过相关机制调动编辑积极性,帮助编辑走出舒适区以适应未来发展。
三、研发课后服务课程的举措与路径
“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出版社应大胆尝试,用优质教育资源占领学生的学习时空,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融合。同时,应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需求的研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丰富产品形态,致力成为塑造高品质课程和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努力为学校提供集课程开发、教研服务于一体的解决方案,助力和引领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
(一)顺应趋势回归本质,关注新需求、新业态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及产品的呈现如何变化,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优质内容上。因此,教育出版社进行课后服务课程的研发要始终坚守深耕内容的原则。一是课程要基于学生。从学生生活中提取内容,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活动,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课程。二是课程依靠学生。课程的实施不应是固定的学习结果、僵死的教学计划,不是单渠道、封闭的知识传递过程,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知。三是为了学生的终身成长。课程设计与实施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让学生爱上学习、回归本真,获得全面成长,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二)努力探索“四化”课程资源研发模型
课后服务课程研发需要顶层设计和精心规划,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整体要符合“四化”模型。一是主题课程化。注重在课程观的引领下将无序、零散的教育主题生成有序、系统的课程资源。二是课程活动化。结合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将静态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三是活动装备化。注重课程配套的学习材料包、教具、学具的研发,为学校提供课程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四是装备空间化。积极探索与构建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和教育空间,使课程能够发挥最大效能。
“四化”课程资源研发模型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空间中形成的教育主题可再次进入研发模型,使课程迭代升级,即在课程使用过程中,可持续关注学校反馈信息,注重课程评价,包括学生体验、学校反馈和家长评价等,迅速优化已有课程,保持课程迭代。
(三)将单向信息接收服务转变为双向信息交互服务
教育出版社应加强与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的联动、沟通与合作,打破信息不对称,致力形成“教育部门提需求,出版社研发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制订各地市个性化方案”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模式,以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真正打通教育市场。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允许一县一案、一校一策,根据教育服务的发展趋势,未来课后服务课程或将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才能通过政府购买或第三方监管的形式进入校园。教育出版社要深入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研发和推送至学校的路径,加强学校教育和出版之间的融合,共同助力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提升。
(四)建立课程内容评价机制,做好交付前的课程评价
教育出版社要形成完善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发管理和交付流程,设置可行的课程质量管理方案,以保证课程的高效研发与交付。课后服务课程整体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社内验收。社内成立课程审核小组,从内容质量、资源建设、配套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验收,课程需要通过审核才能进入下一验收环节。二是专家验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等对课程的适应性、师资培训方案、反馈机制等进行交付前的验收。审核通过的课程可最终推向学校,完成交付。
(五)课后服务课程研发实例
课程名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人工智能趣味项目制作
主要内容:以人工智能应用实践为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关键领域知识和学科特点,设置贴近学生的研究主题课程,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制作人工智能物品。
适用年段: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每个学段的课程按照普及类、专业类、竞技类、探究类四个层次进行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时安排:每学段按照一学期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学时设计。每学时45分钟,包括教师教学环节、学生自主思考或实践环节、答疑和互动环节。
课后服务课程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体系化。普及类课程适用于激发普通初学者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兴趣并掌握人工智能学习的基本知识;专业类课程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设计制作专业知识;竞技类课程适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适用于有兴趣参与人工智能类赛事的学生;探究类课程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发明探究。
第二,立体化。课程资源展示多样,为了降低教师教学门槛、减少教师备课时间、提升教师授课质量,课程包含人工智能云平台课件资源、纸质教材、组装说明书、案例视频等多维度资源。
第三,专业化。由国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领衔,课程资源研发团队能力强大,对“双减”政策、教育教学有深入的研究。
第四,平台化。课程资源的平台化是指引入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双师课堂的模式。通过平台化资源,可以实现教师的云备课、云教学、云管理等便利的教学工作。云平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评价。
配套服务:课前培训(线上或线下)、建群交流、专人跟进、提供课件及其他课程资源。注意跟进项目后续的落地支持、推广渠道及合作方式,持续关注教学效果、学习进程,注重教师培训、线上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灵活采用自有平台、第三方平台、地市教育主管单位推荐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
四、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课后服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将是“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焦点。课后服务为教育出版社进一步拓展业务、优化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育出版社应充分抓住时机,优化资源配置,牢固树立课程意识和发展意识,紧密结合课后服务与构建课程体系,有效整合聚焦课程改革与实施校本课程研发,统筹推进落实立德树人与实现家校共育,努力践行以开发兼具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优质课后服务课程,以多渠道、多形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开阔其知识视野、提高其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进而实现教育出版社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 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 html,2021-07-24.
[2] 宋吉述.“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发展思路[J].中国出版,2021(20):14-18.
作者简介 林雁,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