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胡艳芝 蔡冰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热词层见叠出,呈现繁荣和井喷之势。青年大学生作为网上冲浪最为活跃的群体,是网络热词的追捧者和传播者。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分析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和显著特征审视与思考以网络热词为着力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分类施教”,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热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22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州大学校级课题“运用网络热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SZXG202119
00后大学生出生于互联网兴起时代,也被称为“网生代”,是“数字原住民”,探索未知劲十足,接受新生事物快,自主参与意识强,是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无形之中被打下了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热词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因其易传播、易渗透、易更迭的特征,是大学生群体思想状态、情绪释放的集中体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进入影视作品、官方榜单、新闻宣传、日常话语,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追捧。网络热词所表达的特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育人载体和表现形式[1]。网络热词往往语句精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能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导大学价值取向,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基于以上考量,作为思政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树立网络思维、了解网络心态、学习网络语言,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应有之义。研究如何让网络热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
网络热词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或短句,是社会舆论的传播载体和聚焦反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大众提供了开放且自由的话语空间,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更是赋予了网民自由表达和创作的权利。近几年网络热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时常被提及,社会认可度也颇高,甚至在权威官方媒体上也不乏看到其身影,“网言网语”逐步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越来越多的学者自发参与到网络热词的探究中。笔者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多渠道广泛收集与整理资料,发现国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相对较早。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其著作《语言与因特网》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一种媒介,广泛出现在网络环境中,能影响网民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并能体现出网络的独特面貌。此后各国分别从不同学科开展了对网络语言的探讨。
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研究网络热词,针对某个网络热词或词组,分析其内涵和发展特点,且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如“打工人”“硬核”“内卷”“燃”“佛性”“盘他”等,而对实际应用过程的探究较少。已有学者从思政学科的视野挖掘网络热词的运用价值,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王颖、雷鸣(2014)提出了让网络热词“给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王云艳(2020)主张将网络热词引入思政教育领域,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热词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网络热词在应用研究上比较匮乏,仍需进一步探索网络热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应用。
二、网络热词的特征
(一)易传播,运用范围广
网络热词往往语句简短精辟,辅以含蓄幽默的表达风格,容易被接受、记忆和传播,作为新兴载体依托网络社交平台迅速转发,得到裂变式传播,渗透至人们日常交往中,通过网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溢出效应”,实现语境上的延伸与拓展,形成大规模的网络流行现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接收“低成本”和表达“无门槛”为其提供了更多传播和发展的空间。例如,“盘他”原为专用词,意为反复摩擦使表面更加光滑有质感,经过网民广泛传播,语义表达范围扩大,形成“万物皆可盘”的氛围。大学生对网络具有很强的黏性,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其能敏感捕捉到网络热词的动态,并自发成为传播主体。
(二)易共情,受众群体多
网络热词通常围绕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公众的关注点,甚至直击社会的痛点、难点,引起持续关注与讨论。盘点近年来官方公布的“十大网络用语”,大多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现实和生活变迁,集中体现了公众的心理和观念上的转化,表达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网络热词直观地反映某一社会现象或为某个群体角色等,高社会性和强代入感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和情感共鸣,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网络热词也极大地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渗透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三)易更迭,变化速度快
网络热词主要是指某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和重大新闻或者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从网络热词的本质来看,由某一个特定事件话题衍生出来的,也会随事件的发展被淡忘。网络热词生存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网络熱词伴随热点事件发酵程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传播途径迅速扩散,引爆舆情。网民出于盲从或求异心理,在发表观点、点赞评论时不断模仿、再创造新的语境或追逐新的网络热词。另一方面,成熟的网络热词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在扩展、融合与转变中,不仅能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表达,还能被主流话语接受,甚至能引导舆论。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自媒体的发展提升了网络热词更迭的频率与速度。
三、网络热词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网络热词是大学生的情感显示器、心理动态的晴雨表以及思想动态的风向标[3]。当代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探索心强、极其渴望获得社会认同,需要借助网络热词释放情绪、缓解焦虑、表达诉求,加深对特定事物的理解,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网络热词备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在人际交往和日常沟通中时常被提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往互动内容。重复使用某类网络语言,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情感色彩和价值取向。为此,通过观察使用网络热词的频率和种类,可以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
(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亚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冲击其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热词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热词的渗透与影响。网络热词能表达网民情绪、释放社会舆情,折射出网民对社会现状的诉求。将网络热词有效地运用于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及时捕捉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化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疏导和有效引领,协助大学生了解和分析当下社情、时政热点等,引导其思想、行为的发展以及信念、习惯的确立和养成。
(三)拓宽思政育人的思路
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这个十分活跃的群体的重要“栖居地”,也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谁占据了互联网,谁就能赢得青年群体。要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育人载体和路径,凝聚意识,引领青年。思政教育要以鲜活的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吸引青年,形成注意力叠加。而网络热词为创新思政育人思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思政育人途径、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四、网络热词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导,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网络环境是网络热词滋生的土壤,其凭借热度兴盛于网络环境。在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感知尤为敏感的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贴近倾听和主动引领的关系,为开展思政教育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网络意识。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对网络热词的依赖程度较高。为此,施教者要化被动为主动,贴近倾听大学生偏好的网络热词,主动关注其动态变化,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关注的热点,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第二,强化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成立大学生网络文明自律组织,培养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热词辨别力,让他们在多种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信息鉴别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话语观念,提升网络运用能力,争做校园好网民。
第三,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规范管理。为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应从源头抓起,维护网络安全。高校应依托官方网络平台,运用技术手段,制定相关制度,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动权,加强网上舆论的检测与引导,规范网络用语和网络行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树立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二)把握运用时机,夯实思政育人实效
以互联网为媒介,施教者要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把握教育契机,找准切入点,推进网络热词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融合,通过融合互补,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
在课程育人方面,网络热词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使网络思政话语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结合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偏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好理解、易接受。二是提供思政教育素材,采用网络热词的价值蕴涵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创新思政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借助正面网络热词分析社会事件、讲好热点故事,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加强与青年的情感联结,引起思想共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网络育人方面,网络热词兴起于网络,其丰富的内涵和诙谐的表现形式,在与网络思政的融合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为网络思政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依托现有高校宣传平台和宣传团队,充分发挥官方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网络热词实现教育载体的有效延伸,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宣传的阅读量和点击量,提升官方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牢牢把握网络话语主导权,做大做强网络舆论主阵地。
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方面,如社会实践、谈心谈话和日常交流等,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主流价值观引导。如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运用网言网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三)注重团队建设,提升教育者的育人能力
互联网作为当代青年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场所,渗透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网络热词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将其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要处理好坚守传统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第一,提升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对网络热词的认知不应局限于看热闹,而应把握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为此,教育者须始终保持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从思想上意识到其重要性,持理性态度看待网络热词,并学会客观分析辨别,思索运用正面网络热词拓宽学生视野、传播正能量、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避免消极负面的网络热词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提升教育者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开设网络思政专题讲座或优秀案例分析等内容,提升对网络热词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時,处理和使用时须尤为谨慎。施教者要提升运用能力,将“网言网语”科学准确地运用于课程、宣传、社会实践、日常交往等方面,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提升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泛娱乐化”思想下,施教者要结合信息碎片化时代青年学生的语言表达偏好,兼顾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探索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更浅层化、碎片化的方式传递资讯,通过微视频、漫画、图文等形式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作品。
五、结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将网络热词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的着力点,要处理好贴近倾听和主动引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坚守传统和创新思维的关系,挖掘网络思政教育新素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佳,丛佳红.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5):141-145.
[2] 胡青青.国内近十年网络热词研究述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2):97-102.
[3] 胡灿.网络热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4] 王敏.凝聚青年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EB/OL].人民网,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1/c40531-31817619.html,2020-08-11.
作者简介 李倩,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艳芝,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蔡冰,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