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园 张雅明
摘要:作为一种流行的话语体系,微信表情包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进行压力释放、身份认同和风格构建的重要载体,但其在为大学生群体赋权的同时,也带来了交流主体和交流方式等层面的问题,需要多方重视和应对。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结合微信表情包的现代特征和实际使用,对微信表情包的使用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表情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4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大学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0XW012
表情包是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1]2011年,微信3.5版本首次推出以卡通形象为主的微信表情包,用户主要用于单纯的情感输出,后来伴随着表情包构成元素的多样化及受众UGC(用户生产内容)行为的出现,表情包的意义与功能变得更加多元,表情包也成了一种重要的流行话语体系。
作为视觉冲击力强、表达信息直观迅速的传递载体,微信表情包颇受欢迎,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一項覆盖北京、天津、福建等省市的高校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愿意使用微信表情的大学生用户占比83.44%,且在实际的表情发送中,样本群体均会使用微信表情,经常或总是发送微信表情的用户更是达到75.17%[2]。在互联网的日常交流中,微信表情包不仅仅是大学生聊天的常用工具,其在压力释放、认同构建、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心理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应对。
一、微信表情包的心理意义
(一)促进压力释放的平台
当面对诸多生活和学习压力时,大学生常常会借助微信表情包的使用,释放这些压力。
在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变迁剧烈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往往承担着学习、交友和实习等方面的压力,而这时,匿名化的网络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发泄窗口。其中,大学生在网络表情包的UGC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其更加轻松自如地参与自我的“书写空间”,最终以一种贴切的娱乐化模仿方式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例如,演员吴京在电影《老师好》中穿的胸前写着“中国”二字的深绿运动外套,被大学生网友进行了多种UGC创作,最终形成了“中国系列”微信表情包,其中包括“减肥失败,怪就怪中国菜太好吃”“我不过六级,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些都体现了减肥、英语考试等与大学生相关的压力话题,大学生通过一种戏谑的表达方式吐槽这些压力,达成释放压力的目的。
(二)建构群体认同的载体
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表情包的过程中能够增强群体亲切感,减轻身份上的认同压力。
在网络搭建的虚拟交流环境中,借助匿名性带来的“面具”,大学生展现出的常常是异于现实世界的自我的一面,相对远离熟悉环境的自我,迫切需要拥有统一价值观念的同类伙伴,此时表意能力强的微信表情包便被赋予了人际交流、建构群体认同的功能,尤其是微信表情包使用时的“斗图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消解陌生气氛,还能够通过分享共同情绪和体验,形成一种互动仪式链,构建群体身份认同。例如,《都挺好》中的角色苏大强,网友以其“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钱”为素材制作微信表情包,大学生通过使用该表情包,将隐藏在内心、平时难以公开表达的人性特征,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呈现于他人,表示自己在承受金钱压力,不过是个“爱钱的俗人”。这类表情包既促进了使用者自我整合,也拉近了人际交流的心理距离,使得使用者与对方紧密联结,从而形成群体认同。
(三)形成自我风格的工具
微信表情包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表达和精神彰显的窗口,能满足大学生构建自我风格的心理诉求。
风格是特定符号传达的文化标签,是区隔“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同的特定符号,同样也是维系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强化和扩充,表情包也从最初的简单截取图像发展到如今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多元符号。对于微信表情包,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情感需求进行筛选、使用、二次制作和发布,这不仅展现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更体现了其对于自我特定个性风格形成的诉求。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曹磊饰)拿着毛笔写下《狂人日记》,痴醉在艺术创作中,有心的大学生网友将这一影视片段中一张俯身写作的动作截图,并附上“我爱学习”的字样。这些表情包通过特定文字和图片的二次组合,以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进行了自我话语体系的重构,凸显出个体独特化的风格。
二、微信表情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针对交流主体
1.弱化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微信表情包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简单化、娱乐化的图像成为大学生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动的常用载体。大学生利用微信表情包就可以一步到位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泛滥的表情包也在不断消解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其想要与其他人进行网络沟通时,图片化的表情符号会压制语言文字的表述,信息仅仅通过直观的图像被视觉感官接收,语言表达则被忽略。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4]。微信表情包原本是文字表达的辅助性工具,能够提升表达效率,但随着大学生对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表情包的图像化形式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沉迷在图像传播的视觉生态里,挤占语言的想象空间,从而忽略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关联性,最终使得传统语言的表达逻辑、方式和技巧消失,并出现“提笔忘字”“错字频出”“表达出错”等现象,这也正是语言表达能力衰退的表现。
2.沉迷肤浅娱乐方式
由于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大学生相对忽略了物品的使用价值,对符号价值关注度较高,而表情包符号就深度迎合了大学生对于个性宣扬和颠覆传统的精神诉求。施拉姆曾就传播媒介的选择提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的公式。微信表情包作为一种碎片化表达的工具,既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报偿,费力的程度又很低,因此能够迅速被大学生解码并进行二次创作,成为一种流行倾向。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
然而,正如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媒介思想的批判所言,“在技术和符号的双重控制和操作下,客体大量地繁衍增长,客体对于主体的不断增长体现了无比的技术优势,并使得客体最终取得了胜利,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由此带来传播或者可以被称为交往的迷狂”[5]。微信表情包自身的亚文化属性,加之在高选择或然率下,大学生在追捧行为中表现出的“客体的异化”,会促使大学生做出只追求刺激性和表面化的狂歡式行为,并形成麻醉效应,原本的统一价值体系被迫下行,取而代之的则是肤浅化的图像符号充斥网络空间,最终有效信息的传播变得稀缺,大多数信息的流通陷入流于表面的陷阱。这会在无形中导致大学生丧失主体思考、主体意识和批判能力,并沉浸在情绪的肤浅化娱乐之中。
3.出现群体极化情绪
大学生敢于表达意见和表露情感,表意效果丰富和视觉冲击力强的微信表情包便能够成为一大表达口,而互联网虚拟社交又为其提供了“狂欢场域”。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往往会更专注微信表情包图像形式上的多样,软化其背后的实在意义,以致很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事物被戏谑化并且更易被传达,最终在不断叠加的过程中形成群体极化情绪。
群体极化是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搭建的拟态环境中,大学生在匿名化的前提下规避了现实世界可能存在的惩罚,更易展现本能情绪而非理性情感,而表情包的图像属性能够让负面事物更易表达,因此最后在本能情绪的催化下,这种非理性的负面情绪会持续扩散,而借此获得身份认同的大学生也会获得群体归属感,形成一种强烈的“抱团”意识,最终结果便是群体极化的形成,并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
(二)针对交流方式
1.构筑年龄壁垒,形成代际区隔
符号化的信息若想在传播中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就是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两者在沟通方面就会存在诸多障碍和区隔,从而难以理解对方的意思,并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当前,中老年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也在积极使用微信表情包,但与青年的心理特点不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配字大、动态效果强和背景多为风景的表情包,且文字多以“你好”“谢谢”等问候为主,这与大学生戏谑、恶搞、诙谐的表情包风格大相径庭。在由此构建的年龄壁垒下,双方几乎无法理解彼此使用的微信表情包,甚至一方会把另一方当作调侃对象,借助新媒体社交的传播,这两类群体会变得更加难以沟通,甚至会形成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的代际区隔,导致二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2.违背道德规范,造成社交失范
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微信表情包,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常常持有戏谑的语境,将叙事游戏化,而作为客体的某些微信表情包还会以情色、暴力等图像博取眼球,吸引受众下载。基于主体和客体的这些特征,加之微信表情包在制作和传播时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监管,很大一批微信表情包都可能出现黄色、低俗等违背社会道德秩序的字符和图像,挑战社会伦理,最终造成社交失范。
如2021年1月引发热议的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图片中,三四岁的女孩被冠以“可爱”“套路”,却配上了充满性暗示的文字。这些微信表情包不仅对图片中的儿童造成了一种身份伤害,而且当它们在网络互动使用时,不健康、非正式的恶俗趣味便会肆意传播,从而对传受双方的思想道德造成负面影响,并导致性骚扰、侮辱等社交失范问题出现。
三、微信表情包使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生产方:加强制作规范,加强市场监管
当前,微信表情包的生产方分为PGC主体和UGC主体,生产模式为多产多发的分散市场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制作门槛,使得微信表情包市场泥沙俱下。因此,针对微信PGC主体,可以将微信表情包进行生产流程的规范化、排版编排的大众化和宣传价值的正向化,以增强官方对微信表情包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消除代际壁垒,提升表情包的质量。同时,加强对表情包的监管,尤其是违反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微信表情包,官方平台可以“完善进入许可制度和追踪个体主体行为责任制度,对不良信息进行一定的拦截,建立网络表情伦理规范评价体系”[7],进而引导微信表情包生产链走上正确、健康的道路。值得补充的是,对于UGC生产者,除了外界要加强规范和配合监管之外,生产者自身也应当培养主体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并以此为标准,对微信表情包的优劣进行评估,杜绝使用不当表情包,选择正当的表情包进行制作和生产。
(二)媒介方:批判不当使用,加强正向引导
微信表情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群体区隔、抗争主流、抵抗主导等功能,媒体需要格外谨慎对待,以防其演化为大学生虚无价值观的助推剂,从而使大学生沉迷于肤浅娱乐而缺乏批判意识,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作为信息传播的沟通渠道,媒体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尤其是主流媒体,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低俗口味而刻意推广相关表情包,应及时对单纯寻求刺激、进行恶搞的表情包制作行为加以谴责,对一味追求娱乐、寻找欢愉的表情包使用行为加以批判。同时,媒体还应对弘扬正能量的微信表情包加以宣扬,担负起媒介的教育功能,以一种理性和审慎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最终实现既保留微信表情包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又达成微信表情包使用时的正向化和主流化的效果。
(三)使用方:树立正确认知,增强责任意识
对于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大学生要树立正确认知并持理性态度,看清不当网络表情包所带来的弊端,以认真和谨慎的态度把握表情包的正确使用规则,最终扩大微信表情包的正面价值,削弱其负面价值。同时,大学生还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构建。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等网络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和参与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对于话语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微信表情包成了新型话语形态便是其争取话语权的体现。但大学生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维护网络空间健康、遵守网络传播规范、使用文明信息等责任,在合理宣泄自身情绪的界限内,进行安全和恰当的微信表情包交流。
四、结语
在“万物皆媒介”的当下,微信表情包以其独特的图像化形式以及亚文化场域吸引着大学生使用,但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其带来的问题,从生产、传播和使用三个层面进行应对,以达到健康、正向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104-110,153.
[2] 匡文波,邱梅.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39(12):123-137.
[3] 裴珺.后真相时代网络表情包的文化表征及反思[J].青年记者,2019(30):37-38.
[4]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5]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2.
[6] [美]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1.
[7] 龚锦涛.微信朋友圈表情包泛滥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1(4):36-41.
作者简介 王梦园,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张雅明,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