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凤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较多的严重疾病,随病情发展可快速进展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数患者伴多器官功能衰竭[1]。临床对SAP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液体复苏、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为治疗SAP的主要手段,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积极预防感染[2]。虽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缓解病情,但单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故临床需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有研究表示,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导致毒素、细菌移位为导致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调节肠内菌群生态平衡,促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恢复[4]。本研究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用于SAP的治疗,旨在观察其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细菌移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1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84例,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2~67(47.9±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3(6.6±1.0)h。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1~65(47.8±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2(6.5±1.0)h。2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SAP的诊断标准;Ranson评分>3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8分。排除标准:复发性SAP者;有外科手术指征需行急诊手术者;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早期肠内营养,入院2~3 d后于胃镜引导下置入鼻空肠管,置管后8 h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D,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H(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国药准字J20090099,规格:500 ml×15 D]500 ml,初始速率为25 ml/h,12~24 h后逐渐增加剂量,2~3 d内增加至80 ml/h,营养液总量控制在2 000 ml/d。每输注4 h暂停2 h,每次输注完需应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管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24 s)每次1.5 g,水化后加入肠内营养液内应用,每天3次。2组均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肠道菌群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以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收集2组患者新鲜大便,稀释后接种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培养基上,37 ℃培育24 h后记录肠道菌群比例。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血清淀粉酶(AMS)水平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AMS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1.0%(χ2=4.087,P=0.043)。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TNF-α、IL-6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及CRP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例比较 治疗前,2组各肠道菌群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比例均高于治疗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比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例比较
SAP在临床较常见,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及并发症较多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也相应增长,逐渐受到临床关注。SAP患者需接受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常规治疗需长时间禁食,加上肠外营养支持可导致肠道失去食物刺激,使肠道黏膜发生萎缩,加速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减弱肠道屏障功能,引发肠道菌群移位[7-8]。有研究表示,SAP死亡原因中超过80%为胰腺及周边组织继发感染所致,而采取合理措施防治肠道黏膜损伤、保护黏膜屏障功能,可有效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积极预防肠源性继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9]。
俞灿等[10]研究表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肠黏膜细胞正常生长,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确保肠黏膜结构完整,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固有菌群。早期肠内营养使机体代谢更符合生理需求,且不会增加胰腺分泌,可有效维持肠道生物、免疫、机械屏障功能。本研究通过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避免胃食管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通过肠内营养可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肠黏膜营养物质供应,利于促进肠道功能尽快恢复,保持胰腺相对静止[11]。虽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但单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需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一种微生态制剂,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作用,可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菌膜,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阻止致病菌繁殖、入侵,有效增强肠道屏障功能[12]。SAP患者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黏膜通透性增加,可导致细菌及肉毒素移位,TNF-α、IL-6、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大幅提升。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机体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对受损肠黏膜发挥保护作用,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两者结合应用利于纠正机体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致病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肠黏膜防御功能,进而减少因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机体炎性反应[13]。严海林[14]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较对照组80.00%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较对照组81.0%高,与严海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SAP中应用价值较高,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利于增强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TNF-α、IL-6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上述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炎性反应。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比例均高于治疗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比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上述方法可有效增加肠道有益菌含量,抑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繁殖,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或预防菌群移位。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结合早期肠内营养用于SAP的效果显著,可控制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调节菌群平衡,防止菌群移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