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梅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疾病以脑组织缺血缺氧为主要病理表现,其发病与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相关,可引起脑部循环障碍,疾病起病较急,可引发脑疝和昏迷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高、致残率高[1]。脑梗死后,脑组织不同程度缺血缺氧,将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组织大范围出现可逆性或不可逆性坏死[2]。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改善脑部循环和血流灌注,可通过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溶栓治疗等多种手段实现。丁苯酞和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研究显示二者联合用药效果较好[3]。本研究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5月蔚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2~76(69.20±1.71)岁;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冠心病11例;病程5~32(18.43±1.22)h。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60~78(69.13±1.45)岁;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冠心病13例;病程4~33(18.50±1.15)h。2组患者一般资料完整,资料中各项数据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组可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研究;患者家属对相关内容完全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4]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不≤48 h,且为首次发病,格拉斯哥评分13~15分。排除标准:(1)伴脑外伤或脑出血患者;(2)颅脑占位性病变患者;(3)既往有颅脑手术史患者;(4)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患者;(5)伴精神疾病患者;(6)中途转院患者;(7)依从性差患者。
1.3 治疗方法 发病6 h内入院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100~150万U混合生理盐水100 ml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吸氧、补液,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采取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同时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天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542)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0.2 g口服,每天3次。2组患者均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BI)。NIHSS评分用以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感觉、视野和运动等11个评分条目,最高分42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I指数用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活动能越强。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未见显著异常;(2)有效:症状改善,NIHSS评分降低20%~50%;(3)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 d,观察组总有效例数占比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5.126,P=0.024)。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14 d后,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表现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NIHSS评分和BI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NIN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4 d后,2组NINSS评分和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指数比较分)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有了低龄化趋势,该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给患者家庭也带来了经济负担[5]。脑梗死治疗以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营养神经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等为主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逆转神经功能损伤和脑组织坏死,有效恢复脑部血流灌注,但实际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考虑与患者个体差异、发病时间、治疗手段等因素相关[6]。
临床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周围常出现缺血半暗带,该区域保留有半休眠或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但因为缺少能量供应只能在短时间内维持自身形态完整,若可以及时恢复该区域能量供应就可有效促进神经细胞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为国内自主研发药物,该药物可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使缺血半暗带区域形成新生血管,实现该区域的血氧供应,帮助建立微循环,改善该区域血流灌注[8]。该药物可提高半暗带神经细胞的活性,防止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本药物对花生四烯酸存在抑制作用,能够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浓度,有效扩张血管,预防血栓形成。
丁苯酞对谷氨酸释放及细胞内Ca2+浓度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提升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达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8]。阿托伐他汀属于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能减少胆固醇合成,促使低密度脂蛋白分解、摄取,改善患者血脂指标。本药物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进NO合成、氧化应激及控制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促使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加强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炎性损伤。2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在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升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疾病致残程度。
张艳等[9]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钙片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5%,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总有效率则为76%(P<0.05);尹丽鹤[10]的研究指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为(2.01±0.16)g/L,血小板聚集率为(55.96±11.63)%,血浆黏度为(1.31±0.26)mPa·s,数据均优于其研究内对照组同期数据(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表现优于对照组。与张艳等[9]、尹丽鹤[10]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2种药物联用效果更优,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颅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血小板聚集率会出现显著增加,血液黏度提升,血栓形成风险提高。通过联合用药,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黏度随之降低,说明在联合用药下,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被抑制,并起到了一定的溶栓作用,可避免二次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后,血流循环和血流灌注改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患者预后。同时2组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说明药物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状况。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减轻均较明显,对于患者预后有利,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