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叶,黄 勤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其头围(<33 cm)及出生体重(<2 500 g)相较于足月儿均偏低。我国每年约有120万例早产儿出生,且其死亡率约为足月儿的4~6倍[1]。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抵抗力弱且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这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临床中早产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等并发症,且部分早产儿智力水平相较正常新生儿偏低,甚至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智力障碍等[2]。本研究在早产儿中采用早期喂养支持联合智护训练,探讨其对早产儿体智发育及视听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37周,头围<33 cm且出生体重<2 500 g;出生24 h内即被收治;无先天遗传性疾病;家属知晓研究详情。排除标准:胎儿有宫内窘迫或窒息史;伴有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20例,女5例;胎龄30~37周;出生头围(28.34±3.13)cm;出生体重(1 864.3±508.4)g;5 min 阿氏(Apgar)评分为(8.43±0.76)分。观察组:男18例,女7例;胎龄31~37周;出生头围(28.64±3.32)cm;出生体重(1 866.4±522.6)g;5 min Apgar评分为(8.48±0.80)分。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头围及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常规保暖、常规脐周护理、常规口腔护理、抗感染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早期喂养支持联合智护训练,具体如下。
1.2.1 喂养不耐受评估 护理人员观察早产儿临床表现,据此判断其是否存在喂养不耐受,如出现下述情况中的一种,则可能伴有喂养不耐受:①呕吐症状;②腹胀,即24 h腹围增值超过1.5 cm,且伴有肠型;③测定胃残留量,如胃残留量大于上一次喂养量的1/3;④胃残留物存在胆汁污染情况;⑤便稀薄,还原物>2%;⑧大便潜血阳性;⑦出现呼吸暂停情况或心动过缓发生次数增多[3]。经评估得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共14例,针对其实施口腔运动干预及早期微量滴服。
1.2.2 Fucile口腔运动干预 ①口周口内刺激:基于示指轻拍患儿脸颊4下;示指置于早产儿鼻翼部位实施轻度按压,并向耳朵方向移动,反复操作2~4次;先示指、中指置于早产儿嘴唇中央,并快速向外侧移动,重复4次,而后将示指置于某侧嘴角,根据嘴唇弧度滑动至另一侧嘴角,反复2~4次;护理人员佩戴无菌手套,将小指置于早产儿牙龈中央外侧,以同一力度向牙龈后方缓慢移动,而后复位,每次6组;小指置于患儿舌尖处,向下施力并向舌根处推进,连续实施6次[4]。②非营养性吮吸。护理人员佩戴无菌手套,小指置于早产儿硬腭中心,并连续轻度敲击,以诱发早产儿吮吸动作,而后借助吮吸无孔橡皮奶嘴,引导其实施非营养性吮吸,每次2~3 min[5]。
1.2.3 微量滴服喂养支持 早产儿出生第3天起即可实施早期微量滴服喂养。护理人员微垫高早产儿头肩部,先基于5%的葡萄糖溶液实施试喂养,并观察患儿反应,如未发生呕吐等症状,则选用1∶1配方奶粉实施微量滴服喂养,结合患儿体重、喂养耐受表现确定滴服喂养量1.5 mL/kg,借助滴管实施连续性滴喂,3 h喂养1次,并逐渐增大单次喂养量,每次增量不超过0.8 mL[6-8]。
1.2.4 鸟巢式护理 护理人员选用柔软、舒适的垫子做底座,并环绕底座围圈,从而形成早产儿“鸟巢”,将早产儿置于其中,取侧卧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并蜷缩双下肢,使其身体与“鸟巢”周围相接触,以形成类宫内触觉刺激,并在暴露部分覆盖舒适棉毯,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温度为34~36 ℃、湿度为80%~90%,保证周围环境安静,减少夜间光源刺激,2~3 h更换1次体位[9-11]。
1.2.5 智护训练
1.2.5.1 视听功能训练 ①视觉训练:当早产儿处于安静状态时护理人员手持红色海绵球置于早产儿眼部正上方10~20 cm处,慢速晃动以吸引其注意,而后慢速移动红色海绵球,并观察患儿视线变化,确保其跟随红球移动转移视线,每天2次,每次3~5 min。②听觉训练。护理人员选取舒缓类音乐并于早产儿清醒状态下播放,音量为45 dB,借助沙锤在距离早产儿近侧耳15~20 cm处轻度摇晃,并观察患儿是否转头寻物,两侧交替实施,每次每侧摇晃10下,每天2次,记录患儿转头次数[12]。③视听综合训练: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协同实施视听综合训练,指导家属于距离早产儿耳18~20 cm处轻声呼喊,并向左右两个方向慢速移动,以吸引早产儿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反应,每天2次,每次2 min,记录有效次数[13]。
1.2.5.2 早产儿体格训练 护理人员对早产儿实施全身性按摩,双手涂抹润肤油,覆盖早产儿眉弓处,按由内向外顺序逐渐移动至太阳穴、两侧鼻根,实施轻度按摩;以早产儿胸中部为中心,由内向外实施环形按摩,对患儿腹部实施轻度旋转按摩;对早产儿手心、足心、手掌、脚掌实施轻柔按摩,并先后持握早产儿腕部、踝部,引导开展肢体关节活动,包括平伸、屈曲、伸展等,每天2次,每次8~10 min[14]。
1.3 评价指标
1.3.1 体智发育 干预3个月后选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价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状况,量表包括智力量表、运动量表2个分量表,其中智力量表共121个测试项,根据早产儿完成情况实施评价,完成(P)则计1分,未完成(F)则计0分,总分121分;运动量表共61项,计分方式与智力量表相同,总分61分,评分大小即表示体、智水平高低[15]。
1.3.2 视听功能 干预3个月后选用视力敏感评分、声音反射阈评价早产儿视听功能,视力敏感评分即借助红色小球实施干扰并观察早产儿反应,据此进行评价,0分:患儿眼睛、头部均未随红球转动,3分:患儿头部、眼睛随红球小范围移动,6分:患儿眼睛、头部追随红球上下、左右转动;声音反射阈:借助MB11型全自动快速脑干分析仪实施检测,如声音反射阈>35 dB,则异常,如<35 dB,则正常[1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早产儿体智发育状况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早产儿视听功能比较
有研究显示,国内早产儿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达到7.76%,且其病死率达到12.7%~20.8%[17]。因早产儿器官功能及系统发育不成熟,多伴有喂养不耐受,且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合并其他病症,导致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相较于足月儿偏差,故仍需积极完善临床照护。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表现实施评估,采用Fucile口腔运动干预、早期滴服喂养,以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表现,并实施鸟巢式护理、视听功能训练、体格训练。研究显示,观察组早产儿CDCC量表中智力、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观察早产儿临床表现据此判断其喂养耐受表现,实施Fucile口腔运动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吮吸、口周口内刺激,能促进吮吸、吞咽反射及消化功能成熟,给予皮肤、口腔黏膜一定触觉刺激,可引起大脑表面神经元兴奋,有助于增强其喂养能力,为体格发育提供了早期营养支持[18];护理人员选用1∶1配方奶实施早期滴服喂养,能便于早产儿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可促进胃排空、胃肠转运,有助于改善其喂养耐受表现,能保证营养供给效果[19];护理人员模拟子宫环境构建“鸟巢”,对环境因素实施严格控制,能为早产儿神经元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生长,有助于早产儿智力发育[20]。观察组早产儿视力敏感评分、声音反射阈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视听功能训练能给予早产儿一定的感官刺激,通过摇晃沙锤、移动红球吸引早产儿注意并重复训练,建立起了各类良性反射,可强化早产儿对外界感官刺激的反应,能促进其感知能力发展[21];护理人员与家属协同护理,能实现与早产儿的情感互动,加之听觉、视觉训练,有助于机体全面健康成长,可促进其视听功能发育。
综上所述,早期喂养支持联合智护训练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能促进早产儿体格、智能及视听功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