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跨文化适应之思考

2021-02-01 16:49郭广伟谢丽丽赵家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汉语

郭广伟 ,谢丽丽 ,赵家丽

(1.河北工程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菲律宾凯迪蕾拉大学 教育学院,菲律宾 碧瑶 2600)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逐年增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同,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文化契机,使得汉语国际化的势头日益强劲,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投身于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之中。由于中外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上面临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比赛为文化契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做好外籍学生来华留学的同时,把开放的眼光投向世界,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推广机会,国际留学生在被中国“请进来”的同时,更需要把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去”,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建设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孔子学院肩负着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为推动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影响力奠定了基础[1]。

一、跨文化适应问题的表现

跨文化适应理论是埃林斯沃斯(Huber Ellingsworth)在1983年提出,核心观点是:由于所有传播活动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所以对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解释应从人际传播入手,同时要纳入相关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考察[2]。

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是双向交流的纽带。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一)认知层面

跨文化意识是当今全球化现象中存在的一种文化交融现象,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积极培养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注重人的理性和情感的均衡发展,实现认知与经验的结合。

近年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3]。文献[4]根据社会交流功能的不同层次将语言分为六类,即民族语言、族际通用语、国家通用语、区域性语言、国际性语言和全球性语言。其中,全球性语言是指作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广泛使用的语言[4]。由此看来,如若以此标准来衡量,那么汉语的使用者数量众多,大部分是作为母语,世界范围内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或是主要外语的学习者的数量相对较少。汉语的使用范围也具有局限性,使用范围以中国为主体,在重大专业领域中使用汉语的频率还不够高。

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为构建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实践着[5]。孔子学院是在世界各国本土上开设的非营利性机构,开设的目的是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其主要职能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6]。社会各界人士在孔子学院直接接触的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这类志愿者需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了解和探索文化差异,做好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二)情感层面

在经济贸易、环境议题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参与度的提高和情感交流的深入,交际信心也逐渐提高,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强。这种能力需要达到与交际对象的共鸣才能发挥作用,不管以哪种方式或媒介交流,都需要在差异中寻求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另外,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思乡和焦虑的情绪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交际困难。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积极乐观地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异国生活和教学实践中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习得跨文化适应[7]。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下的情感还包括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这种情感驱动下,更多地思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影响力。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因此,作为汉语教授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帮助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知识的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在中华文化学习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思考文化差异,进而获得更宽阔的文化视野。

在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之际,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就担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正是完成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与中华文化传播事业息息相关[8]。因此,需要通过情感层面的引导,帮助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和适应能力。

(三)行为层面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积极提升跨文化意识。不管是在自我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以调整对跨文化的适应,不断提高多元化意识,客观看待不同文化的立场和态度[8]。在跨文化适应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行为适应主要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汉语学习的兴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用汉语授课,形成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的氛围,坚持在汉语言环境下进行教学。

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的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深化对跨文化适应的训练。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能通过教学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也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努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参与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关注度和差异认同感,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学习,通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适应程度。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生活状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缩短语言文化不适应时间。

二、跨文化适应的能力需求

(一)正确理解汉语语言文化

正确理解汉语,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对汉语文化知识有深刻了解,也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有深入探究,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进行语言文化的多元交流。注重双向交流文化意识的培养,更好地组织教学并及时发现学生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与学习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会学习者的感受。实践证明,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施教基础,应该深入了解各国各民族文化,努力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还需要深刻理解汉语和学生母语文化的内涵。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成为自尊自强自立的典范,还要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中华文化的魅力纳入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过程中[9]。

(二)解决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

对外汉语教学中难免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沟通障碍,其中,对教学双方造成的困扰最为常见、最为严重的就是文化依附矛盾。一方面,教师大多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而学生却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教学对象,志愿者在教学中有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依附选择,文化依附矛盾便产生了。另一方面,学生代表的是各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为了学习体现中华文化的汉语,必须进行文化选择,他们的文化依附矛盾也产生了[10]。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差异矛盾的解决能力。通过文化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及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工作中会得到多方肯定与鼓励,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文化传播和语言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主要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培养也应该是双向互通的,既要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又需要和赴任国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而产生互动性的文化交流影响,这也是一种文化融合。

结语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自2006 年启动汉语教师项目以来,在16年的跨文化传播历程里,孔子学院一直在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懈努力,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应全力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为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种双向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提出并明确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1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既要有跨文化的视野,又要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要努力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相关矛盾,以和谐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国际上汉语文化的学习者群体。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积极培养跨文化意识,努力加强语言学习,减少跨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困难,完成跨文化适应,出色完成国际汉语教学任务,成为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