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02-01 12:5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土山东旅游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主席在考察中多次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发展旅游,尤其是新领域乡村旅游,就成为传承、保护与创新文化的可行之路。《管子·权修》中云“国者,乡之本也”,意思是乡土是国家之本。3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其中,乡村旅游最具有革命性与战略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力量的存在,能够促进乡村建设,解决民力凋敝、乡风消解或庸俗化、文化衰微等问题。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革命老区,中国历史上最先崛起的文化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传续农耕历史,保护中华文明的根脉具有重大意义。在我省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新形势下,突出哪些文化资源优势,乡村旅游为文化振兴提供哪些可能,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乡村文化资源的肯定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根据乡村承载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乡土建筑文化、农业文化、非物质文化、圣人文化、红色文化五个类型。

1.1 乡土建筑文化

最具典型的乡土建筑当属民居建筑。山东民居建筑有胶东海草房、鲁南草房、鲁西囤形屋、鲁北土坯房、鲁中四合院等。还有大量的寺庙、祠堂、书院、戏台、作坊、牌坊、古桥、城围等乡土建筑。建筑标志了地理环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承载了社会关系,讲述着光阴故事,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显性资本。例如淄博市李家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地处齐文化核心区,是山东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设计以山西建筑特色为主,采纳江南风格。院落按五行、风水建造,宅院房屋、院落门楼走道体现了北方传统四合院式建筑特色。古村落青砖古宅,沧桑而颇具美感,即可寻古访幽,亦可洞察处世之理。

1.2 农业文化

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山东自古农业发达,耕地率全国最高,乡村农业文化遗产丰富,有多种传统种植作物、种植技术与传统生产工具,以及大型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母系资本。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山东占有5个,分别为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山东泰安汶阳田农作系统、山东枣庄古枣林、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山东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寿光、莘县,在旅游活动中都有着一席之地。

1.3 非物质文化

山东有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呈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金字塔式分布,各级数量在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传承于乡村,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乡村生产生活过程的历史见证。类型包括传统戏剧、民间工艺美术、传统手艺、节庆仪式等,是研究乡村民风、民情、民俗、民业的活体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活态资源,自带民间的气质,在获得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在乡村旅游中可以很好地完成传统文化的活态呈现。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传承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4 圣人文化

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口号,带动了圣人文化的推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形成了重视名人文化的风气。圣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世代的传承性,是儒家思想作为文化资源载体的体现。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在以宗族血缘为标志的乡土范式中,尤以孝悌为重,与西方文化形态截然不同。上至东夷时期下至现代,齐鲁大地名人辈出,对圣人文化的推崇还包括对名流闻人的推崇,对名人故里的保护。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我们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就要跟历史人物对话,亦即研究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解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问题。

山东对名人文化的重视还表现在对行业带头人、新“乡贤”的重视。比如山东农民赵文鑫,返乡创业打造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投身新型农业,整合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土地流转,是改变传统农业的试金石,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引领者。山东将其隆重推出,其当选为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

1.5 红色文化

山东70%的面积都是革命老区,有革命遗址两千多处,包括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红色文化资源。山东革命文化遗址多数分布于广袤的乡村,尤其是沂蒙老区与胶东地区,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区,具有打造全国一流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发展高地的优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通过红色文化的旅游表达,完成世代传承,使红色文化成为价值信仰的基地。全国范围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20多年来,红色旅游教育成效明显,带动区域经济稳步提升;从世界范围看,红色旅游成“中国品牌”,发挥了“旅游外交”作用。革命遗产带动乡村红色旅游,唯存于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独创资源。经调研发现,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相比较,都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但我省旅游发展与之仍然有差距。推进山东强省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遗产是先天优势,是有力抓手。红色资源整合塑造山东品牌,跨区域学术研究与探索适合的经营模式是下一步的推动重点。

总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乡土是我们最大宗的文化遗产。在齐鲁大地上,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大的底气。乡村旅游就是乡土旅游,乡村旅游势必成为文化全面振兴的可行之路,尽管这条路上有些阻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并保护乡村的原生文化系统,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否则文化世俗化、文化病态甚至文化消失等问题,会造成一个焦虑的乡村社会。

2 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人口-文化层面

因城市扩容节奏加快,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乡村空心村涌现,近40年来约4亿农民变为市民。乡村人口减少,乡村文化失去了人口载体和依托。乡村人才流失也不可避免,乡村振兴难以为继。部分土著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够长远,加上没有政策的严控,往往出现乡村自然资源被加速攫取。比如鲁砚之光金星砚某产地,曾因政府管理政策的漏洞,金星砚原石曾遭村名疯抢,不仅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软性工作上落后,而且资源无合理规划,无开采管理,砚台生产一度陷入停滞,树立文化自信与打响文化知名度工作滞后。打破人才外流与乡村凋敝的恶性循环,振兴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有效路径。

土著村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村落的村民,往往陷入文化不自信的怪圈,因为乡村曾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被“革命”的对象。文化不自信让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丧失主动权,与地方政府、外来企业合作博弈的过程中处于劣势,甚至被中伤。乡村也经历了很长的复原期,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出现,对于重塑自信与促发文化内生性,功不可没。乡村的衣食住行,成为今天游客“最好的一口”。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是支撑乡村旅游的关键。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是乡村热土上结出的成果,势必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基石。

2.2 环境层面

从世界范围看,环境逐渐恶化以及物种多样性在消减,说明了人类与环境相生相克的关系。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往往适得其反,乡业陷入迷茫探索中,乡村旅游发展更加疲软。比如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探沂镇,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木业特色小镇,2020年位列全国特色小城镇第11位、山东省第1位,就曾遇到环境红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

乡村旅游在早期分散发展阶段,接受“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受到重经济价值轻文化影响的发展倾向的影响,乡村环境势必被忽视。在乡村旅游集约化发展,即乡村旅游产业化阶段,美好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土气,日益凸显不可缺失性。乡村是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瓜果飘香、民风淳朴的精神家园。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3 结构层面

乡村在追求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往往不得宜,文化要素被撇开。一方面,今日之现代化,具有西式概念的色彩,与工业化、都市化连在一起,是一种撇开文化要素的理论。以现代建筑、移动通讯、碎片化信息、速食快餐等为标志的快节奏现代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生活方式。村里大量的高级小区建成,老村落老宅子连片空置甚至盲目拆除,偶尔有少数老人偷偷暂居老房中的现象。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大机器生产迎合大市场经济。机器代替手工,统一质量标准代替量身打造。传统文化遗产除了衰退,何以自居。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自信,没有游客的文化认可,传统手工产业无招架之力。

其实,现代化首先要尊重乡村具有的原生文化系统,而且要解决现代乡村建设中的文化焦虑问题。现代化不仅可以有文化形式,还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东亚一些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开展的很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虽然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同时也没有被全盘西化。乡村旅游根植于原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可能性,也是必由之路。

2.4 软性管理层面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却不积极保护、规划、宣传,也是不可理解的。我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仁人志士、浓重的历史色彩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文明。在调研中发现,与乡土文化相关的称号和赞誉似乎并不相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共799个,山东占1.88%;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山东占1.8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共118个,山东占4.24%;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占3.4%。按照齐鲁文化这么好的历史口碑,有“名分”的乡村乡镇实在不多。各项名录申报应属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软性管理措施,很多村落没有申报意识,未申报或漏申报。这不仅会影响到山东传统村落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会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构建齐鲁文化保护体系,以及统筹区域发展等实际工作。

3 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从旅游中辨识中国的乡土基因,感受提速的时代变迁,这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功能。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同时,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实现有效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3.1 空间活化设计的原则

正确解读乡村空间属性,方能实现旅游生产。解读乡村空间,是参考了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原则,是充分实现乡村空间价值的基础。乡村逐渐具有了城市化特点,但乡村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势必是完全不同的,其空间包括生态空间、生养空间、生计空间、生业空间、文化娱乐空间等。空间除了具有自然属性,更多的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属性,所以空间能够实现旅游生产。乡村旅游以多重空间为基础,要重视不同空间的价值。重视乡村生态空间的原生性、生活空间的质朴性,生计空间的多样性,农业产业的体验性,民风民俗的乡土个性,使理性空间具有感性特点。乡村空间活化原则即乡土原真性保护原则,空间秩序协调性原则,建筑更新多样性原则。基于农耕历史与新农村风气,架构乡村旅游的空间,完成旅游实践与文化的解读,正是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3.2 多元体验性与感动性的旅游产品设计策略

英国的乡村化率是80%。[1]在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让人着迷的却是乡村,也一定是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坚持以活力再现、活态传承为前提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增强旅游的体验性与感动性。根据旅游凝视理论,很多乡村游客与旅游地村民已经完成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身份的互换或各自双重配置。信息的边界已被打破,乡村旅游塑造双方的新文化观。过去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过时,有的乡村游客变成了乡村“驻客”,兼有主人或者半个主人的角色;旅游地村民也是城市游客,城乡和谐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对于乡村旅游开发要深挖文化内涵,兼顾双方文化观,多态呈现。比如农业种植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呈现游客偶尔的“下地干活”,也可以是长期远距离的“承包土地”,有力保证了旅游产品的商业化价值。山东特产圆铃大枣的产地,除了每年九月中旬举办枣园节,早已出现了游客交订金承包枣树商品购买权的现象。

3.3 扛乡土大旗,打造乡村文化的商品化渠道

短时、高频、深度旅游已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主要模式,体验学习“乡土性”成为主要旅游目标,“带走点什么”已成为心理惯性。人们实现了从乡村文化是一种落后愚昧的文化,是“革命”的对象到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传统文化、乡土风情被珍视被守护的过程。文化乡愁的解决是文化振兴的触点,民俗主义现象则是文化复兴的契机和路径。[2]过度的商业化会使民俗主义走向庸俗主义甚至消失,以乡村性为主的民俗主义开发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正途。对于乡土产品,人们往往抱着“赞助”、“捧场”的态度,助力乡村文化的复兴。喜爱农家屋、农家餐、农家衣、土特产,因为“乡土”一词通常意味着农家、自产和传统。[3]这个赞助捧场的过程已成为游客提升旅游体验,获得心理满足感的必要,说明乡村旅游对于人们的文化观的改变,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除了实现乡土产品在目的地直接交易,也可借助网络营销等形成长期稳定平台。

3.4 推进土地流转,倡导乡村旅游工匠精神

亘古至今,人是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农耕文明是乡村文化的特性,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走土地流转这条必由之路,势必要尊重村民的感受与权益。否则,土地不流转乡村旅游不成规模,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不在自己的土地上富裕,最终形成没有生产生活气息的乡村,丧失真正的乡村情调,不能成为游客寻找的精神家园。继续土地流转,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寻找新型农民股份制集体经济模式,留住村民,留住乡村烟火气,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工匠精神的缔造者。

近日,国家明确了城镇户口子女可以继承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为农村进城落户解决后顾之忧,也为城镇人留下了故乡的不舍,为返乡建设留下了可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鼓励返乡创业,宣传树立“新乡贤”;倡导乡村旅游工匠精神,争取政策优势,制定鼓励措施,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障措施,完善文化遗产软性管理。

4 结语

乡村旅游是全球大众旅游风靡形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全国经济极速发展的产物。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受到西式的影响,所以找准地方文化遗产,重提文化振兴,使旅游具有中式范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体现。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是其特色,乡土文化是其绝对内核。从出现的空心村的现象可以看出,乡村文化的振兴有依于文化资源的重构,有赖于外部因素的作用。乡土建筑是文化显性代表资源,农业遗产是母系资本,非物质遗产是活态资源,圣人名士是文化担当,红色革命遗产是独创资源。根据空间活化设计原则,提高产品的体验性与感动性,打造商品化渠道,推进土地流转,缔造乡村旅游工匠精神。乡村的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生态、生命、生养、生计、生业等“五生”[4]在慢慢改变。乡村旅游促使乡村在转型,促使社会在转型。

猜你喜欢
乡土山东旅游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旅游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