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角 全新的启示
——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福满正博 冈崎由美卷》

2021-02-01 10:21
关键词:白兔中国戏曲戏曲

潘 晓 东

(1.南京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2.河海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24)

康保成先生主编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丛书,意在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做一番检阅,丛书由活跃在中国戏剧史、中国古代戏剧研究领域第一线的海内外优秀学者遴选其代表性论文结集而成,代表了新时期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自选集》的编选和出版,“对于后来者步入中国戏剧史这一学科门径,建立自己的学术框架无疑有示范与启迪的作用”[1]80。

丛书第十五册为福满正博、冈崎由美卷,两位学者的学术经历及其成果,诚如康宝成先生所言,“可使大陆学者耳目一新”[2]总序4。作为外国学者,接触中国古典戏曲时异于国内学者的全新体验令其产生独特的研究视角,如:福满正博对傩俗在不同作品内容、基本结构中所起的作用的考察,冈崎由美对中国戏曲传播研究和叙述手法研究,这些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带给读者的自然是新的启示。治学由兴趣而起,福满正博因为喜欢中国俗文学,曾大量阅读戏曲小说、潜心攻读音韵学,致力于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以后,除了自学钻研、拜求名师,还到中国多地进行田野调查;冈崎由美是在初中阶段就被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新颖的构思所吸引,进而“心驰神往”,一步步走上专业的戏曲研究之路。不同的志趣,同样的热爱,成就了两位学者的研究。

一、福满正博的“傩俗”研究与田野调查

福满正博的中国戏曲研究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的问题,一是研究的方法。

1.探讨的问题

福满正博主要围绕“傩俗”探讨中国戏曲一系列问题,如:“中国戏剧如何发生、形成的?”“在中国戏曲史上,傩俗(傩仪式)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从宋朝到元明朝,中国戏曲史上的北杂剧、南戏和白话小说史上的短篇小说(话本)、长篇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之间有怎样的影响关系?傩俗、傩戏在中国戏曲史、中国小说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怎样的?”“在中国戏曲史上,傩俗(傩仪式)和傩戏的田野调查”[2]4等。在戏剧史上,祭祀戏剧长期处于文化边缘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与宗教仪式的关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戏剧史的“明河”与“潜流”分途演进的理念被提出。在这期间,作为祭祀戏剧之一的傩戏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其中田仲一成的祭祀戏剧研究,“从领域到方法,都具有戏剧人类学的风范,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的戏剧研究影响很大”[2]总序3。抛开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不容商榷的偏颇,田仲一成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研究中国戏剧,确实给出了中国戏剧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难以索解问题的解决方案,丰富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内容,也拓展了文献、文物和田野考察的范围。”[3]152福满正博曾受教于田仲一成,得先生指导中国傩戏的调查方法,并致力于傩俗与中国戏曲的相关研究,其关注的问题及所做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试论元杂剧中的度脱剧》一文中,福满正博围绕“傩俗”,探讨了从傩俗发展为戏曲在度脱剧中的痕迹,进而阐释了其对后世的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等)作品群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傩俗不是远古时代珍稀的风俗,而是促进早期的中国戏曲、小说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元杂剧与傩祭祀(河北省武安市赛戏)》中通过调查现在的傩戏,与过去的版本相比较,论证了武安市至今保存有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傩俗面貌的事实。

2.研究的方法

福满正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与文献和文物相互参证,拓展了中国戏剧史的考察方法,运用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去挖掘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新材料”。作者曾自言“我比一般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学者更多地进行了田野调查,行走了相当多的地方,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调查了不少地方戏曲。”[2]5

2012年2月23日,福满正博去河北武安市,在大同镇东通乐村调查了赛戏。当日有五个演出节目:《摆八仙》《激张飞》《赵公明抓虎》《大国称》《大头和尚》。在调查中,据当地人的记忆及《东通乐地名志》,福满正博推测出武安市赛戏与内蒙古、山西一带赛戏的渊源关系,期间拍摄了原汁原味的的演出剧照,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两篇论文——《元杂剧与傩祭祀(河北武安市赛戏)》《周宪王杂剧之中的庆祝戏与武安赛戏的〈摆八仙〉》。为研究青阳腔,2014年10月,福满正博还考察调研了岳西高腔传承保护工作。

福满正博经常去中国的农村搞调研。在中国农村,他看到过一个村庄就拥有一个剧场,看到过村中豪族在供奉自己祖先的祠堂中独自修建舞台,看到过数百年前明朝时建造的祠堂舞台的遗迹,看到过读不懂的老艺人的供演出用的手抄本剧本……在田野调查中,福满正博收集了大量宝贵的原始资料。2015年他用了两个月时间逐本精读搜集到的剧本,同时阅读详细的地方戏的解说和辞典,对各类地方戏的剧种和剧本出处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完成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剧种和剧目总览》。在附录部分,作者记录和排列了当时所看到的每个省的剧种和剧目,形成了《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

康保成提出了中国戏剧史的“明河”与“潜流”,《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又再次强调“明河”与“潜流”研究并进。福满正博的研究贯穿了将现存民间演剧与古代演剧史互为映照的自觉意识,同时将田野调查中的傩戏形态与历史上的杂剧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丰富了中国戏剧史“潜流”素材。

福满正博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有启示意义,但遗憾的是作者的很多研究尚在进行之中,有些问题尚未思考成熟。在《〈白兔记〉版本初探》中,作者已明确说明“尽管已搜集了近百种版本,但也没有全部仔细阅读过。因此要论述《白兔记》的版本系统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南戏〈白兔记〉的流传(1)》一文中,第一部分汇总了《白兔记》新收集的版本;第二部分是《白兔记》各版本的场面表,作者分别列出了成化本《白兔记》、富春堂本《白兔记》、汲古阁本《白兔记》、徽州抄本《白兔记》及江西省九江青阳腔本《白兔记》的场面表,接着作者指出江西省九江青阳腔《白兔记》是现在一般不易看到的贵重资料,随后列出了江西省九江青阳腔本《白兔记》全本,并以此结束全篇。虽然作者意在供读者阅读之便,但无论从文章的结构布局还是论述的严谨周密角度,似乎都有欠缺之处。另外,在作品中还会发现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如在《试论元杂剧中的度脱剧》一文中,作者在最后一部分意欲阐释度脱剧对后世长篇小说作品群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但是只用了不足七分之一的篇幅简要概述了一番,显然没有达到作者预期的目标,读者自然也不能尽兴。

二、冈崎由美的中国戏曲叙事手法及传播研究

冈崎由美是“日本汉学界公认的后起之秀”,曾“以《〈拜月亭〉传奇流传考》一篇很有才气的论文一举夺得了1988年度的日本‘中国学会奖’(即日本全国性的研究中国文、史、哲学科的最高奖)”[4]45冈崎由美的中国戏曲研究成就卓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研究视角,一是关于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研究。

1.独特的研究视角

冈崎由美将“上演与出版,即作为声音文化和作为文字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动态纳入研究视野”[2]197,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源自对中国白话文学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的浓厚兴趣。冈崎由美注意到“如何讲故事”这个叙述形式和表现手法是中国广大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模式。她认为这不是语言表达的雅俗问题,而且归于叙事文学的本质问题。“根据文言小说改编成白话小说,叙述如何改变其功能?”“根据白话小说如何改编成戏曲?”“根据说唱如何改编成戏曲?”“戏曲又如何改编成白话小说?”[2]194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并经由恩师指点,冈崎由美对中国民间内涵深厚且多层次的叙事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并最终确定了中国近古叙事文学传播研究和叙述手法研究的方向,其中戏曲研究的部分占有重要地位。

以独特视角研究中国戏曲,探索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内在脉络,对冈崎由美来说,并不偶然,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冈崎由美的关注点就是“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宏观解剖与观照,来探寻形成与造就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文化原因、文化要求。”[5]自序她试图摆脱传统方法,对作品的解读不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层面,而是去追求阅读时获得更加丰富感受的可能性。从中国古典小说到中国戏曲,冈崎由美的视角一直比较独特,这是建立在其对中古俗文学的浓厚兴趣及扎实的学术积累、严谨的治学态度上的。

《明杂剧〈苏门啸〉的叙事模式》一文中,冈崎由美从《苏门啸》的取材切入,发现根据《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改编的《苏门啸》是刻意选取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一定叙事构造的作品,作者进一步对二者的叙事手法进行研究,分析了《苏门啸》从小说改编为杂剧的 “叙事”问题,揭示了《苏门啸》和《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戏曲的戏剧性和小说的差异。《话本小说开场白“看官的”“说话的”和戏曲“副末开场”之比较——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一文中,作者“聚焦于白话小说的故事叙述手法的形成过程中,从所谓的话本到白话短篇小说的过渡期,同时将戏曲也归入视野,来考察讲述人的插话作用”[2]229,主要考察白话小说叙述者的介入文是如何确立其并不作为听讲而作为阅读的叙述功能的。

2.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

在《江户时代日本翻译的中国戏曲文本——〈水浒记〉〈蜃中楼〉〈琵琶记〉的日译本》中,作者考察了江户时代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情况。江户时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只有长崎对清朝开放贸易港,来长崎交易的中国人有时会在居留地表演戏曲,但因演出剧目多半是地方戏,日本观众很难听懂,而长崎以外的地方连欣赏中国戏曲表演的机会也没有。日本学者主要靠阅读戏曲书籍来了解中国戏曲。当时日本人用日文解读中文原文有三种方式,冈崎由美选择了用“通俗”方式翻译的三种作品:《琵琶记》《水浒传》《蜃中楼》,从译文特点和翻译方法出发,考察了“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如何了解中国戏曲,如何学习白话文和戏曲知识”[2]197。而在《江户时代日本接受中国戏曲概况——听戏和读曲》一文中,作者从听戏和读曲考察了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戏曲的概况。听戏主要介绍了唐馆演戏、日本人看戏、唐馆表演的剧种三方面内容,读曲主要介绍了舶来中国戏曲书籍和中国戏曲与翻译活动两个方面内容。最后,作者总结出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戏曲有两条路线:一是以花部乱弹为主的清代地方戏作为观剧对象,一是以古典戏曲杂剧和传奇为阅读文本的对象。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是中国戏曲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冈崎由美作为日本人,花了十余年的时间做日本江户时代的中国戏曲接受史研究,丰富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内容。

总之,冈崎由美扎实的专业功底、严密的逻辑论证,尤其在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过程中表现出来精确与清晰,令读者每每惊叹于其对版本的熟悉程度及思辨的高度,这在余下的几篇文章中都有体现:《〈拜月亭〉传奇流传考》《弹词〈倭袍传〉的流传与诸文本》《清代小说〈绣戈袍〉成书考——从咸丰刊木鱼书与弹词〈倭袍传〉的对照来探讨》。

猜你喜欢
白兔中国戏曲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白兔眼睛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白兔打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