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研究

2021-02-01 04:40程品品周德水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第二课堂育人

程品品 王 爽 周德水

(1.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2.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1]。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三全育人”俨然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通过各类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构建育人大局面,在专业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综合成长、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内在价值观。“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开展各类学生思政教育、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的平台与载体,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效果,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内涵式人才队伍。[2]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全过程”:常态化与主题性相结合。当代青年学子在互联网新媒介作用下时刻接受各类思想传播,同样,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全过程育人要求学校加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协调,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各专业课程需要与思政教育联系在一起,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课程老师能够灌输到不做假账,诚信工作的思想;税务专业的课程老师要经常宣传国家政策,严惩偷税漏税不法分子等等。在日常课堂上,结合社会热点,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得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能量塑造。除了专业课程第一课堂的灌输外,第二课堂更能结合到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寓教于乐,亲身参与到不同学习教育中。

(二)“全方位”:全面性与系统性相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要做到全方位育人,诸如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保证育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方位育人要求学校努力健全育人机制,从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到基层学院乃至后勤公寓管理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例如:教务处负责课堂纪律,让学生养成准时守规矩,良好学习习惯;党委组织部或者宣传部负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习教育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思想升华;学工部团委负责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统筹,营造学生活动良好氛围。一个校园,与学生有关的任何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全方位育人[3]。

(三)“全员”:主体性与结构性相协调。全员育人是一个大格局,学校是主体,政府、家庭都是大结构体中的一个环节,都有责任树立打造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理念,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作为主体,强化打造以专业教师、实践导师、学工队伍为核心,其他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为纽带的育人队伍。政府是政策制定者、社会环境塑造者,应当全力建设好美好育人环境,弘扬宣传正能量,定期选树表彰典型人物与事迹,构建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政策体系;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学校育人功能,密切与学校联系,作为一个良好的补充。

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一)第二课堂能够拓宽思想引领广度与深度。不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指在教学课堂之外的所有具有组织计划性的学生活动,包括主题教育、实习实践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以及文艺体育活动等。可以说,第二课堂很多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同样,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第二课堂以其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自由选择的活动项目和主动参与的活动形式广受学生喜爱。第二课堂能够拓宽青年学子思想引领的广度与深度,主要体现在能够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媒介组织青年学子参与到时政热点直播学习讨论中,通过观看在线直播,讨论交流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新思想新时政,并在随后的主题征文、知识竞答等环节,深层次了解掌握思想动态,能够有效补充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增强课堂内外知识把握的衔接性。

(二)第二课堂能够深化价值养成主动性与内在性。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繁杂的新媒体时代,青年学子作为新媒介运用最广泛的人群,时刻都在吸纳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主动组织参与其中,进一步深化自身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动性与内在性。依托第二课堂,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智育增长,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正能量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第二课堂大部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均是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具体组织统筹安排好各类活动,无论是学生干部、学生助理还是项目活动志愿者,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创造。客体对象也是学生,但因为主体是学生组织统筹,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互动场景,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之间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更加趣味化,摒弃了第一课堂的死板,学生参与其中,强化了德育智育联系,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塑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第二课堂能够提升能力培养多元性与实操性。第二课堂涵盖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学科竞赛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下基层,深度社会调查调研,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感受公益精神,体验公益意义,提升关爱帮助他人责任心。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的第二课堂育人路径探索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推进。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难点重点。我们常说第二课堂是一种延伸扩展和补充,可以看出,它们是相对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对立的。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就是扩展;第一课堂是理论,第二课堂就是实践。为此,强化双课堂的联动推进,才能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

一是扎根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大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好专业知识,完成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作业考试,乃至毕业设计与论文。第二课堂有很多活动也是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基层学院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该做好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扎根专业特色尤其是在第二课堂中有更大发挥的专业,实现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与第二课堂的丰富内容的联动推进;二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实践导师与学工队伍的良性互通。强化第一课堂中的认知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塑造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反之,在第二课堂各项活动中,注重专业教师与实践导师的参与度,尤其是在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大赛等专业性极强的活动指导,学校或学院要制度化规范专业教师依托相关比赛,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广泛宣传动员,带队指导。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互通。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最为基础的方法与平台,并且具有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作用。但是,在现行的课程培养方案或者固有的教学思维下,大部分的教学课堂中主要还是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价值引领元素。从学生的课表中,能够看出思政课、体育课等非专业课占据的课时比例很小,甚至不受学生重视。并不是专业课程过多或者知识传授不好,现阶段需要解决的就是如果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聚力,推进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课程教育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诸多功能[4]。

一是强化课堂思政内容供给与专业知识教学的互通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现阶段只是一味地让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硬性混乱地添加,起到的效果不佳,甚至诸如理工科专业的老师自身就缺乏相关思政知识。为此,根据专业特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等价值观元素的内容供给,由外而内融入挖掘各学科特性,打通两者的互通性,提升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内容关联性、与思政方法的粘黏性、与思政话语的融通性,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展现效果。

二是厚植教师思政育人情怀与专业教学素养的并重性。说到底,教师是教育教学、传播价值思想的主体与主力,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课程教育,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具有高尚的时代使命。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就是要求教师思政育人情怀与专业教学素养的统一与并重性。[5]各高校要教育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引导教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学思维,加大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培训培养,激发广大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情怀。

(三)育人实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高校实施“三全育人”,就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全”的着力点实现青年学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论证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理论实践。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从本质上都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手段与过程,应当进一步构建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与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认同机制。[6]

一是统筹布局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第二课堂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互动性高的载体平台,是一个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中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育人平台[7]。构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与人才评估体系等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认同机制,统筹布局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拔高第二课堂的定位,才能更加凸显出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出育人实效。

二是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实际上,近年来,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价值,并开始建立了诸如“第二课堂成绩单”“课外教学实践学分”“学科竞赛学分”等相关的规范制度,这些制度紧紧围绕“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为主的同时,重视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与体育、志愿公益服务和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成绩化、制度化、课程化的学习模式,形成各高校在“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保障机制。[8]

三是赋能营造第二课堂的有机生态。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按照校级学工团委发布通知—基层学院团委转发通知、执行文件—班级个人组织参与,很多活动层层转发,效率低下,信息失真且并非所有专业学生都适用[9]。应当进一步赋予院系团委和班级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主动组织发布相关活动的空间,坚持贴近专业特色,贴近学生成长需求,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打造品牌活动,聚焦专业与个体差异性,提升相关第二课堂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结语

教以育人,学以成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阶段,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有效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台与途径,广泛动员学生参与,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三全育人”教育发展大格局下,各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第二课堂建设,进一步推进第二课堂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并深入融入到“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内涵式人才培养理念中,真正实现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第二课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