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21-02-01 04:02江文贵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农村大学生

陈 芳,江文贵,杨 斌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现今,我国贫富差距增大,使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逐渐尖锐。做好在多个层面思政教育布局,改革现有的思政教育方案,对于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具有一定帮助。

1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个体化差异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不良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匮乏,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相对较大。面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根据不同地区大学生个体化差异做好有针对性教育工作,确保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为后续阶段更好提高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教育保障[1]。

1.1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相关教育质量及教育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然而,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巨大问题,仍然是当前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相比于城镇大学生,农村贫困大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有关基层单位教育管理力度不足,加之教育资源匮乏,使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面向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考虑生活环境、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对其自身影响。在保证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有的放矢推进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这其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及思想变化,尽可能根据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条件、教学能力调整教学规划,保证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取得更好教育成果。

1.2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认知不足

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教学工作,需要通过长期教育沉淀,使大学生形成固定逻辑思维,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基础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在农村地区得到充分普及,尤其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而言,其思政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无法进一步理念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意义,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甚至对思政教育存在抵触心理[2]。在此环境下,高校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若一味采用常规化教学模式,则无法起到根本性教育作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效化推进形成阻碍。因此,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从尊重个体差异角度,做好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重构,提高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知识储备,使其能从更深层次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从而为后续阶段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做好铺垫。

1.3 农村贫困大学生缺少积极思想、心理教育引导

长期以来,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农村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保证升学效果,部分农村地区将学生教育培养重心放置于提高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理论成绩,对于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则缺乏重视,这使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及心理诉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长此以往,势必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健康产生影响,最终使后续阶段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困难重重。针对这一现状,农村地区应做好对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完善,通过构建多维度教育发展生态,提高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教育应用有效性,切实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工作,为未来阶段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提供支持与帮助[3]。

2 新时期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及困境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及学生三个层面:高校方面缺少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使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教师方面缺少对贫困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无法充分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及大学生思政状态进行了解,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契合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降低思政教育的实际有效性;学生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健全,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思想偏见,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形成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积极做好问题分析,加强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优化,为思政教育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1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缺乏正面关注

早期阶段,受政府机构教育改革政策影响,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教育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优化与创新,提高了农村大学生的教育质量。但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双一流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及大数据的思政教育应用等热门课题研究发展,高校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鲜有关注,使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逐渐形成边缘化。部分教师虽然仍然坚持开展面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但由于缺乏教育资源支持与政策支持,无法从更深层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帮助[4]。针对该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对城镇大学生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区别对待教育方式,该策略虽然一定程度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但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难以从正面做好科学教育管理布局,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形成一定教育歧视,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长效化开展。

2.2 高校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是指针对不同大学生存在各类思政教育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工作,做到对思政教育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及时解决,切实保证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有效性,使思政教育能形成进一步全面覆盖,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多方面需求。然而,新兴教育理念的充分普及,使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更多运用于教学新方法及新模式开发,忽视思政基础教学工作,导致思政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贫困大学生无法融入现有思政学习环境,无形之中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分割,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多元化开展。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拘泥形式,也是导致高校产生以上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让基础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的教育作用,降低高校教师与农村贫困大学生沟通有效性,从而迫使高校思政教育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形成教育结构上阻隔。

2.3 高校存在农村贫困大学生教育鄙视链

大学生之间的教育鄙视问题,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从教育发展角度来说,互联网兴起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开展提供充分支持,进一步完善高校多元化教育培养体系,并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综合效率及基本质量。但同样,互联网发展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形成一定阻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侵蚀,使大学生产生攀比、炫耀心理,家庭环境、社会地位、学习成绩、恋爱对象及吃穿住行等,均成为高校大学生相互攀比与炫耀的筹码。反观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处于劣势地位,使其在高校大学生相互攀比环境中无法立足。久而久之,势必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及其自身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村贫困学生保持敬畏之心,在网络上却对农村贫困大学生重拳出击,进一步施以网络暴力的问题尤为严峻,给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严重挑战,影响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稳步开展[5]。

2.4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支持力度不足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对特殊,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不仅要从教育体系、教育方法上做好优化,同时,也要结合教育环境及当前教育规划进行合理教育调整。这其中,需要消耗大量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创新的教育形式、改变以往教育策略,实现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化开展。然而,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紧张,无法在教育改革及教育创新方面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多个方面基础帮助,其教学策略也仍然沿用较为传统教学方式,使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对于以上问题,高校应积极做好对教育体系完善,进一步通过一体化教学联动加强对外部教育资源引入,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难题,制定系统化教育解决方案,充分落实党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对高校农村大学生教育保障要求,为消除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差异奠定良好根基。

3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策略及路径

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解决,需要从强化教育人文关怀与提高教育针对性等多个角度做好布局,切实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通过充分了解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对后续阶段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调整,并进一步做好深层次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有效构建和谐校园学习及教育环境,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高水平开展提供教育保障。

3.1 强化人本理念及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体化融合

强化人本理念与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并非是从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宣传角度开展教育规划,而是要潜移默化做好对高校思政教育策略优化。在尽可能降低对农村贫困大学生个人影响的同时,做好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层面教育关注,利用高校教育平台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实际教育帮助,充分保护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尊严,让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教育人文关怀避免沦为积累教育资本与政治资本的工具,真正意义为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难题做好准备。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阶段的学习、生活,进而在心理状态与思想状态上解决外部因素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为思政教育工作深层次开展提供教育支持。

3.2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及教育实践多样性

提升教育针对性,对于强化高校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教育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早期阶段教育环境有所了解,通过调整教育方案营造多元化课程教学环境,并在教育细节上有针对性开展教育优化,使农村贫困大学生能进一步融入现有思政学习环境。在教育实践方面,高校应根据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思想问题,做好基础教育结构调整,在不影响总体教育发展规划的同时,融入更丰富实践教学元素,使农村贫困大学生能在思政学习实践过程中开阔视野,弥补自身对思政教育与高校课程学习认识不足,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融入性及高校教育包容性,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好接受思政教育与参与思政学习创造积极条件。

3.3 加强教师的教育沟通及教育管理能力

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及心理状态,对于更好布局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当前,部分思政教师由于不能在思想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因此难以根据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布置教学工作,降低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随着课程思政及思政教育改革系统化推进,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压力及教学工作量陡然剧增,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无法提供进一步支持,导致部分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处于三不管状态,最终使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对于后续阶段思政教育有效开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此,高校方面应积极做好教育协调,针对教师在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面临难题做好有效解决,在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教育帮助,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使高校能成为教师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平等对话的重要平台,切实做好多个层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铺垫,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4 构建高校和谐的人才教育培养环境

以立德树人为载体,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各个地区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一系列教育改革,但对于整肃高校大学生不正之风,却未能做好多个层面教育规划,使高校大学生个人品质及专业素质有所下降,对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阻碍[6]。为此,高校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将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加以传承,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切实营造和谐的人才教育培养环境。针对高校大学生和谐教育、学习环境构建,需要在教育管理层面做好校园内大学生歪风邪气积极打击,切实按照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办法,落实针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案,提高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强度与管理约束力,从管理规划及思政教育约束两个方面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好融入新时代学习环境提供帮助,充分解决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思政教育问题。

3.5 创新高校多位一体思政教育发展新形式

加强高校教育创新能力,对于更好推进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高校应从满足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角度出发,做好多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通过与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教育合作,加强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发,运用网络途径开展多元化教育创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农村贫困大学生教育互动能力,了解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学习、生活难题,并给予一定帮助,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突破教育体系限制,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衔接,以此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高效率、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能融入农村贫困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环境,为后续阶段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开展创造时代新机遇。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高校应积极做好教育体系优化,调整现有思政教育策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与到思政学习和实践中,最终达到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思政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