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勇,初 春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仅形成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还培育了许多光辉闪耀、影响恒久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2]熠熠生辉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和解放区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中不断承续发展的,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的精神实质,是教育全党、凝聚全党和鼓舞全党,推动党的建设向前发展的有力武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弘扬沂蒙精神彰显的党的建设思想精髓和科学经验,对于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1942年7 月毛泽东在《山东有可能成为战略转移的枢纽》一文中深刻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在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支柱和灵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革命的精神支柱。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注意到山东沂蒙的重要战略地位,进行早期的共产主义宣传和政治路线的宣讲。“沂蒙是山东较早传播马列主义的地区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刘晓浦、刘一梦、李清漪、李清潍、刘之言等沂蒙籍进步青年曾分赴外地寻求真理,接受了马列主义,然后回乡传播马列主义,开沂蒙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观念之先河。”[4]通过进步青年接触、内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沂蒙地区的早期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浓郁的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使更多的沂蒙人民认同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断感染、唤醒、激发和引领沂蒙人民,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向中国共产党聚拢,有利夯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固防线。直言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中奠定了沂蒙山区坚实的政治基础,促进党和人民群众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与根本宗旨,筑牢人民群众的信仰之基。二是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召人民群众。理想信念体现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感召人民群众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依凭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真理性,中国共产党用共同的奋斗目标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迅速凝聚起强大的人民力量,形成努力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社会氛围。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残酷的革命情势面前盱衡全局、瞻望未来,在人民群众中阐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沂蒙人民为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共同目标而结合成命运共同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解决领导人民革命并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思想根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阐释、宣传和运用深深融入沂蒙人的血液之中,奠定起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以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让人心变为取得革命胜利的实力,为革命胜利找到了出路。党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群众加入革命,通过政治信仰的树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统一思想,把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情感逐渐转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坚定政治信念。促进沂蒙人民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在实践中形成忠于党忠于革命的政治品格。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一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山东地区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开辟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并派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核心力量驻扎沂蒙山区,这支队伍是一支由参加过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反“围剿”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精锐部队,具有很强的党性意识。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山东革命形势在全国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极度重视,沂蒙革命根据地革命成功关键在于直接接受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取得革命胜利。二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在沂蒙山区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要团结群众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更离不开党对法治治理的深刻认识。根据革命实际制定《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和当前任务》《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政策的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生活改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等各个方面,为革命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制度根基,实现“山东抗日民主政权从‘人治’到初步‘法治’,从不统一到统一,从对民主政治之模糊认识到民主法治之普遍发展。”[6]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用法治规范党、管理党、发展党成为必然和常态。
“爱党爱军”是沂蒙人民在革命中锻造形成的最宝贵品质,是沂蒙地区取得革命胜利最基本的保障,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畏牺牲、英勇奋斗。革命中沂蒙人民挺身而出不畏惧,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与军队共生死、共进退,筑起钢铁般不可攻克的防线,建立起骨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体现以“爱党爱军”为鲜明标识的党军民一体化,建立密不可分的党军民共同体。一是党群融洽是爱党爱军的实然之义。“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的事迹感人至深,真切地形成沂蒙人民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赤子之心,展现出人民群众在革命中不惧危险、无私奉献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积极参与到残酷的革命战争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党之心、爱军之情,源源不断地为党提供强大地革命力量。爱党爱军是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高贵品质,是人民对党的伟大事业的一种坚定追随和无比信赖,形成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壮丽赞歌,在磨难挫折中奋斗,熔铸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二是军民融合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要素。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促进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实质性发展,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融合体系,体现我党动员力量的优势。随着沂蒙地区革命形势的变化、战争样态的变更、斗争实际的残酷,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支持革命和参与革命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7]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群众参与军队的生动实践中,新时代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形式,拓展军民融合范围,提升军民融合层次,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沂蒙地区党政军民戮力同心赢得战争胜利的最深厚根源,在于坚定人民立场。党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也把党放在心上,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决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的革命斗争得到群众的普遍追随,坚定了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形成的理论观点,唯物史观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沂蒙精神最大启示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赢得人心。革命战争期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开宗明义提出“共产党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必须深入群众工作”。抗战前和初期,刘少奇指导山东工作时在《关于群众问题》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8]这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出的珍贵经验,也是刘少奇根据沂蒙革命根据地具体形势开的对症良药,渐次丰富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制定《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很快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吸引人民群众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保障人民权益的《人权保障条例》,根据实际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比联合国制定的《世界人权宣言》提前8年,《人权保障条例》的实施确保民众的人权真正落在实处。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在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列宁所言“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9]沂蒙精神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沂蒙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
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把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实践形态直接体现出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形态,这是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逻辑。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凝聚民心形成的,毛泽东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10]“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身入其境时曾感慨地说:“我们的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12]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是人民的党,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与群众保持最密切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天然有觉悟的人民群众,首先要看到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国为民,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党,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奋力求索。
在革命斗争中着眼于解决人民生活的实践苦难,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首先,最根本的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党的政策措施符合现实情况、反映客观规律、解决实际困难,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党情军情民情和战争的分析研判,调动党员和群众参加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群众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时刻以人民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着眼点,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困难的本源性问题。再次,加强政治和文化建设,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在文化上加强思想教育,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掌握科学技能为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系列举措第一次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解决了人民群众最紧迫最需要的困难问题。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沂蒙山区人民身上铁心向党的赤胆忠心、感天动地的军民情怀、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引领、组织和创设下,在党性和人民性结合中慢慢生发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群众在艰难奋斗中实现解放,淬火锻造的沂蒙精神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和契合。忠诚奉献在革命战争时期深刻地表现为不畏惧牺牲的革命奉献精神,不惜用生命去保家卫国,守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元素,体现为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根本,顾全大局、不畏牺牲的价值取向。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怀和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义利观的淬炼升华,集中体现在党为人民的自由和民族的解放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体现在革命中人民群众以己之全力支持和投身革命,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为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就是把一切能够用来支援人民军队、支援前线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上;全面支前,就是战争需要什么,沂蒙人民就支援什么;全程支援,就是战争打到那里,就支援到那里。”[13]在沂蒙地区的革命中,党领导的军队在革命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死安危坚守阵地,体现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良性互动。
在沂蒙山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从严治党,坚持党的自我革命。革命时期沂蒙山区在山东建立第一个党组织,沂蒙山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和影响在山东是最早的,党组织的建立和壮大离不开党的建设,不断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制定法规条例和加强纪律建设,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革新能力,永葆中国共产党的生机活力。
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在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抓住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进行推进,“实行廉洁作风,惩戒各种贪污腐化营私舞弊的行为。”[14]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作风建设以整风整军运动为主要途径。一是整风运动。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在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沂蒙革命根据地进行全面的整风运动,沂蒙山区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山区农民党员占大多数,要加强农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成为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二是整军运动。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是有逻辑缘由的,从1939年2月开展的整军运动,使农民占大多数的军队实现主力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军队的战斗实力和军事素养显著提高,确保党的统一指挥和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锻造了一支人民爱戴、能征善战的钢铁队伍,为党军民融合奠定了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要求“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1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时代继续从‘四风’入手进行作风建设的再启程再出发,促进中国共产党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沂蒙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制定公布各项法规条例,为从严治党提供了有法可依的重要支撑。1940年 《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1年 《山东省行政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42年《关于严禁贿赂的决定》和1943年《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一系列法规条列的制定,为革命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和维护军队纪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颁布《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开始的具体要求,到细化《关于招待费即菜金马干费的规定》《关于年节费的规定》《关于招待会餐等费之决定》等规定,再到全面实施《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为党政军取得民心、赢得民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强预防。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加强规范和约束,促进共产党员养成良好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通过条例法规明确规定是否可行,起到预防和提醒的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军民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严肃惩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不仅制定有效预防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更注重严肃惩处贪污腐败人员。在沂蒙山区成立的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初,在1940年12月3日颁布《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随着革命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于1945年3月10日颁布《修正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对违反者严格依法惩处。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16]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一大纲领中就明确了几条特别重要的纪律,在党的二大党章中将“纪律”专列为一章,把纪律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的保障,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陈毅在沂蒙山区指挥斗争中多次强调:“我们不能干违反纪律的事。”[17]毛泽东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仍然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18]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纪律建设,深刻认识到必须提高纪律建设的地位,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用纪律规范和制约党员的行动,关键是提高发现违纪问题的能力,防微杜渐以防违纪问题的发生,降低违纪行为对党群关系的危害,将违纪行为消除在未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构筑了新时代的执政坐标和价值取向,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新时代党的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重大战略问题。新时代沂蒙精神党的建设内涵要根据时代特点进行新的诠释和倡扬,继续传承和发扬党建引领作用,以崭新气象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20:48.
[2]刘家义.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N].学习时报,2019-10-3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4]汲广运.论沂蒙精神与党建的良性互动及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5.12.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辑,1940.10-1941.5)[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230.
[7]韩庆祥.强国时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21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98.
[9]列宁.列宁全集,第 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3.
[12]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N].临沂日报2017-12-18.
[13]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沂蒙革命根据地志: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4]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1940.10-1941.5[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62.
[1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77.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319.
[17]赵征南.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N].文汇报2016-6-30.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