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衍志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该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症状是乏力、脸色发黄、厌食、腹胀、恶心和肝痛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达4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研究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如果不及早给予抗病毒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可阻止疾病的进展,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方法。目前,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两种药物,干扰素耐药率低,成本高,而核苷类药物无免疫调节作用,只有抗病毒作用。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仅能重新获得对HBV病毒株的抑制能力,且能抑制耐药部位,从不同部位抑制HBV逆转录酶活性,有效阻断HBV复制,阻止病毒聚合酶启动,抑制HBV-DNA链合成,降低HBV病毒载量,抑制炎性因子和坏死细胞的产生,防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有效减轻肝损伤,防止病情恶化[1]。本研究观察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4~71(45.79±2.51)岁;病程1~15(8.26±2.51)年。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4~71(45.44±2.55)岁;病程1~15(8.21±2.5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2)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肺癌、肝癌等肿瘤性疾病患者;(2)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的肾功能或心肺功能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960059)1 μg/kg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48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64)0.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48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Child-Pugh评分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分数越高,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1.5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改善>50%;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30%~50%;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χ2=5.285,P=0.022)。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AST、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及Child-Pugh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ST、ALT、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ST、ALT水平、总胆红素及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AST、ALT水平、总胆红素、白蛋白及Child-Pugh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发生恶心1例,食欲不振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可损害肝细胞,导致炎性病变,甚至肝细胞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据报道,目前我国约有2 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国家之一[3]。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宿主与病毒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造成的持续性肝损伤。如果这种损害不能及时引起患者注意,不采取积极措施,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肝硬化。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4]。乙型肝炎病毒属较小的DNA病毒,其基因属双链不完全环状脱氧核糖核酸。致病机制是破坏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进而导致肝损伤而致病。虽国家将重点放在疾病的防治上,但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扩散等特点,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一旦患者被诊断出来,就应尽快治疗[5]。
目前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是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可抑制HBV复制,防止肝细胞纤维化和炎性坏死,减轻肝损伤,延缓肝脏失代偿,有效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核苷(酸)类似物的开发和应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其低应答率和耐药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6]。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防止HBV复制,维持肝功能。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好。恩替卡韦因其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性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恩替卡韦是一种鸟苷类似物,可与HBV聚合酶底物脱氧鸟苷三磷酸有效竞争,有效抑制病毒活性,阻止病毒复制,通过此机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的启动,进而减少基因组RNA转录为DNA。因此,恩替卡韦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BV药物之一[7]。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药物之一,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而且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8]。α-干扰素用于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仅可提高表面抗原阴转率和e抗原转换率,而且不产生耐药性,药代动力学稳定。α-干扰素具有较高的HBeAg转换率,停药后仍能维持持久的应答。α-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多种生物学效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无耐药性、疗程相对固定等优点。而恩替卡韦是一种新型的抗HBV药物,可抑制HBV聚合酶,耐药率很低。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抗病毒效果[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AST、ALT水平、总胆红素及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优于α-干扰素治疗。
综上所述,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