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痛点与策略

2021-01-31 19:32吴海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群体

吴海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性部署和新举措,精准聚焦全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多方位、多渠道实施精准施策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能够有效避免贫困群体的积贫和返贫,改变先前的“输血式”扶贫,聚焦“造血式”扶智与扶贫,通过精准治愚和精准扶智,促进贫困人口在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限制因素,实现脱贫致富[1-2]。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类型教育,对学习者的基础教育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可利用较短的培训和实践周期,实现学习者对基本劳动职业基本技能的快速掌握,面向普通职业技能工作者的适应性较强、覆盖面较广,这些特点都很好地契合了精准扶贫的现实诉求[3]。在2019 年高职院校扩招116 万人的基础和经验上,2020 年全国高职院校将继续扩招157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红利进一步得到释放[4],这也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进一步创造了良好充分的有利条件。

1 新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

党中央、国务院从宏观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陆续部署了一系列周详的扶贫和脱贫举措,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卓有成效的重大胜利。近些年,我国贫困人口、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总数大幅减少[5-6],分别从2012 年的9 899 万人、832 个和10.2%减少至2019 年的551 万人、52 个和0.6%[7]。

1.1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属性作用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对贫困人口在技能和精神层面的能力扶贫,是改变贫困群体积贫返贫的治本之策。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因地制宜、因才施策,改变传统“输血式”的外源式扶贫,转向触发贫困群体内在脱贫能力。职业教育注重贫困群体内在职业能力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贫困群体的精准治愚、精准扶智,提升贫困群体的个人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从精神素质、技术能力层面上实现对贫困群体的扶智,拓宽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之路,提升贫困群体的个人成就感和幸福获得感,从而实现精准脱贫致富。

1.2 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良好兼容性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不少贫困人口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精准扶贫必须精准定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贫困群体也将主要聚焦在适龄劳动人口和潜在劳动人口,他们大多属于青少年至青年人等适龄劳动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接受到教育,他们是贫困群体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可以带动其他年龄段贫困群体的脱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使贫困群体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能够很好契合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群的教育培训需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1.3 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深层适应性

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具有深层适应性。一方面,贫困群体大多属于适龄劳动人口,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对技术技能的学习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学有一技之长,掌握某一行业的专业技能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薪酬收入。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非常大,职业教育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供给来源。因此,将贫困群体纳入职业教育范畴,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深化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适应性和帮扶度,对职业院校、贫困群体以及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都是多方共赢的。

综上可知,扶贫和脱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有别于传统扶贫方式,改变了原先以资源、资金为主的“大水漫灌式”的“输血式”扶贫,转向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主要贫困群体,根据贫困人口的地区差异性,以能力扶贫、技术扶贫为主要抓手,通过贫困人口个人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等能力的提升,激发贫困群体的内在潜能和自立自强特性,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通过“造血式”的精准扶贫,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痛点

1)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支撑度不足。

首先,据相关报道[8],以2019 年为例,我国2019 年度全国初中毕业生共有14 540 936 人,升学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升学到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57.73%,初中总体升学率为85.62%,这就意味着有14.38%(约209 万)的初中生未进入升学阶段,再加上高中毕业生未进入升学阶段的人数,初高中毕业生未继续深造而直接进入社会的人数将更多。虽然2019 年和2020 年我国高职院校分别扩招了116 万人和157 万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积压了众多因贫辍学或未升学的社会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对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度很大,致使职业教育的政策性红利尚无法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群体。

其次,我国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基础尚无法很好支撑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虽然我国不少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实训实习条件等软硬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地区院校发展不均衡、职教资源投入尚不足等问题[9],优质职业院校大多集中在城市,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倾斜的力度过小,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学校规模、教职员工数量、实训培训硬件等教学培训条件要素方面基础仍较为薄弱,降低了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支撑力度。

2)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供需脱节。

首先,职业教育扶贫不是“输血式”扶贫,而是“授之以渔”的“造血式”扶贫[10]。一方面,不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大多局限在在校应届生范畴,“走出去”办学或培训仍较少,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竞争力不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较少,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跟不上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办学形式的单一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其次,职业院校对精准扶贫教育培训的精准度尚不足。大多职业院校针对贫困群体仍使用通用的课程体系、教材进行教育与培训,通俗易懂的教材、手册或活页较少,课程和培训的适用性不够强,这些都使得教育基础较差的贫困群体对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的接受度较低,教学培训质量不高,造成了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与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投入和协作度尚不足。

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了职业院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等多个部门,只有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协作性和资源尚不足。

首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投入不足,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师资资源和物资建设资源仍较为欠缺,优质师资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流动性不足,使贫困群体尚无法较好地实现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协作度尚不足,各部门之间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着职责不清或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各方资源的整合度较低,降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增加了机构成本,使精准扶贫流于形式或受阻;此外,优质职业院校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帮扶力度尚不足。

3 新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1)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动能。

首先,对职业院校而言,需要提高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在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举措中主动出击和主动作为,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和服务产业经济等三者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逐步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利用高职百万大扩招的政策性红利[11],将更多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扩大贫困地区学生学习技能和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参加扶贫工作。

其次,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策略,使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联性、个人职业技能提升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等理念深植于贫困地区群众心中,使贫困群体从思想上先脱贫。

再次,将职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融入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使贫困群体通过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促进贫困群体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通过扶智和扶志相结合的形式,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群体的返贫和积贫,切实实现贫困群体的脱贫。

2)纵深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首先,在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时代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必须契合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深入摸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区域贫困群体未脱贫的深层次原因,深入剖析教育因素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支撑点,凝练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贫困群体的教育水平现状和职业技能需求,制定适合贫困群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其次,根据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类型,紧密对接和深入融合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经济,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既可以为区域产业经济提供产业亟需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可以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加强与贫困地区企业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实践教学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元制”、“1+X”证书制度等教学模式改革[12-14],建立和完善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面向贫困群体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

再次,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将短期集中技能培训和长期分散性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教育项目和培训活动,开设个性化、特色化的培训项目和就业指导,多渠道、多方式满足贫困地区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体的职业技术技能。

3)提升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衔接度。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在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将职业教育政策红利与精准扶贫融合对接起来,积极搭建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融合协作发展平台。

首先,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化先进技术助力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加强构建智慧教学模式,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培训APP 软件等数字化学习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确保贫困群体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与培训,保障学习的持续性和成效性[15]。

其次,为避免出现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脱节现象,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和深度,搭建扶贫协作共同体平台,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势在必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贫困群体进行精准聚焦,对其学习状况进行建档立卡,实时跟踪教育和培训成效,贫困对象可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扶贫项目,职业院校根据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培训内容和项目,实现精准扶贫扶智,充分利用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作共同体,凝聚职业教育合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纵深发展。

4)聚力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质量。

首先,在2020 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157 万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更加需要各地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界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和权力,畅通精准扶贫办事渠道,简化精准扶贫手续,促进精准扶贫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动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

其次,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扩招生源数量,将更多的扩招资源向贫困群体倾斜,针对贫困群体开设绿色通道,提高贫困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建立校-校帮扶机制,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流动,不断强化职业院校校际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协作。

再次,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引导贫困地区企业、教育机构和相关协会组织加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提高贫困群体的就业率,形成精准扶贫协调推进发展的生动局面。

4 结语

在我国脱贫攻坚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后,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果尚不稳固,已脱贫地区和家庭的经济支撑依然很脆弱,需要加以稳固。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民生工作,是我国在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担当,也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持续创新和改革。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贵在扶智和扶志。在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利用职业教育政策红利,扩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通过职业教育的“精准招生”和“精准资助”,助力职业教育的“精准培养”和“精准帮扶”,实现贫困群体的“精准就业”和“精准脱贫”。在我国新时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必将有更大的新作为空间,高职院校的“技能扶贫”优势必将得到充分发挥,将进一步促进贫困群体在技能技术、精神层面、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智”和“精准扶志”,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返贫积贫,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群体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