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021-01-31 19:32郭永生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

郭永生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速,中国职业教育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习近平主席2013 年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化商业、教育合作得到140 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1]。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逐步增多,但由于高职国际化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起步较晚,经验不多,诸多问题仍在探索中。自20 世纪末,高职教育迈开国际化步伐,截止2020 年6 月30 日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1 468 所,有国际化办学内容的高职院校超过一半[2]。当下,整个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也正在从“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新的历史时期,衡量高职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 强指标主要涵盖留学生培养培训、专业课程标准采用、国(境)外服务于影响等3 个维度,包含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人教师人数、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课程标准数、在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8 个指标项目。”[3]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化内容占据国际影响力考核的很大分量。“高职教育国际化涉及管理、教学、科研、国际合作办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国际化,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桥梁来加以实现,因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4]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能不能满足需要,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和紧迫任务。

1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师资的新要求

高职国际化的第一阶段是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第二阶段是引进和输出并行,输出的任务相对突出。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则为高职教育面向“一带一路”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输出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全球地位和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也对高职教育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和工作导向。2020 年,教育部入选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名单里的56 所高水平学校全部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其显著特点是体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逐步由单向的教育资源引进向着引进和输出并举的发展特征。教育输出主要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育人体系,输出内容包括为“一带一路”国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适用于“一带一路”国家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输出课程、输出教师、建立海外分校、招收国际学生等。“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难以保障‘走出去’办学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5]所有高职领域“双高”校建设单位,在双高建设方案里都高度一致地把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和重点建设内容,这充分证明了国际化师资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支撑作用。那么,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师资是国际化师资?什么样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需求?国际化师资是指具有国际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化惯例、精通外语和专业实用技术、能有效执行国际化合作项目教学培训任务的教师个体或师资团队。与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任务相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师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备国际化师资基本素质,可以将中国职教课程、标准、育人模式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各个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地域条件差异、经济环境有别、专业优势各具特色,难免存在个性差异。但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需求,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标准是相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共性。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面对的现实是,国际化项目形式单一,大多处于初级或提升阶段,少部分高职院校处在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阶段。以“引进来”为主的院校合作办学的居多,双语教学任务重,外审的压力大,国际学生教学难度大,从事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生教育的教师显得力不存心。对于正在“走出去”的院校而言,发展趋势是以输出中国标准、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而进行海外办学,建设海外分校、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但尚未形成体系和模式,可输出的资源有限,支撑力量不足,影响不大。表象原因主要表现为国际标准缺乏、国际化课程缺乏,而根本原因是人的因素,即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瓶颈。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问题表现为:

1)人员缺乏,后备不足。大多数职业院校国际化交流及合作办学项目起步较晚。发展初期,承担国际化项目的团队成员是直接使用“海归”教师或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而针对性的国际化师资团体培训,以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的订制培训相对缺乏。虽然,随着国际化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展,都普遍加强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面对当下海外分校、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的建设项目发展,国际化师资队伍积累不够的问题凸显,胜任项目发展的人才缺乏。主要是缺乏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经过国际化专业培训或具有国际化项目执教经验的、既精通技术工艺又可用英语或伙伴国家语言授课的专任教师。

2)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承担国际化教学和项目合作的教师,由于有双语的要求,且要满足中外两个标准的要求,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国际化的课程设计大多是模块化形式,课程应时调整,更新频度高,标准高但课程内容更新快,灵活性大,国际合作办学专业教师在执行国际合作办学教学任务时,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的工作量相对较大。课前备课任务重,布置和批改作业时体现个性化,总体工作显著大于非国际办学项目课程教师,因此付出的工作量和承担的压力相比而言,远大于非国际化项目的教师。其次,对于走出去的高职院校,走出去的是优质资源,是经过适应性改革的本土化课程、国际认可的标准,这些均需要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来完成。真正胜任国际化任务的师资队伍必然是综合素质高、工作量大、竞争力强的队伍。因此,国际化师资队伍本身在待遇需求方面的期望值也较高。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国际化项目团队的课时和工资待遇却和普通教学专业教师采取相同政策或者待遇差别不具激励性。待遇不到位造成国际项目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3)培训不足,质量不高。国际化化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究其原因除了起点低,基础本身薄弱外,与我们国家近几年加快国际化发展,鼓励高职教育走向“一带一路”,发展势头迅猛,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需求旺盛有直接关系。教育部2018 年公布的“经地方审批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等专科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224 个,机构共17 个[6],而上个世纪末,高职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几乎为零。据《2019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信息,高职院校在海外(主要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3 个海外分校或鲁班工坊,而2010 年前这个数字是零[3]。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突飞猛进。一些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化课程项目、培训项目、留学生项目等,由于师资紧张,就会临时组建团队,又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团队进行目标化、个性化、系列化培训,造成团队总体质量不高;提升不够,认证不足。

4)规划不明,机制不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作为单项任务纳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五年规划,但在细节上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无具体指标,或有指标无措施。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表现为:没有对应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度不够完善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其直接后果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考评制度缺乏,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影响队伍战斗力和项目发展后发动力。

3 高职院校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019 年,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联合发文,确定56所高职院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7]。从入选院校的申报书来看,在国际化建设任务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输出型合作成为重点内容和突破方向,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则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保障。尽管各高职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和特点各有不同,但面对的问题具有共性。须有应对策略解决我国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问题。

1)有的放矢,明确国际化师资能力标准。

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明显的不同,而高职面向“一带一路”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具有其针对性和特殊性。对职业院校支撑“一带一路”项目的国际化师资水平评判,首先,教师要有实用技术和企业经验,要能够指导学生获得岗位操作技能;其次,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文化和行业规则及需求,尽可能与“走出去”企业合作进行职业教育输出;同时要有胜任教学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要具备根据地域和企业实际需求而设计和构建课程标准的能力。

①专业能力。精通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操作,熟悉“一带一路”国内外同行业同专业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胜任专业原理讲授,指导学员掌握作业现场或生产运作的实际技能。专业能力须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与国内外技术进步、人才市场最新需求紧密契合。

②项目管理和课程开发能力。面对高职国际化师资紧张的现实,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的团队必须精干高效,具备项目运作的综合能力。国际化师资团队必须同时胜任国际化项目课程开发、专业教学和运作管理,具备综合执行力。特别是能够因地制宜,具有根据国际人才市场育人需求和教学地区文化历史背景、经济环境、企业行业热点条件而设计、开发和改革课程的能力,能及时规划掌控课程和专业的进度,适时调整纠正项目内容偏差,不断补充完善项目专业标准和课程内容。

③外语和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外语是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但要有国际化思维,而且要熟练掌握国际通用外语(英语或合作国家的语言),具备双语语言教学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本专业国际发展趋势和地域文化差异,在传授专业技能同时传播中国文化。

④国际化认知能力。对“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合作重要性具有清晰、准确理解;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技术技能专业趋向具有前瞻力;对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具有高度热情和钻研进取精神,主动培养国际化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化项目。

2)多方引进和选拔人才,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储备。

总体来讲,高职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由本土师资和外籍师资组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解决国际化师资队伍规模不够、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要从源头抓起。

首先,在招聘新教师时要考虑国际化发展需求,针对学校在运行国际化项目、即将开发项目和长远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考虑新聘教师中国际化教师数量,考虑相应的专业、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国际化基本素质标准。招录一定数量的国际化储备教师。

其次,要未雨绸缪,对在职的非国际化团队的教师进行选拔储备。在时间、经费允许的条件下,选派基本条件好、对国际化有热情的专业教师和年青教师作为长期储备对象。通过安排阶段性国际化工作任务、交流活动,进行国际化相关培训,进行提前培养和储备,他们作为未来国际化师资团队的后备力量。

同时作为国际化通用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要安排国际化基础条件较好的教师进行跨专业协同,增强教师对多个国际化项目的通用性和国际化团队之间的互补性。这样可以提前有效储备,以满足日后“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对师资的需求。

要适度发挥外籍教师的潜力,安排外籍教师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化建设,将外籍教师作为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化师资的有效补充和储备资源。

3)完善和强化激励措施,稳定国际化教师队伍。

“制度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结合专业建设及发展状况,创设科学实用的国际化发展思路”[8]。因此,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从队伍编制、人员素质、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等方面保障国际化师资队伍的人员甄选、队伍建设和稳定持续发展。

在薪酬待遇上体现激励措施。给予国际化合作项目师资团队骨干核心成员更多培训发展机会,对国际项目专任教师团队给予课时和薪酬补贴,体现国际化师资队伍的价值。目前在薪酬待遇上,部分学校采取了国际合作办学教师1.3~1.5 的课时系数的政策,起到一定激励作用;还有学校将国际合作办学收入部分返还项目所在院系,对国际合作办学教师进行补偿。这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制度化、长期化。当然,随着项目开展和成熟程度,对于补贴系数可以适当调整。

在突出贡献奖评选、职称晋升方面制定和完善与“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相结合的有利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制定明确的评价考核标准,体现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贡献和认可度。

对于外派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执行培训、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要充分保证其出差待遇,提供生活工作相关的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4)实施需求导向,提高国际化师资培训质量。

以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和交流合作项目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工作目标为着力点高效安排国际化师资培训,保证培训规模和质量。

准确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一带一路”不同项目特点来设计国际化师资培训内容,同时将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机结合。

通识培训应是长期性、周期性、无专业差别集约式的培训。通识培训至少涵盖5 个方面:国际礼仪培训、跨文化沟通技巧、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国际惯例培训、国际化教学法培训。

专业培训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专业岗位和不同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包括语言培训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对于汉语师资培训项目,针对性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及相关文化才艺培训;对于承担“一带一路”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团队,除了技能实操能力提升培训外,还要进行企业调研培训,了解所在国及岗位受训人员教育背景和基础能力岗位培训,接受服务对象所在地文化礼仪培训;对于长期合作项目,选派骨干核心团队进行包括外语、授课技巧在内的国际化综合培训。

灵活设计培训形式:在时间周期上,考虑以长短期培训来完成师资培养;在培训形式设计上,按年龄段,根据师资紧缺状况、项目规模和急迫程度、学校条件以及国家和地方外事政策,按需设计,区别对待。以是否脱产分为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在培训地点上分为国内培训、国外培训;从是否已上岗,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在培养方向上,视被培养人的教育背景和所从事的任务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培训,在培养规模上分为团体培训和单个培训,增加针对性专业化小团队培训,减少综合性大团队培训,注重培训取证,注重专业教师的外语培训和外语教师的跨专业培训。根据培训的不同目标要求,可安排个人参组培训,或专门组团培训。

严格遴选培训对象:在年龄上,优先选择年轻教师;在专业上优先选择国际合作所需专业;在先后层次上;优先选择服务正在合作项目或即将上马项目成员;从人员来源上考虑,优先选派本校全日制中国教师、符合条件的外籍全日制教师、国际项目合作伙伴核心成员。同时注重后备团队培养,在时间、经费允许条件下,选派基本条件好、对国际化有热情的其他教师。将专业教师和年青教师作为长期培训对象,特定项目重点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及时监测培训效果:培训应该以取证培训为主,非取证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强培训结果监测评价。培训对象应及时提交培训总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培训汇报、研讨,分享培训收获。对经过培训人员,及时安排已培训教师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工作,担当国际化工作,在工作中应用和检验培训成果,加快受训教师成长速度。同时根据已接受培训的教师信息回馈和实践中的建议,适时调整、选择培训机构,修订培训目标,改进培训课程安排。

5)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服务“一带一路”都将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关键任务之一。只有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建立高素质的、长期稳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从而充分利用和输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政校企的合作交流,提升高职教育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首先,要将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建设举措、保障措施上全面规划,充分保障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规模和质量。

其次,“通过国际化建设,倒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内省,全面关注国际化成效。进而提升国际化内涵”[9]要通过制度体系把“一带一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和承担国际化任务的二级学院,将其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

同时,包括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坚实的行政支撑。必须要建立与国际化发展目标相对应的稳定的国际化职能机构,由职能机构规划和完善体系,落实工作责任,监督执行过程,确保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国际化是高职教育长期的发展方向,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成功运作的基本保证。各个高职院校虽然具体情况有别,但只要顶层设计到位,校级领导重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早、水平高,必然在“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中抢占先机。长期、系统的规划和稳定的投入是做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国家层面有待建立统一的国际化师资评价机制,以持证上岗保障队伍质量;注重在实践中培训培养,让培训对象直接参与项目运作,结合实战专题培训锻炼队伍;将优质外籍师资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化教师队伍来促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有效措施之一。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